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訊》揭示鈉通道NaV1.5激活-失活偶聯的結構基礎

2021-01-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神經和肌肉等可興奮細胞中,動作電位的產生是由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NaVs)選擇性的向細胞內迅速地通透鈉離子引起的。在鈉通道激活並開啟幾個毫秒內,鈉通道會快速地自我關閉進入失活狀態。鈉通道快速失活的特性一方面避免了過多鈉離子流向細胞內,另一方面保證可興奮細胞在短時間內可以出現多重動作電位。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哺乳動物有9種NaV亞型(NaV1.1-1.9)組織特異性地表達於可興奮細胞中。NaV1.1-3和NaV1.6主要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細胞中;NaV1.4表達於骨骼肌細胞中;NaV1.5主要存在於心肌細胞中;NaV1.7-9分布於周圍神經系統中。真核細胞鈉通道具有相似的拓撲結構,共包含24根跨膜螺旋的四個同源性較高的結構域由胞內柔性肽鏈連接。儘管結構相似,但四個結構域響應膜電位的變化是非同步的,一般認為第一和第二個結構域率先因膜電位去極化受激活而打開通道,幾個毫秒後第四個結構域激活而關閉通道。這種四個結構域非同步的激活機制決定了鈉通道的快速打開和隨後的迅速失活。由於純化條件破壞了完整的細胞膜結構從而缺失膜電勢,因此發表的真核鈉通道結構都處於類似的構象——即電壓感應結構域激活狀態【1-5】。所以,第一和第二個結構域激活如何打開通道以及第四個結構域激活和鈉通道快速失活的偶聯機制並不清楚,需要更多處於不同構象的鈉通道結構來揭示。

近日,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姜道華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軟物質實驗室研究員),與William A. Catterall教授和鄭寧教授在Cell 發表論文(詳見BioArt報導:Cell | 鄭寧課題組等解析鼠源NaV1.5結構),報導了心肌細胞鈉通道NaV1.5結合抗心律不齊藥物的複合物結構,展示了小分子藥物和鈉通道的結合位點。與鈉通道NaV1.2、NaV1.4和NaV1.7類似,快速失活的關鍵結構元件 IFM motif緊密地結合在細胞內側鈉通道開口旁邊的疏水口袋,而不是直接堵住通道開口,說明IFM motif變構調節鈉通道開關的機制。由於難以在純化後的蛋白樣品中建立膜電勢,鈉通道很難被穩定在其它構象,因此難以獲得多種不同構象下的鈉通道結構。有意思的是,為了自我保護或者捕獲獵物,一些動物進化出能夠抑制或者持續激活鈉通道的毒素。其中α-蠍毒素通常結合在鈉通道的第四個電壓感應結構域並抑制鈉通道快速失活,是研究鈉通道失活機制和獲取不同構象結構的有力工具(圖A)。

近日,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藥理學院的William A. Catterall教授和鄭寧教授團隊(姜道華博士為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voltage-sensor trapping of the cardiac sodium channel by a deathstalker scorpion toxin的論文。該研究報導了鈉通道NaV1.5結合蠍毒素LqhIII冷凍電鏡複合物結構,結合膜片鉗電生理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手段,揭示了蠍毒素LqhIII的結合會把NaV1.5的第四個電壓感應結構域穩定在一種中間活化狀態,弱化了IFM motif的結合從而使鈉通道處於更傾向於打開的狀態。為理解鈉通道激活-失活偶聯提供了結構基礎。

作者首先篩選並確定了來自被稱為「噬魂金蠍」的北非黃蠍(Leiurus quinquestriatus hebraeus)的蠍毒素LqhIII能夠以很高的親和力(IC50 = 11.4 nM)結合NaV1.5。在純化鈉通道NaV1.5蛋白的過程中加入蠍毒素LqhIII並得到穩定均一的複合物,最終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NaV1.5/LqhIII的複合物結構(圖B)。作者發現只有一個LqhIII特異的結合在NaV1.5第四個電壓感應結構域,與之前廣泛報導的電生理實驗結果相吻合。由於蠍毒素LqhIII的高親和力和特異性,結合LqhIII後促使純化的NaV1.5第四個電壓感應結構域從激活狀態變成了一種中間激活態。NaV1.5第四個電壓感應結構域的構象變化向細胞內結構域傳遞,弱化了快速失活的關鍵結構元件 IFM motif的結合,從而使NaV1.5細胞的開口相較於不結合的構象變大(圖C)。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表明NaV1.5/LqhIII複合物變大的開口雖然能夠增加其開口出現水分子的可能性,但大小並不足以通透完全水合的鈉離子。這說明蠍毒素LqhIII通過弱化IFM motif的結合從而抑制鈉通道的快速失活,而不是直接打開鈉通道。

綜上所述,該研究深入闡釋了真核鈉通道和蠍毒素相互作用,不同構象的電壓感應結構域,以及電壓感應結構域構象變化和快速失活的偶聯機制。

姜道華博士已於近期加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軟物質中心建立獨立實驗室,姜道華課題組計劃利用物理所新搭建的電鏡平臺(Titan 300 kv-Energy filter-K3 camera, Glacios 200 kv-K3 camera),結合生物化學,電生理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手段,研究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的膜蛋白結構和功能機制。實驗室招收博士生,長期招聘聯合培養學生,博士後和研究助理,感興趣者請聯繫jiangdh@iphy.ac.cn。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78-3

參考文獻:

1. Shen, H. et al. 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atomic resolution. Science355, eaal4326(2017).

2. Pan, X. et 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v1. 4 in complex with β1. Science362,eaau2486 (2018).

3. Shen, H. et al. Structures of human Nav1.7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uxiliary subunits and animal toxins. Science363,aaw2493 (2019).

4. Pan, X. et al. Molecular basis for pore blockade of humanNa+ channel Nav1.2 by the μ-conotoxin KIIIA. Science, eaaw2999 (2019).

5. Jiang, D. et al. Structure of the cardiac sodium channel. Cell180 (1),122-134 (2020).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閆湞等《自然通訊》發文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近日,西湖大學閆湞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dium leak channel NALCN in complex with FAM155A」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一類新型人源離子通道——鈉漏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圖1,圖2)。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鈉通道」)的3.8 Å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和相關疾病致病機理奠定了基礎。與同源四聚體的鉀通道相比,鈉通道很難結晶或者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取結構;它們又不像鈣通道那樣與輔助亞基形成較大分子量的穩定複合體,從而增大了利用電鏡技術解析結構的難度。 最後,真核鈉通道包含有比較多的柔性區域,還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翻譯後修飾,這都對其結構解析構成很大挑戰。 也因此,對於真核鈉通道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遠遠滯後於早在2003年即獲得首個晶體結構的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
  • 心跳觸發器——鈉離子通道的原子視圖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原子水平上對鈉離子通道蛋白的結構進行了研究,由此得到的結構信息可能會成為開發用於更好診斷、治療心律問題藥物的基礎。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19日的《細胞》雜誌上。
  • 顏寧組《細胞》報導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β1複合物結構示意圖   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以下簡稱「鈉通道」)位於細胞膜上,能夠引發和傳導動作電位,參與神經信號傳遞、肌肉收縮等重要生理過程。顧名思義,鈉通道感受膜電勢的變化而激活或失活。對於可激發的細胞,細胞膜兩側由於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氯離子等離子的不對稱分布,產生跨膜電勢差。
  •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4:02 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和Jian Wu課題組合作揭示了GPR52
  • 西湖大學閆湞等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with FAM155A」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一類新型人源離子通道——鈉漏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圖1,圖2)。圖2.人源鈉漏通道NALCN結構藝術圖(背景圖片來自網絡)儘管NALCN在生理和病理學中十分重要,相比與之拓撲結構相近的電壓門控鈉離子(Nav)和鈣離子(Cav)通道,其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 ...發表長文報導首個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長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以下簡稱「鈉通道」)的3.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和相關疾病致病機理奠定了基礎。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GPR97結合的複合物電鏡結構,這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在配體激活情況下與G蛋白形成複合物的電鏡結構。圖1.圖3 GPR97功能綜上所述,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糖皮質激素的高親和力膜受體,並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黏附類GPCR家族中GPR97在糖皮質激素的激活作用下與G蛋白的複合物結構,從而在原子解析度上詳細闡釋了糖皮質激素如何和膜受體作用,激活該受體,並與G蛋白偶聯的清晰過程。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GPCR在失活和激活狀態下的晶體及電鏡結構解析,人們對於這一大類受體的激活機制有了愈發深入的了解。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與典型的去極化激活K +通道相比,KAT1具有獨特的反向電壓依賴性:去極化導致通道關閉,超極化導致通道開放,並開放K+向內流動(高等動物中電壓門控K+通道通常為外向整流K+離子通道)。目前,超極化激活的內向整流離子通道的研究非常少,其獨特門控特性的結構機制仍然不夠清楚。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
    喜訊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杜洋教授的研究組與韓國成均館大學KaYoung Chung教授的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 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模式的新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參與幾乎所有生命活動。
  •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與典型的去極化激活K +通道相比,KAT1具有獨特的反向電壓依賴性:去極化導致通道關閉,超極化導致通道開放,並開放K+向內流動(高等動物中電壓門控K+通道通常為外向整流K+離子通道)。目前,超極化激活的內向整流離子通道的研究非常少,其獨特門控特性的結構機制仍然不夠清楚。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該研究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同時還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遊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
  • 繼承了編碼NaV1.7蛋白的突變基因,使現代人對疼痛易感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北京時間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疼。
  • 《分子細胞》發表西湖大學申懷宗課題組KCNQ4鉀通道結構研究成果
    該研究解析了人源KCNQ4通道蛋白及其與小分子藥物結合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將為增進理解KCNQ通道蛋白的工作機理及設計與優化相關靶向藥物提供良好的結構基礎。人源KCNQ4通道蛋白與瑞替加濱或者利諾吡啶複合物的結構。
  •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5:36:36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rian K.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兩篇論文相互印證,共同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與 G蛋白複合物形成的分子機理。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在人體中有800多個成員,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的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研發靶點。GPCR作為膜受體蛋白,對外感知胞外的配體信號,對內結合G蛋白或者Arrestin,將信號向下遊傳遞,調節細胞功能。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揭示調節植物葉片氣孔孔隙變化的鉀離子通道KAT1...
    與典型的去極化激活K +通道相比,KAT1具有獨特的反向電壓依賴性:去極化導致通道關閉,超極化導致通道開放,並開放K+向內流動(高等動物中電壓門控K+通道通常為外向整流K+離子通道)。目前,超極化激活的內向整流離子通道的研究非常少,其獨特門控特性的結構機制仍然不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