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激活的結構基礎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9月16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在正常條件下,DNA被緊密地包裝在細胞核中並受到保護。DNA沒有理由會在細胞周圍自由移動。當DNA片段確實最終逃離細胞核並進入細胞質中時,這通常表明存在著一些不祥之兆,比如來自細胞內的損傷或來自侵入細胞內的病毒或

細菌

的外來DNA。

cGAS蛋白通過識別這種處於錯誤位置的DNA而發揮作用。在正常情形下,它在細胞中處於休眠狀態。但是一旦cGAS檢測到DNA存在於細胞核外面,它就突然起作用。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

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有人提出宿主DNA組裝成核小體可限制cGAS的自動激活,但是它的基本機制尚不清楚。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種抑制的結構基礎。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inhibition of cGAS by nucleosomes」。

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

這些研究人員解析出人cGAS-核小體核心顆粒(cGAS-NCP)複合物的低溫電鏡(cryo-EM)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兩個cGAS單體通過結合H2A-H2B的酸性口袋(acidic patch)和核小體DNA來橋接兩個核小體核心顆粒(NCP)。

在這種構型下,cGAS激活所需要的所有三個已知的cGAS DNA結合位點都被重新利用或無法進入,而且作為cGAS激活的另一個先決條件,cGAS二聚作用被抑制。讓將cGAS和H2A-H2B的酸性口袋連接在一起的關鍵胺基酸殘基發生突變可減輕核小體對cGAS激活的抑制。

總之,這項新的研究建立了一個結構框架,解釋了為何cGAS在染色質的自我DNA上受到抑制。(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omoya Kujirai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inhibition of cGAS by nucleosom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0237.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一旦被雙鏈DNA激活後,細胞質cGAS產生cGAMP,並觸發炎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產生。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在那裡,染色質參與限制它的酶活性。然而,染色質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與雙鏈DNA結合在一起的cGAS,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有意思的是,在寡聚核小體/cGAS複合物中加入過量的cGAS,又會有一定量的cGAMP被合成, 研究人員認為是寡聚核小體中的連接處的裸露DNA激活了未與核小體結合的cGAS。3、為了揭示cGAS被核小體抑制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cryo-EM) 解析了cGAS與重組核小體以及天然核小體的複合物結構(圖 1)。
  • Science:cGAS無法對細胞核中自身DNA反應結構基礎
    識別胞質DNA的環狀鳥苷單磷酸腺苷單磷酸合酶(cGAS)也存在於細胞核中,但在這裡它的活性被染色質束縛所抑制。現在有兩篇論文報導了與核小體核心顆粒(NCP)結合的cGAS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將宿主DNA組織成核小體被認為可以限制cGAS自誘導,但其潛在機制尚不清楚。在這裡,我們報告這種抑制的結構基礎。在人cGAS-核小體核心顆粒(NCP)複合物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中,兩個cGAS單體橋接兩個核小體核心顆粒是,通過結合組蛋白H2A-H2B二聚體的酸性斑和核小體DNA。
  • 《Nature》三篇文章共同解析cGAS結構基礎-神仙傳感器
    三篇文章如下:1: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DNA 但是其基礎結構還是未知的,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結構以3.1Å解析度與核小體結合。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二聚體的酸性斑塊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參與反式第二核小體。
  • 揭示染色質抑制cGAS從而阻止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高等生物細胞中的大部分DNA被限制在細胞核中,而所有其他細胞器DNA都被限制在細胞質中確定的細胞區室內。
  • 2020年10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2.兩篇Science揭示一些重症COVID-19病例與基因突變或攻擊人體的自身抗體有關doi:10.1126/science.abd4570; doi:10.1126/science.abd4585; doi:10.1126/science.abe7591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胺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來源 | 復旦大學NRP1是擬南芥NAP1家族成員,作為組蛋白H2A-H2B的分子伴侶參與核小體移除,並能與轉錄因子WER結合激活下遊靶基因GL2,調控植物根毛髮育。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和含熱蛋白(pyrin)結構域的蛋白3(NLRP3)可被奈及利亞菌素nigericin)、細胞外ATP和尿酸單鈉(MSU)晶體、明礬、二氧化矽和澱粉樣蛋白等各種微粒激活,而pyrin炎性體可被艱難梭菌毒素B的Rho-葡糖基化活性所刺激。炎性體激活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每個細胞形成單個超分子點狀物(也稱為斑點)。然而,這類點狀物的位置和轉運仍然是未知的。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打開大門doi:10.1126/science.aay3224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VKOR的直系同源物和旁系同源物(統稱為VKOR類似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完整膜硫醇氧化還原酶家族,但在缺乏高解析度結構的情況下,對它們的催化和抑制機制的理解一直是個挑戰。過量服用VKA常引起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佔老年人所有藥物不良反應住院人數的三分之一。
  • 《自然通訊》揭示鈉通道NaV1.5激活-失活偶聯的結構基礎
    真核細胞鈉通道具有相似的拓撲結構,共包含24根跨膜螺旋的四個同源性較高的結構域由胞內柔性肽鏈連接。儘管結構相似,但四個結構域響應膜電位的變化是非同步的,一般認為第一和第二個結構域率先因膜電位去極化受激活而打開通道,幾個毫秒後第四個結構域激活而關閉通道。這種四個結構域非同步的激活機制決定了鈉通道的快速打開和隨後的迅速失活。
  •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4:02 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和Jian Wu課題組合作揭示了GPR52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DNA甲基化可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甲基化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
  • 2020年狂發71篇Science,國內科研成果大爆發
    研究人員解析了人源BAF-核小體複合物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為3.7 Å,Base模塊解析度為3.0 Å。高解析度的結構清晰展示BAF複合物十餘個亞基的組裝方式以及整個複合物識別核小體的方式。其中兩個腫瘤中存在突變頻率的亞基,ARID1A和SMARCB1,分別對複合物的組裝和核小體的結合起重要作用。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DNA甲基化可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甲基化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這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在配體激活情況下與G蛋白形成複合物的電鏡結構。接下來,研究團隊對內源性的類固醇激素進行了系統的篩選,最終發現糖皮質激素類的氫化可的松、可的松(cortisone)以及11-脫氧皮質醇(11-deoxycortisol)都能夠激活GPR97。此外,地塞米松具有更強的GPR97激活能力。進一步的實驗顯示,氫化可的松和可的松都能夠通過GPR97明顯抑制forskolin誘導的cAMP上升。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該研究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的手段,解析了嗜熱酵母的染色質重塑蛋白ISWI (imitation switch, 模擬開關)及其與組蛋白H4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結合相應的生化實驗,揭示了「模擬開關」 蛋白的自抑制、被底物識別和激活以及感知接頭DNA長度,進而發揮染色質組裝功能的分子機理。
  •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5:36:36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rian K.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