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閆湞等《自然通訊》發文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西湖大學閆湞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dium leak channel NALCN in complex with FAM155A」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一類新型人源離子通道——鈉漏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圖1,圖2)。

西湖大學閆湞、西湖大學吳建平、浙江大學楊帆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閆湞課題組科研助理謝炅芳、吳建平課題組博士後柯檬、楊帆課題組博士生徐麗臻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圖1.論文截圖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667-z

細胞內外的鈉離子和鉀離子濃度差導致了細胞膜兩側存在電勢差,這種電勢差對於興奮性細胞的信號轉導至關重要。以神經細胞為例,細胞膜兩側的靜息膜電位(RMP)約為-50~-80 mV,高於鉀離子的平衡電勢(-92 mV)。這一去極化趨勢主要由鈉漏通道NALCN介導的鈉離子電流來維持,這對調節神經元興奮性非常重要。NALCN的功能異常會導致諸如精神運動發育遲緩(IHPRF)、肌張力減退和發育遲緩(CLIFAHDD)、嬰兒神經軸索營養不良(INAD)、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等眾多神經相關疾病。近年來,有多項研究報導NALCN在運動功能、疼痛敏感性和晝夜節律等許多其他基本的生理過程中也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圖2. 人源鈉漏通道NALCN結構藝術圖(背景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NALCN在生理和病理學中十分重要,相比與之拓撲結構相近的電壓門控鈉離子(Nav)和鈣離子(Cav)通道,其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報導NALCN與多個輔助性蛋白相互作用,它們與Nav和Cav中的輔助性蛋白沒有序列上的同源性,暗示了NALCN獨特的調控機制。此外,對於NALCN的電壓敏感性以及離子選擇性等生物物理性質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西湖大學閆湞及其合作團隊結合冷凍電鏡、電生理、交聯質譜、分子動力模擬等技術手段對NALCN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解析了人源鈉漏通道NALCN與輔助性蛋白FAM155A的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為3.1埃(圖3)。該結構清楚揭示了NALCN與輔助蛋白FAM155A的相互作用機制。基於結構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鑑定了在NALCN獨特的EEKE選擇性過濾器中潛在的鈉離子結合位點。同時,結構與電生理數據都支持NALCN通道活性能夠受電壓調控,並且輔助蛋白的結合能夠影響其對電壓的響應。在解析的高分辨結構當中,還意外發現了內源性脂類分子與蛋白的特異性結合,後續的突變實驗進一步揭示了內源脂類分子對於該離子通道的功能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圖3. 人源鈉漏通道NALCN與FAM155A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該成果深入闡釋了NALCN的獨特功能,揭示了其離子選擇性,電壓感應以及與輔助亞基的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礎,是離子通道領域的重要進展。此外,該研究為與相關Nav / Cav通道的特性比較提供了框架,並為探索NALCN通道相關疾病的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

該項研究得到西湖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西湖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西湖大學質譜平臺的大力支持。同時,本工作獲得了西湖教育基金會的經費支持。

閆湞課題組利用生物化學、cryo-EM、電生理、cryo-ET、crystallography等多種技術手段,聚焦於人類重大疾病相關的通道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研究,以及植物中重要的跨膜轉運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課題組長期招收生物化學、電生理、結構生物學、cryo-ET方向的博士後、科研助理。招收本科、碩士起點的博士研究生。同時,非常歡迎優秀的本科生前來做畢業設計。課題組將根據成員的背景和職業規劃定製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優秀的人才,做優秀的科研工作,歡迎加盟。

簡歷請投遞至:

yanzhen@westlake.edu.cn。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閆湞等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近日,西湖大學閆湞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dium leak channel NALCN in complex
  • 《分子細胞》發表西湖大學申懷宗課題組KCNQ4鉀通道結構研究成果
    該研究解析了人源KCNQ4通道蛋白及其與小分子藥物結合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將為增進理解KCNQ通道蛋白的工作機理及設計與優化相關靶向藥物提供良好的結構基礎。人源KCNQ4通道蛋白與瑞替加濱或者利諾吡啶複合物的結構。
  • ...北京大學陳雷研究組報導NALCN-FAM155A亞通道複合體的高分辨結構
    除此之外,也有報導顯示NALCN參與了呼吸節律(1)、痛覺感知(9)、生物鐘(10)和快速動眼睡眠(11)等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儘管NALCN通道有著如此重要的功能,但其工作機制仍不清楚。有報導顯示在HEK293和爪蟾卵母細胞等異源體系中,只有共同表達NALCN、FAM155、UNC79和UNC80四個亞基,才能測量到典型的鈉漏電流(2)。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snapshots of human pre-60S ribosomal 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 (Liang
  • 顏寧組《細胞》報導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顏寧研究組在《細胞》發文報導電鰻激活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與β1複合物三維結構   7月20日,生命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來自電鰻的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β1複合物結構》(Structure of the Nav1.4-β1 complex from
  • 【科技前沿】陳雷課題組報導人源DUOX1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雷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導了人源DUOX1複合體在高鈣和低鈣狀態下的兩個高分辨結構。人源DUOX1-DUOXA1複合體在高鈣狀態下的結構作者測量了在高鈣狀態下DUOX1結構中負責電子傳遞的各分子邊緣距離,發現NADPH-FAD-內血紅素-外血紅素間的距離分別是8.2 Å、3.9 Å和 6.7
  • 北京大學陳雷研究組報導人源DUOX1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雷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導了人源DUOX1複合體在高鈣和低鈣狀態下的兩個高分辨結構。圖1:人源DUOX1-DUOXA1複合體在高鈣狀態下的結構作者測量了在高鈣狀態下DUOX1結構中負責電子傳遞的各分子邊緣距離,發現NADPH-FAD-內血紅素-外血紅素間的距離分別是8.2 Å、3.9 Å和6.7
  • 《自然通訊》揭示鈉通道NaV1.5激活-失活偶聯的結構基礎
    由於純化條件破壞了完整的細胞膜結構從而缺失膜電勢,因此發表的真核鈉通道結構都處於類似的構象——即電壓感應結構域激活狀態【1-5】。所以,第一和第二個結構域激活如何打開通道以及第四個結構域激活和鈉通道快速失活的偶聯機制並不清楚,需要更多處於不同構象的鈉通道結構來揭示。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its Coactivator Spp2)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activated spliceosome,定義為「Bact複合物」)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此外還解析了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處於游離狀態以及Prp2與其激活因子
  • 人源鈉離子滲漏通道NALCN結構獲解析
    人源鈉離子滲漏通道NALCN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2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Jian Payandeh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出人源鈉離子滲漏通道NALCN的結構。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對ACAT1結構的相關報導。總的來說,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0和3.1 人源ACAT1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確定了醯基輔酶A(acyl-CoA)在ACAT1上的結合位點以及底物識別的機理。
  • ...發表長文報導首個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長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以下簡稱「鈉通道」)的3.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和相關疾病致病機理奠定了基礎。
  • 清華謝震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控制Cas9活性的新策略
    清華謝震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控制Cas9活性的新策略清華新聞網10月8日電 10月3日,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謝震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利用拆分dCas9結構域的整合與置換實現哺乳動物細胞的轉錄控制」(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of split
  • ...在《自然》發文報導細胞「感知」機械力的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
    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揭示了其參與機械力感受與傳遞的關鍵功能位點,進而首次提出了 Piezo 通道以類似槓桿原理進行機械門控的精巧工作機制。隨後於 2012 年,肖百龍博士與其同事合作在《自然》期刊報導 Piezo 蛋白構成機械門控通道的孔道組成成分,從而首次確立了 Piezo 通道這一全新機械門控離子通道家族。該論文被湯森路透收錄為高被引論文。 Piezo 通道作為機械力受體能夠被擠壓、牽張以及流體剪切力等不同形式的機械力所激活。
  • 非洲黑曼巴蛇毒多肽特異性識別並抑制疼痛相關人源酸敏感通道的...
    毒液中的多肽毒素能夠特異性作用於離子通道,細胞膜表面受體等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蛋白質。毒素與靶標蛋白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優勢使得毒素被作為分子工具,用來研究蛋白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並被開發成為治療疾病的藥物。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its Coactivator Spp2)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activated spliceosome,定義為「Bact複合物」)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此外還解析了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
  • 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通訊員 馮怡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有機小分子催化的醯胺C...
    西工大新聞網2月24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付振乾教授與鄭州大學魏東輝教授合作在醯胺鍵的直接活化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以「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N-sulfonyl amide C-N bond activation to access axially chiral biaryl amino acids」為題在線發表,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此外,鈉通道也是許多局部麻醉劑以及自然界中大量的神經毒素的直接靶點,許多蛇毒、蠍毒、蜘蛛毒素等,都是作用於鈉離子通道而產生不良後果。 鈉通道是諸多國際製藥公司的研究靶點,有著巨大的製藥前景。獲取鈉通道的精細三維結構對於理解其工作機理以及製藥至關重要。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