北京大學高寧研究組發表一篇Nature―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

2020-11-29 中國教育

  2018年7月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高寧教授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bound to DNA replication origi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結合有複製起點DNA(ARS305)的釀酒酵母起點識別複合物(ORC)3-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此高解析度結構不僅為理解酵母ORC如何識別和結合序列特異性的DNA複製起點提供了分子基礎,同時也闡明了ORC如何通過彎曲DNA來進一步加載DNA複製解旋酶MCM2-7的分子過程。

  DNA複製起始在真核生物細胞體中受到嚴格精密調控。DNA複製啟動因子首先結合到DNA複製起點,以加載DNA複製解旋酶MCM2-7複合物到DNA上,隨後MCM2-7被激活,DNA雙鏈被解螺旋,從而啟動DNA複製。真核生物的複製啟動因子ORC由六個亞基組成。所有真核生物都是利用ORC來標記DNA複製起始的位點。除了在基因組穩定性以及腫瘤的發生發展中顯而易見的重要作用,人源 ORC複合物的多個亞基(包括ORC1,ORC4,ORC6,Cdc6)的功能缺失突變都和一類罕見遺傳發育疾病直接相關(Meier-Gorlin syndrome,MGS)。MGS患者在胚胎期生長遲緩並伴隨多種發育畸形,出生後發育也嚴重受阻並導致身材矮小、小耳症、膝蓋骨缺失等。

  雖然在不同的真核生物中,ORC的蛋白質序列高度保守,但是ORC對DNA複製起點序列的選擇性在不同物種間差別很大。釀酒酵母的ORC可以識別特異的DNA複製起點,而人源細胞的ORC結合的DNA序列卻沒有序列特異性,主要依賴染色體結構識別複製起點。ORC序列識別差異背後的分子機制,也一直是個未解之謎。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多年來一直缺少ORC結合DNA的高分辨結構。已經發表的關於ORC結構中,要麼複合物中沒有DNA,要麼解析度較低,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細節信息,我們仍然無法推測ORC與DNA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其功能的。為了解開這個謎團,高寧課題組和戴碧瓘課題組克服一些技術難題,合作解析了釀酒酵母ORC結合DNA複製起始位點3-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

  (a)ORC-起點DNA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b)複合物結構中DNA在ACS以B1區域的兩次彎曲

  本文解析的ORC-ARS305 DNA複合物結構中,ARS305包含一段ARS高度保守序列(ARS consensus sequence, ACS)和一段B1元件序列,長度為72 bp。在這個結構中,ORC的六個亞基通過與磷酸骨架的非特異性以及與鹼基的特異性相互作用環繞DNA,並在ACS和B1位點使DNA發生彎曲。該結構的一個關鍵特徵是Orc1的保守鹼性胺基酸區域(Orc1-BP,basic patch)深深地插入ACS的小溝中進行序列特異的鹼基識別。另外,酵母特有的具有物種特異性的位於Orc4 Wing Helix結構域(WHD)中的Helix Insertion(Orc4-IH)嵌入ACS的大溝中,與相應的鹼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重要的是,在ACS區域形成的這些鹼基特異的相互作用的鹼基都非常保守。此外,在B1區域中,也有類似的來自Orc2和Orc5的鹼性胺基酸區域插入到大溝和小溝中,與鹼基相互作用,並使DNA彎曲。因此,釀酒酵母ORC高度序列特異性主要是通過ORC亞基的大溝、小溝插入基序與ACS保守鹼基之間的特異性相互作用實現的。序列比對分析顯示,所有真核生物Orc1的N端都具有類似釀酒酵母的Orc1-BP;然而Orc4-IH卻只在釀酒酵母中存在。這些發現,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不同物種ORC識別起始DNA特異性差異背後的原因。

  高寧以及戴碧瓘、香港科技大學翟元樑博士(現為香港大學助理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高寧組的博士後李寧寧、博士生程稼萱以及戴碧瓘組的博士後林偉熙、翟元樑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寧組的成二超(2017年已博士畢業)和戴碧瓘組的博士趙永倩參與了研究工作。冷凍電鏡數據收集工作主要在北京大學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冷凍電鏡平臺)完成,平臺的李雪梅老師和物理學院的餘大啟博士在數據收集過程中提供幫助;國家蛋白質科學(北京)設施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為本課題的早期研究提供支持。冷凍電鏡數據處理主要在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中心完成,平臺主管樊春老師亦提供幫助。本論文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香港研究資助局、中國博士後基金的經費支持。李寧寧獲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優秀博士後基金的資助。

  高寧課題組和戴碧瓘課題組從2013年開始合作,在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調控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們先後解析了酵母DNA複製解旋酶雙六聚體複合物Mcm2-7的3.8-的冷凍電鏡結構(Nature,2015)以及解旋酶加載到DNA前游離的Mcm2-7六聚體和Cdt1-Mcm2-7七聚體複合物的結構(Nat Struct&Mol Biol, 2017)。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北京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自2017年秋季正式運行以來,其產出的研究成果首次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ORC-DNA複合物的分子量為400kD左右,顆粒較小,解析度可以達到3?,這表明北京大學冷凍電鏡平臺的硬體建設的初步目標已經圓滿達成。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
    2015年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青塔 ID:cingta-com)  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的持續增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snapshots of human pre-60S ribosomal 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 (Liang
  •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類期刊發表高等教育科研論文1938篇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現狀、把握正確的科研方向、推動學術創新,《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於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工作。經優化,2019年統計論文的範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複合影響因子不低於0.9的教育類期刊(不含CSSCI擴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國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漢)、《高校教育管理》(鎮江)、《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復旦教育論壇
  • 2012-2019高校Nature和Science論文發文變化,哪些高校發表最多?
    N&S,Nature和Science,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被譽為科研領域的皇冠,以成果質量高、發表難度大、影響力廣泛著稱。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呢?
  • 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情況
    易智編譯EaseEdting統計了今年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這些頂尖期刊上發表的情況。易智編譯隸屬於北京易智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科研論文一站式服務,專業、高效、安全,期待為您服務!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這是中山大學在2018年的首篇《nature》主刊論文,羅俊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引力物理專家,2015年從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的崗位上直接空降中山大學出任校長,因此此篇論文也是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成果之一!
  • 中國頂尖高校的數據蛻變,從CNS頂刊科研數據到諾貝爾獎的期待!
    頂級學科才有頂級論文曾幾何時,中國高校高端科研人才匱乏,只能不斷從歐美高校吸引人才,高等教育知識全靠海外輸入,甚至到了2000年左右,全國每年可以發表CNS頂級期刊的數量是1~2篇,隨著國家的政策發生改變,偏向於提高高端科研人員的收入待遇,中國人才流失的現象逐步開始變為回流
  • 又一篇Nature!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2020年12 月2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Dinshaw Patel實驗室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r Gozani實驗室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 在自由中創新:從科研小白到一篇nature十五篇SCI的北大博士
    原標題:在自由中創新:從科研小白到一篇nature十五篇SCI的北大博士 學術十傑 張樹辰 作者在攻讀博士期間,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JACS等發表文章16篇,曾獲得北京大學「校長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博士學業獎學金、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納米之星」、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彤程化學獎」、北京大學「創新獎」、北京大學三好學生、「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等獎勵以及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2020年7月27日及10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分別發表題為「Coupling of 5S RNP rotation with maturation of functional centers during large ribosomal subunit assembly」和「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ssembly of the ribosomal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以「智能基座」構築高校計算人才生態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鍾發表演講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周傲英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資料庫科研和教學》表示,數位化本質上就是數據化和數智化,數據是萬物互聯的橋梁和媒介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自十九世紀創刊以來,兩大期刊已經發表了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引力透鏡效應、DNA雙螺旋結構、南極臭氧空洞等諸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研成果。由於競爭激烈,所有投稿至這兩大期刊的原創文章中僅有不足8%被接收和發表。
  • 2020年中國高校Nature和Science論文盤點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然而這些不平凡卻不知不覺地促進著中國科學的發展,在2020年,中國高校科研成果豐碩,重磅成果屢登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據有關機構統計,整年發文量達到166篇,再次突破歷史。
  • 4月內地高校新增11篇Nature & Science論文,你的母校上榜了嗎?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1篇,佔比為9%,其中Nature論文8篇,Science論文3篇(以論文刊出時間為準)。這11篇論文來自10所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海軍軍醫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浙江萬裡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青島大學。
  • 2020年高校SCI頂刊論文排行榜,浙江大學第一,學科分布情況解析
    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由於每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三高」論文由各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委員會來決定,然而對於SCI頂尖綜合期刊的《nature》和《sciece》來說,不論是哪一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會是頂級期刊,在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所有科研機構每年一共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進步,每年最少1篇NS主刊論文是中國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低標配,一份有軟科統計的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
  • 中國高校4篇研究同日登上《自然》!清華北大上交浙工大等在列
    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最新一期的Nature,可謂是「中國高校大爆發」。和浙江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在學術頂刊Nature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北京大學:來自重複快速射電暴源的不同偏振角波動北京大學等高校在Nature發表的文章,題為《Diverse polar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