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激活的結構基礎
2020年9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在正常條件下,DNA被緊密地包裝在細胞核中並受到保護。DNA沒有理由會在細胞周圍自由移動。
-
揭示染色質抑制cGAS從而阻止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高等生物細胞中的大部分DNA被限制在細胞核中,而所有其他細胞器DNA都被限制在細胞質中確定的細胞區室內。
-
細胞核決定細胞對空間限制的反應
細胞核決定細胞對空間限制的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7 23:02:50 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M. Piel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D. J. Müller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2020年9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在正常條件下,DNA被緊密地包裝在細胞核中並受到保護。DNA沒有理由會在細胞周圍自由移動。
-
《Nature》三篇文章共同解析cGAS結構基礎-神仙傳感器
傳感器cGAS在微生物感染,細胞應激和癌症之後啟動先天免疫應答。 但是其基礎結構還是未知的,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結構以3.1Å解析度與核小體結合。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二聚體的酸性斑塊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參與反式第二核小體。
-
文獻分享| Science:DNA催化的熵驅動反應網絡
(B)熵驅動的催化反應過程示意圖。(C)通過PAGE凝膠驗證和分析熵驅動的反應機理。(d)螢光分子標記DNA的策略,用於檢測其輸出的OB鏈。(E)體外螢光證明該催化反應系統的可行性。圖中的螢光強度折算為unit單位展示,0.0是淬滅分子的背景螢光,而1.0是觸發的報告分子約10 nM的螢光強度。虛線顯示了用還原反應模型計算的曲線結果。
-
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
一、染色質結構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而染色質是以DNA和組蛋白(histone)結合形成的核小體(nudeosome)為基本單位的高度有序的結構。非活性染色質是以30nm的間期染色質纖維為基礎,在結構上壓縮40~50倍的緻密區域。典型的間期核染色質可分為高度密集狀態的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和較為鬆散的常染色質( euchromarin),在常染色質中大約10%處於更為開放的伸展型結構,即為活性染色質,此時,30mm的纖維僅壓縮6倍,即電鏡下的串珠狀結構。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觀察斑馬魚修復它們自身的脊髓損傷時,他們發現一種特定的蛋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可能導致人體組織修復取得新的進展。當斑馬魚被切斷的脊髓經歷再生時,一種橋狀結構會形成。首批細胞延伸一段為它們的自己長度的幾十倍的距離,並且跨過這種損傷產生的寬寬的切斷口將切斷的脊髓連接起來。神經細胞隨後也這樣做。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Science:重大突破!首次揭示細胞核ATP產生機制
2016年6月4日/生物谷BIOON/--我們體內的所有細胞都需要線粒體產生的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來提供細胞代謝、動態變化和生長所需的能量。較小程度上,特別是在癌細胞中,ATP也能夠在細胞質中利用葡萄糖降解期間獲得的能量而得以產生。在正常條件下,這些ATP來源足以滿足細胞的能量需求。
-
為什麼生物在進化中,無法以永生這種方式在組建自身的DNA呢?
說到永生,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嚮往,從古至今,有著無數的人都在追尋永生的方法,當然最後的結果都是一無所獲的,那麼為什麼幾十億年在生物的進化中,不是選擇以永生這種方式在組建自身的dna呢?其實永生和進化本來就是個悖論,簡單的說永生的生命無法進化。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DNA技術的一個裡程碑當然是dna摺紙的發明,其中一個長單鏈dna(Ssdna)在數百條短dna短纖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的形狀,」嚴解釋道。「然而,要組裝更大(微米到毫米)大小的DNA結構一直具有挑戰性,直到最近,DNA摺紙技術的使用還受到限制。」新的微米大小的結構是人類頭髮寬度的數量級,比原來的DNA納米結構大1000倍。
-
Science:開發出在單細胞解析度下揭示癌細胞藥物反應的新技術...
由於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大多數測定方法通常會遺漏微小的基因表達或細胞狀態變化,這些變化有可能揭示受到擾動的細胞內部發生的機制。此類測定方法也可能無法檢測到細微差別,這些細微差別可能表明所測試藥物的意外副作用,或者遺傳上完全相同的細胞對同一藥物作出不同的反應,或者為什麼細胞對以前有效的治療產生抵抗抗性。
-
Science:RNA結構決定著細胞中的相分離特異性
2018年4月14日/生物谷BIOON/---生物學中長期存在的一個謎團是在一個細胞中碰撞的數百萬個分子如何「找到」彼此並組裝成一種功能性的結構。在過去的十年裡,科學家們在從細菌到人類的許多細胞類型中觀察到蛋白和RNA分子凝聚成液滴(droplet)或者說無膜凝聚物(membrane-free condensate)。他們還指出在健康細胞中形成液滴的相同蛋白能夠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情形下發生「固化(solidfy)」。但是,是什麼讓相同液滴中的某些分子聚集在一起,並將其他分子排除在外,卻一直沒有得到解釋。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一種特殊的高解析度檢測人體細胞染色體序列的方法。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
-
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必要的細胞組分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想要的組分。將細胞組裝成為特殊的區室/隔間對於細胞的功能而言至關重要,比如,通過將細胞核與細胞質分離,核被膜就能防止對不成熟的RNAs進行過早地翻譯。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構建這樣一個腦圖譜是需要開發嵌套的、相互依賴的工作流程,用於檢測大腦區域之間的邊界、數據處理、起源追蹤,以及靈活地執行處理鏈,以處理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大量數據。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它在基因表達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酵母CPF具有核酸酶、聚合酶和磷酸酶活性,每種酶活性對應一種結構域(module)。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分子量大約為200 kD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Lori Passmore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的解析度為3.5埃的結構。這一結構有助揭示人流感病毒如何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不過,在當時,科學家們認為,i-motif 偏好的環境是可以在實驗室內創造的,但似乎不會在體內自然發生,因此科學家認為它不可能存在於人體細胞中。而且,在此次發現之前,科學家也只有在體外見過它,而不是在活細胞中。因此,人們對於這種結構的意義曾充滿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