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最新一期的Nature,可謂是「中國高校大爆發」。
同一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在學術頂刊Nature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
清華大學發表的研究來自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團隊。
發表的研究題為《The landscape of RNA Pol II binding reveals a stepwise transition during ZGA》。
這項研究主要分析了小鼠胚胎中RNA聚合酶II(Pol II)結合的情況,採用的方法是開發小規模的Tn5輔助染色質切割測序(Stacc–seq)。
通過研究發現,Pol II在從次要ZGA到主要ZGA的轉變過程中,經歷了「加載(loading)」、「預配置(pre-configuration)」和「生產(production)」。
受精後,Pol II優先加載到單細胞胚胎中富含CG的啟動子和可接觸的遠端區域(加載),部分是由遺傳的親本表觀基因組決定的。
在基因組激活(預配置)之前,Pol II會重新定位到未來的基因靶點,在此之後,它會在主要ZGA(生產)上進行完全的轉錄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對次要ZGA的抑制會損害Pol II的預配置和胚胎發育,並伴隨Pol II的異常保留和在主要ZGA上單細胞靶的異位表達。
因此,當哺乳動物生命開始時,Pol II就會發生階梯性轉變,次要ZGA在轉錄機制和染色質的預配置中對基因組的激活具有關鍵作用。
北京大學等高校在Nature發表的文章,題為《Diverse polarization angle swings from a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 source》。
共同通訊作者包括北京大學李柯伽、內華達大學張冰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金林。
快速射電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一種持續僅數毫秒的神秘射電暴發現象。
目前,有兩種可能的機制可以從FRB中產生極其相干的輻射。詳細的偏振觀測,可能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發射機制。
然而,現有的FRB偏振數據一直令人困惑,因為它們顯示了許多偏振特性。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了對FRB180301的突發脈衝(burst)的觀測,並在其中7個突發脈衝中發現了各種偏振角的波動。
這些突發脈衝的偏振角特徵的多樣性與射電發射的磁層起源相一致,並且不利於引用相對論衝擊的輻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學王慧、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陳水冰等,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Inhibitors using Lung and Colonic Organoids》的研究。
這項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的hPSC-LOs和hPSC-COs,可以用作研究SARS-CoV-2感染的疾病模型。
除此之外,還可以為篩選藥物以鑑定候選COVID-19治療劑提供有價值的資源。
最後一篇Nature,來自浙江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共同通訊作者分別為方雙喜和劉毅等。
這項研究的題為《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
這項研究提供了2009年至2016年間從中國六個地點測得的最新大氣CO2摩爾分數的數據。
通過使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估計2010年至2016年期間,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平均碳年均排放量為-11.1±3.8億噸,約等於在此期間估算的中國每年人為排放量的45%。
作者表示,在本研究期內,對植被綠色度的星載觀測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植被的綠色度大大增加,這支持了這些造林地區土地碳匯的增加。
對以上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戳下方連結再細細品讀。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47-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4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27-2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作者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