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
人工智慧的最核心學科是控制(自動化)和計算機。而且要有充足的"實驗平臺"。清,浙,哈工,國防科大最強,下來是北航,上交。
列入教育部人工智慧專家組名單高校、機構、專家都是目前國內人工智慧方面的大牛:清華、北師、北航、上交、華東師、南大、浙大、西交、西電、北大、北理、南開、哈工、復旦、華科、吉大、同濟、華中師;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微軟亞院。
人工智慧完全依賴算法,比如,人臉識別就是依賴深度學習算法。沒有深度學習算法就沒有人臉識別。
而算法是不可能想有就有的,有的算法甚至是偶然發現的。近幾十年,真正有價值的新算法也就深度學習一個,可見,創造新算法不容易,算法是不可能大躍進的,因此,人工智慧也無法大躍進。
浙江大學
之江實驗室,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成立,以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為雙核。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按照5:2.5:2.5的比例出資。
根據規劃,力爭到2022年,集聚科研人員20000人,打造頂尖科學家、行業領軍人才領銜的創新創業團隊200個。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
哈爾濱工業大學
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07年,是我國最早開展機器人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設有國家「863計劃」智慧機器人機構網點開放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中德空間機器人技術聯合實驗室、宇航空間機構及控制技術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實驗室等機構。年承擔科研經費6000餘萬元,科技產業產值達4億元以上的科研、產業規模。近年來承擔了200餘項載人航天、神光III、探月等國家重大工程,IC、NC、核高基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各類科技計劃,以及軍工及國民經濟重大行業項目。
清華大學
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組建於2017年11月21日 。由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組建。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也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身為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是第一批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主要依託清華大學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等4個一級學科的學科優勢,而與此相關的計算機類專業、電子類專業也都是清華大學的王牌專業,代表了國內最高的研究水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全球專利數量排名,西電位居國內高校第一 ,人工智慧全球專利強度排名,西電位居國內高校第一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工智慧項目數和經費排名,西電位居國內高校第一 ,教育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專家組——西電是諮詢組和專家組均入選的10所高校之一 。
2017年11月,西電在部屬高校中首個組建人工智慧學院;2018年4月,全國政協人工智慧座談會,西電郝躍院士是唯一列席的高校代表;西電焦李成是中國人工智慧學會10位副理事長之一;西電是國內最早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2所高校之一(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6月,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發布會,西電是出席的3所高校之一(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電是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論證組核心成員,也是國家示範性人工智慧學院的倡議者。
復旦大學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投資43億,未來5年擬形成約6269名人員規模。新建「人類表型組計劃」、「微納電子與量子」、「腦與類腦智能」及「原創新藥」等四個重大項目科研平臺。
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就是充分利用上海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優勢,結合上海在製造和醫學方面的傳統地位,開展類腦人工智慧算法、重大腦疾病智能診斷、新藥智能研發、類腦智慧機器人等研究,同時開發腦信息採集晶片和可嵌入的腦疾病治療晶片,發展基於腦原理的智能計算晶片。
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將著力開發下一代高遷移率材料與器件、新型發光與顯示材料與器件,以及傳感材料與器件,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在新型信息材料與器件領域加快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復旦計劃,該中心通過5-10年的建設,建設成為全球微電子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的創新功能性平臺,成為上海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起源於1956年原華中工學院設立的自動控制本科專業,196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首批獲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首批成為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國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項目165項,各類預研、省部級科研和橫向課題200餘項,科研經費2.6億元。發表SCI論文近600篇,獲批專利110餘項。近5年以來,學院獲得省部級科技一等獎9項,參與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2項。
北京大學
北大在國家新批准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中,沒有信息類項目,只有一個和中科院合建的化學類項目。2018年3月,北京大學設立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
上海交通大學
上交沒有信息類人工智慧類國家實驗室,只有一個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批覆中國科技大學牽頭承建「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單位包括復旦大學、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中科院微電子所和百度公司,共同建設類腦智能技術應用研究平臺,支撐開展類腦認知與神經計算、類腦晶片與系統、類腦智慧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化。實驗室主任為中國科技大學信息學院執行院長吳楓,目標為推進產業化,研發麵向類腦智能的核心晶片和作業系統、基於神經網絡的類腦機器人等,推進類腦視頻監控、無人駕駛等產業發展。
南京大學
2018年3月開始籌劃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由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周志華教授主持工作。
武漢大學
研究成果:授權專利117項,在頂級會議期刊上發表論文128 篇。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主持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省重大專項。在IEEE TIP、IEEE TIFS等CCF A類期刊、IEEE INFOCOM等CCF A類會議、IEEE Network等中科院一區上發表論文10餘篇,獲得了TrustCom 2016最佳論文獎。
四川大學
川大擁有文、史、哲、藝、法、醫等大數據資源,已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GPU深度神經網絡計算平臺,擁有高性能人工智慧計算集群,為人工智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應用優勢方面,川大已開展了人工智慧在醫學、藝術、文學、法律、商學、電子電氣等多個學科的應用研究。與聯想大數據合作共建,通過多年實踐,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業已擁有技術經驗儲備,形成了一系列研發成果,獲得了30多項國內專業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