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

2020-11-24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

2020-08-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課題組與杭州師範大學徐曉玲、辛越勇課題組合作研究的成果 "Cryo-EM structures of the air-oxidized and dithionite-reduced photosynthetic alternative complex III from Roseiflexus castenholzii"。該項工作以光合玫瑰菌光合作用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光合作用過程中電子傳遞鏈複合體ACIII在氧化和還原兩種狀態下的精細結構,通過結構比較和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

圖1.光合玫瑰菌光合電子傳遞循環

光合玫瑰菌(R. castenholzii)是一種嗜熱不產氧光合細菌,在進化中形成了一套獨特高效的光能吸收、轉化和循環電子傳遞系統。該系統沒有外周天線,捕光複合體(Light Harvesting, LH)由多個脫輔基蛋白的異二聚體(LHαβ)組成環狀,將反應中心(Reaction Center, RC)緊密包圍在中間,每個LHαβ都結合著細菌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分子用於捕獲和傳遞光能。反應中心含有的特殊細菌葉綠素對接受光能,並產生電荷分離,釋放出的電子用於還原電子受體甲基萘醌(Menaquinone, MQ)為氫醌,氫醌從反應中心捕光天線複合體(RC-LH complex)離開進入細胞膜內的醌池等待被氧化。與高等植物光合系統不同的是,在光合玫瑰菌光合系統中,氫醌的氧化不是由細胞色素複合體bc1/b6f 完成的,而是由一種全新的蛋白複合體ACIII (Alternative Complex III)來完成。氫醌結合到ACIII的醌結合位點,被氧化後釋放出的電子傳遞給藍銅蛋白(Auracyanin),之後藍銅蛋白在周質腔中運動,再將電子傳回給與反應中心緊密結合的細胞色素Cyt c,最終電子回到反應中心,從而完成了電子的循環傳遞(圖1)。此電子傳遞過程中形成的跨膜質子電化學梯度被用來驅動N ADP+的還原和ATP的合成,實現光能到化學能的轉換,為細菌生長提供能量。

圖2. 光合玫瑰菌ACIII的結構和電子傳遞機制

作為細胞色素複合體bc1/b6f 的功能替代物,ACIII氧化氫醌、傳遞電子和轉運質子的機制是長期以來未能獲闡明的科學問題。研究人員從光合玫瑰菌中提取並解析了ACIII在氧化態3.3 Å和還原態3.5 Å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ACIII複合體由6個亞基(ActA, ActB, ActC, ActD, ActE, ActF)組成,共包含23段跨膜螺旋。在膜周質側,ActA和Act E結合6個c型血紅素,ActB結合1個3Fe4S鐵硫簇和3個4Fe4S鐵硫簇,這些血紅素和鐵硫簇共同構成了ACIII的電子傳遞鏈(圖2)。

根據序列比對和同源結構分析,研究人員在ActC亞基中發現了一個醌結合口袋和一條質子轉運通道。通道中間的三個高度保守的胺基酸(His99,His246和Arg394)與醌結合口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氫鍵相互作用,可能在偶聯氫醌氧化和質子轉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基於氧化態和還原態ACIII的密度差別,以及電子傳遞體的氧化還原電勢分析,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圖3),該模型為研究其他光合作用和線粒體呼吸作用過程中的類似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現象提供了新的理論借鑑和分析思路。

圖3. 光合玫瑰菌ACIII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

該項工作由孫飛課題組與杭州師範大學徐曉玲、辛越勇課題組合作完成。杭州師範大學徐曉玲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孫飛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孫飛課題組師揚博士(目前在英國MRC-LMB從事博士後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副研究員辛越勇和碩士研究生王超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等有關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該項研究工作是合作團隊繼光合玫瑰菌反應中心捕光天線複合體結構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 9 : 1568. doi: 10.1038/s41467-018-03881-x)之後取得的又一突破。

文章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1/eaba2739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大屯路15號」(IBP_Datun15)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者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地球的還原性環境,其能夠以硫化物為電子供體進行光合作用(圖1),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助力我國學者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在3.2埃解析度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三維結構。章新政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實驗室內展示冷凍電鏡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體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基於結構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科技前沿】陳雷課題組報導人源DUOX1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接著,作者們將純化好的DUOX1複合物重構到peptidisc中,製備了高鈣和低鈣狀態下DUOX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樣品。在克服了樣品製備、數據處理等困難後,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2.6 Å和2.7 Å高解析度的DUOX1複合體的電子密度並搭建了原子模型。結構顯示兩個DUOX1亞基和兩個DUOXA1亞基共同組裝成一個2:2的異源四聚體複合物(圖1)。
  • Cell:人源Dicer與Dicer-pre-miRNA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miRNA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Dicer and its complexes with a pre-miRNA substrate)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核酸內切酶Dicer蛋白的全長高解析度結構,同時還報導了人源核酸內切酶Dicer蛋白結合一種小RNA前體pre-let-7底物的兩種不同結構狀態。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直到2016年,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柳振峰課題組、章新政課題組和常文瑞—李梅課題組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捕光天線與光系統Ⅱ核心複合物之間的相互裝配機制和能量傳遞途徑。 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國內最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結果。同時,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的CCD圖像(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可將圖像資料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獲得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全原子模型。
  • 植物所等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內周捕光天線FMO向反應中心的能量傳遞效率在35%-75%之間,顯著低於高等植物外周天線LHCI向PSI核心的能量傳遞效率(接近100%)。目前,學界尚未解析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能量捕獲、傳遞和轉化的結構基礎。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光合作用」的作用超出你的想像!中科院老牌團隊有新突破
    作者:李晨陽近日,中科院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會議旨在加強我國生物冷凍電鏡領域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生物冷凍電鏡高技術人才及年輕後備人才,加強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實力,並藉助大會的舉辦將國家蛋白質中心這一平臺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生物冷凍電鏡領域人才交流與合作、科研探索與創新的實踐基地。 隨著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測序完成,蛋白質、蛋白質複合體、細胞器和細胞的研究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焦點。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柳振峰表示,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Glaeser 於1974 年提出了冷凍電鏡技術,並且用於實驗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強有力手段。冷凍電鏡本質上是電子散射機制,基本原理就是把樣品凍起來然後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利用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對分子樣品進行測量,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轉換為放大的圖像在探測器上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三維結構。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揭示完整藻膽體的三維結構
    其中存在於藍藻和紅藻中的藻膽體是迄今已知的最大的捕光蛋白複合物,它位於膜表面,並與位於膜中的光和反應中心結合,能將吸收的太陽光以極高的效率傳遞給光合反應中心以便進一步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這個巨大的超分子複合體的組裝機制和光能在其中的傳遞機制一直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
  • 我國首次解析硅藻光系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結構—新聞—科學網
    然而硅藻FCPII天線蛋白的結構及其與PSII核心複合體的結合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並不清楚,因此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體的能量傳遞、轉換和光保護機制也未得到闡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團隊一直致力於高等植物和藻類光系統和捕光天線蛋白的研究工作。
  • 科學家揭示SARS-CoV-2複製和轉錄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科學家揭示SARS-CoV-2複製和轉錄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5:52:49 近日,清華大學婁志勇、饒子和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SARS-CoV-2複製和轉錄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電子顯微鏡所採用的電子波長經過加速後可達0.002納米,能夠觀察到高分辨的分子乃至原子信息。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文/許文青 叢 堯 王 權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技術是將生物大分子在毫秒時間尺度內快速冷凍在玻璃態的冰中,應用低溫透射電子顯微鏡收集生物大分子的二維投影,並利用三維重構的方法得到大分子三維精細結構的生物物理學技術。
  • 【深度學習】從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
    ,但在2016至2018年期間上傳到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的大分子結構中,有超過50%的結構的解析度是在5到10埃甚至更低,這些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EMmap)很難用於結構的從頭模建,比如對於蛋白質,5-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只能看到部分的二級結構,而難以知曉完整的主鏈。
  • 【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FMO的BChl與GsbRC之間觀察到相對較長的22至33埃的距離,這與這些實體之間的低效率能量傳遞相一致。該結構包含I型和II型RC的共同特徵,並提供了對光合作用RC演化的了解。總之,該研究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確定了2.7Å解析度的FMO-GsbRC的結構,這些特徵都具有天線-RC複合體的鮮明的特徵結構,並為解釋其能量傳遞動力學以及對光系統演化的結構見解提供了基礎。
  • 南科大Nano Energy:冷凍電鏡觀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結構
    如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找到一種有效的高分辨電鏡研究方法,既能在電子束對材料持續照射的同時,又可以維持材料原有的晶體結構。目前,關於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表徵通常有幾種方法:積分相差襯度(iDPC)成像,低壓電子束低劑量成像以及冷凍電鏡技術成像等。 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Cryo-TEM)最早用於解析生物蛋白結構,該發明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