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陳雷課題組報導人源DUOX1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2021-01-12 澎湃新聞

責編 | 吉 佳

ROS(活性氧)是化學反應活性很高,並且以氧元素為主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等,它們參與眾多生物學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1]。在生物體內,有很多氧化還原反應可以作為副產物產生ROS,比如線粒體呼吸鏈和P450氧化還原酶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專門產生ROS的酶即NADPH氧化酶(NOX),能夠受細胞信號轉導等過程的調控來產生ROS。人源NOX蛋白家族成員包括NOX1-5和DUOX1-2 [2]。NOX參與了宿主防禦、分化、發育、細胞生長和存活、細胞骨架的再重建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學過程[2], [3]。DUOX1-2在甲狀腺中高表達,它們能夠催化氧氣的還原,產生過氧化氫,進一步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4]。DUOX功能缺失性突變會導致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5]。

NOX家族蛋白是膜整合蛋白,它們都有一個相似的核心模塊,負責催化氧化還原反應,該模塊由雙血紅素分子結合的跨膜區(TMD)和胞內的脫氫酶結構域組成[6]。而除催化核心模塊外,DUOX蛋白還有一個過氧化物酶同源結構域PHD和兩個EF-hand結構域。此外,DUOX蛋白還需要DUOXA1輔助亞基來形成有功能的複合物[7]。據研究報導DUOX的活力受到體內鈣離子濃度的調控,鈣離子可以直接結合在DUOX上,提高DUOX的酶活力[4]。儘管DUOX和其它NOX家族蛋白有著極其重要的功能,但DUOX複合體的組裝以及鈣激活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雷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導了人源DUOX1複合體在高鈣和低鈣狀態下的兩個高分辨結構。

作者們首先通過凝膠過濾層析法確定人源DUOX1-DUOXA1可以形成穩定的異源四聚體複合物,然後通過體外活力測定的方法發現:在低鈣條件下,DUOX1複合物顯示了低的基礎活力,鈣離子的加入不僅能夠提高DUOX複合物與底物NADPH的結合親和力,還能提高DUOX1複合物的催化效率,從而增強了酶的活力。接著,作者們將純化好的DUOX1複合物重構到peptidisc中,製備了高鈣和低鈣狀態下DUOX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樣品。在克服了樣品製備、數據處理等困難後,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2.6 Å和2.7 Å高解析度的DUOX1複合體的電子密度並搭建了原子模型。

結構顯示兩個DUOX1亞基和兩個DUOXA1亞基共同組裝成一個2:2的異源四聚體複合物(圖1)。整個複合物結構分為三個部分:胞外區、跨膜區和胞內區。在胞外區,位於對角線上的兩個PHD結構域具有相互作用,同時DUOXA1的胞外區域從底部協助胞外區的排列;其跨膜區由24根跨膜螺旋組成,結合兩對血紅素,能使電子穿過細胞膜;其胞內區由起催化作用的脫氫酶結構域DH和感應鈣離子的EF-hand等結構域組成。

人源DUOX1-DUOXA1複合體在高鈣狀態下的結構

作者測量了在高鈣狀態下DUOX1結構中負責電子傳遞的各分子邊緣距離,發現NADPH-FAD-內血紅素-外血紅素間的距離分別是8.2 Å、3.9 Å和 6.7 Å。儘管可能還有其它額外的DUOX1胺基酸殘基參與了電子傳遞,NADPH-FAD的距離卻是大於經典的FNR同源蛋白[8]。通過結構比較,作者發現與FNR以及csNOX5的DH相比,DUOX1的催化脫氫酶DH處於一個鬆弛的構象,因此在現有的DUOX1結構中,電子傳遞途徑並非最優的狀態。作者發現在細胞膜上的DUOX1比純化組裝在peptidisc中的樣品具有更高的活力,因此推測細胞膜上的磷脂或者脂雙層環境可能以某種未知的方式影響DUOX1的結構,並增強其電子傳遞效應。

單顆粒重構算法Multibody修正所提供的柔性分析顯示在低鈣狀態下胞內區域顯示了寬的梯形分布,這與在高鈣狀態下的近似正態分布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表明在低鈣狀態下胞內區具有更大的不穩定性。作者比較了高鈣和低鈣兩個狀態下的結構,發現鈣引起的構象變化主要發生在胞內區的調控結構域:在低鈣條件下,EF-hand調控元件呈延伸的形狀;EF2遠離催化DH結構域;PHLD遠離TMD和DH結構域。這些結構改變使得DH與TMD的相互作用變弱,進而導致DH處於更靈活的狀態。作者推測DH的高靈活性降低了電子傳遞的有效性和NADPH的親和力,進而降低了DUOX的催化活力。

DUOX1的電子傳遞途徑以及可能的鈣激活機制

綜上所述,本項研究解析了在高鈣和低鈣兩種狀態下人源DUOX1-DUOXA1在peptidisc中穩定的異源四聚體複合物的高分辨結構,觀測到了高鈣狀態下DUOX1多個胞內結構域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鈣離子濃度下胞內調控結構域的構象變化,為深入理解DUOX以及其他NOX家族蛋白酶的結構以及活力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本項研究主要由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所博士後吳驚香完成,博士生劉銳和宋康成參與了部分實驗,陳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工作獲得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等經費支持。博士後吳驚香獲得了CLS博士後獎學金、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獎學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該工作的冷凍電鏡樣品製備、篩選和採集在北京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和北京大學電鏡室完成,得到了李雪梅、郭振璽、邵博、裴霞和王國鵬等人的幫助。該項目的數據處理獲得了北京大學CLS計算平臺及未名超算平臺的硬體和技術支持。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所陳雷實驗室主要研究膜蛋白特別是與代謝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蛋白的工作機制。該實驗室開展了對KATP通道[9-11],TRPC通道[12],OSCA通道[13],sGC [14],SOAT (ACAT) [15],以及鈉通道NALCN複合體[16]等重要蛋白質的機制研究。陳雷實驗室長期招聘博士後,希望有生物化學、電生理、抗體製備或結構生物學背景的博士加入該實驗室。

更多信息請點擊:http://www.imm.pku.edu.cn/kytd/rcdw/34142.htm

文章連結:

https://www.doi.org/10.1038/s41467-020-20466-9

參考文獻

[1] Sies H, Jones D P.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s pleiotropic physiological signalling agent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20, 21(7): 363-383.

[2] Lambeth J D, Neish A S. Nox enzymes and new thinking on reactive oxygen: a double-edged sword revisited. Annu Rev Pathol, 2014, 9(119-145.

[3] Winterbourn C C, Kettle A J, Hampton M B.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Neutrophil Function. Annu Rev Biochem, 2016, 85(765-792.

[4] Ohye H, Sugawara M. Dual oxidase, hydrogen peroxide and thyroid diseases. Exp Biol Med (Maywood), 2010, 235(4): 424-433.

[5] Weber G, Rabbiosi S, Zamproni I, Fugazzola L. Genetic defects of hydrogen peroxide generation in the thyroid gland. J Endocrinol Invest, 2013, 36(4): 261-266.

[6] Sumimoto H.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Nox-family NADPH oxidases that produc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FEBS J, 2008, 275(13): 3249-3277.

[7] Grasberger H, Refetoff S.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turation factor for dual oxidase. Evolution of an eukaryotic operon equivalent. J Biol Chem, 2006, 281(27): 18269-18272.

[8] Deng Z, Aliverti A, Zanetti G, Arakaki A K, Ottado J, Orellano E G, Calcaterra N B, Ceccarelli E A, Carrillo N, Karplus P A. A productive NADP+ binding mode of ferredoxin-NADP + reductase revealed by protein engineering and crystallographic studies. Nat Struct Biol, 1999, 6(9): 847-853.

[9] Li N, Wu J X, Ding D, Cheng J, Gao N, Chen L. Structure of a Pancreatic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Cell, 2017, 168(1-2): 101-110 e110.

[10] Wu J X, Ding D, Wang M, Kang Y, Zeng X, Chen L. Ligand binding an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SUR1 subunit in pancreatic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 Protein Cell, 2018, 9(6): 553-567.

[11] Ding D, Wang M, Wu J X, Kang Y, Chen L.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Binding of Repaglinide to the Pancreatic KATP Channel. Cell Rep, 2019, 27(6): 1848-1857 e1844.

[12] Tang Q, Guo W, Zheng L, Wu J X, Liu M, Zhou X, Zhang X, Chen L. Structure of the receptor-activated human TRPC6 and TRPC3 ion channels. Cell Res, 2018,

[13] Zhang M, Wang D, Kang Y, Wu J X, Yao F, Pan C, Yan Z, Song C, Chen L. Structure of the mechanosensitive OSCA channels. Nat Struct Mol Biol, 2018, 25(9): 850-858.

[14] Kang Y L, Liu R, Wu J X, Chen 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human 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 Nature, 2019, 574(7777): 206-+.

[15] Guan C C, Niu Y G, Chen S C, Kang Y, Wu J X, Nishi K, Chang C C Y, Chang T Y, Luo T P, Chen 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terol O-acyltransferase 1 by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16] Kang Y, Wu J X, Chen L. Structure of voltage-modulated sodium-selective NALCN-FAM155A channel complex. Nat Commun, 2020, 11(1): 6199.

END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陳雷課題組報導人源DUOX1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陳雷研究組報導人源DUOX1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雷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導了人源DUOX1複合體在高鈣和低鈣狀態下的兩個高分辨結構。接著,作者們將純化好的DUOX1複合物重構到peptidisc中,製備了高鈣和低鈣狀態下DUOX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樣品。在克服了樣品製備、數據處理等困難後,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2.6 Å和2.7 Å高解析度的DUOX1複合體的電子密度並搭建了原子模型。結構顯示兩個DUOX1亞基和兩個DUOXA1亞基共同組裝成一個2:2的異源四聚體複合物(圖1)。
  • ...北京大學陳雷研究組報導NALCN-FAM155A亞通道複合體的高分辨結構
    2020年12月3日,北京大學陳雷研究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上報導了哺乳動物NALCN-FAM155A亞通道複合體的高分辨結構。本項研究使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來探究NALCN的工作機制。由於NALCN-FAM155-UNC79-UNC80四元複合體不夠穩定,作者在此聚焦於較穩定的NALCN-FAM155核心亞複合體的結構解析。
  • Cell:人源Dicer與Dicer-pre-miRNA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miRNA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Dicer and its complexes with a pre-miRNA substrate)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核酸內切酶Dicer蛋白的全長高解析度結構,同時還報導了人源核酸內切酶Dicer蛋白結合一種小RNA前體pre-let-7底物的兩種不同結構狀態。
  • ...學院肖俊宇研究組解析人源免疫球蛋白M複合體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
    2020年2月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肖俊宇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mmunoglobulin M」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IgM-Fc(Fcm)五聚體/J鏈/分泌組份三元複合體整體解析度為3.4 Å的冷凍電鏡結構(圖)。
  • 西湖大學閆湞等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with FAM155A」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一類新型人源離子通道——鈉漏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圖1,圖2)。閆湞課題組科研助理謝炅芳、吳建平課題組博士後柯檬、楊帆課題組博士生徐麗臻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 2020-08-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湖大學閆湞等《自然通訊》發文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近日,西湖大學閆湞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dium leak channel NALCN in complex with FAM155A」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一類新型人源離子通道——鈉漏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圖1,圖2)。
  • 【科技前沿】沈月全/楊雪團隊報導鈣穩態調節蛋白CALHM1結構
    近期,CALHM家族多個成員的結構被解析出來,2019年11月27日人源CALHM2結構在Nature雜誌被報導,顯示了一個11聚體的結構【2】;緊接著,2020年1月27日,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報導了人源CALHM2和雞源CALHM1的結構,分別顯示了11聚體和八聚體的結構【3】。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在前期工作中,張鵬課題組解析了多個共享型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闡釋了底物識別、模塊共享、跨膜轉運的分子機制。然而,人們對專用型ECF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缺乏了解。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選擇專用型ECF轉運蛋白的典型代表——跨膜轉運鈷離子的CbiMNQO為研究對象開展結構與機理的研究。
  • 【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結構包含I型和II型RC的共同特徵,並提供了對光合作用RC演化的了解。總之,該研究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確定了2.7Å解析度的FMO-GsbRC的結構,這些特徵都具有天線-RC複合體的鮮明的特徵結構,並為解釋其能量傳遞動力學以及對光系統演化的結構見解提供了基礎。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Nature發文 蛋白質機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重大...
    2018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 生科李毓龍課題組在Neuron發文報導新型基因編碼的去甲腎上腺素...
    該探針可特異性地區分結構相似的去甲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將成為研究去甲腎上腺素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作為一種重要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中參與諸多必要的生理過程,如感覺信號的調節、注意力的調控、清醒與睡眠、學習與記憶等。去甲腎上腺素釋放或信號傳遞的受損與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病變息息相關。
  • 顏寧等在《細胞》發文報導ABCA1的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ABCA1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Human Lipid Exporter ABCA1)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膽固醇逆向運輸過程中的關鍵蛋白ABCA1近原子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及相關疾病致病機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招聘博士後,結構生物學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研究專業/方向(Department/Area)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主要以結構生物學手段為主,生物化學、電生理等方法為輔,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青年千人」研究員毛有東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蛋白酶體三維結構,闡釋了其在降解多肽過程中的動力學調控的結構機理。蛋白質的降解調控是極其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細胞分裂和分化、先天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蛋白毒性響應等重要的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更新對磷…
    在細胞內調控多種生命過程並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但以往沒有PP2A直接參與轉錄調控的報導。研究團隊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結構(整體解析度3.5 Å),發現核酸酶(Endonuclease)和磷酸酶(Phosphatase)這兩個催化模塊分布在核心的骨架模塊兩側。進一步的生化研究發現,INTAC中的PP2A-AC去除Pol II CTD磷酸化並抑制轉錄活性。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一、論文題目: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0和3.1 人源ACAT1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並結合相關活性實驗,確定了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snapshots of human pre-60S ribosomal 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 (Liang
  • /陳飛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
    在細胞內調控多種生命過程並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但以往沒有PP2A直接參與轉錄調控的報導。研究團隊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結構(整體解析度3.5 Å),發現核酸酶(Endonuclease)和磷酸酶(Phosphatase)這兩個催化模塊分布在核心的骨架模塊兩側。進一步的生化研究發現,INTAC中的PP2A-AC去除Pol II CTD磷酸化並抑制轉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