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解析硅藻光系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結構—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遊生物之一,貢獻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產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徵與其光系統(Photosystem,PS)以及外周捕光天線的功能密切相關。不同於綠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線是結合了巖藻黃素和葉綠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 Chl a/c binding proteins,FCPs),具有強大的藍綠光捕獲能力和快速光適應能力。然而硅藻FCPII天線蛋白的結構及其與PSII核心複合體的結合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並不清楚,因此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體的能量傳遞、轉換和光保護機制也未得到闡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團隊一直致力於高等植物和藻類光系統和捕光天線蛋白的研究工作。2019年初,該團隊首次報導了羽紋綱硅藻——三角褐指藻FCP二聚體的1.8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描繪了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在硅藻光合膜蛋白中的結合細節。近日,該團隊與清華大學隋森芳團隊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PSII-FCPII超級複合體的3.0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報導硅藻光系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結構。

 

研究人員發現,硅藻的PSII-FCPII超級色素蛋白複合體由兩個PSII-FCPII單體組成,每個單體有24個核心亞基和11個外圍的FCP天線亞基;二聚體的總體分子量超過1.4 MDa,包含230個葉綠素a分子、58個葉綠素c分子、146個類胡蘿蔔素分子、以及錳簇複合物、電子傳遞體和大量的脂分子等;硅藻PSII-FCPII的反應中心與藍藻和紅藻相似,但是具有額外的兩個核心亞基和一個特有的外周放氧亞基Psb31,且各外周FCP天線亞基排列方式與已知的綠藻和高等植物PSII-LHCII複合體明顯不同。

 

研究人員在硅藻PSII-FCPII複合體中發現了多條捕光天線向反應中心的能量傳遞途徑,其中包括了紅移葉綠素對向核心的能量傳遞途經,以及通過PsbG/W/Z亞基的傳能途徑。研究人員還發現結合在FCP-D亞基中矽甲藻黃素分子可能是重要非光化學淬滅位點;硅藻特有Psb31亞基的功能可能是保護放氧反應中心,並促進水裂解後產生的質子排出到囊腔。

 

該成果是該合作團隊在前期紅藻、綠藻的光合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工作的拓展,為闡明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體中獨特的光能捕獲、傳遞和轉化以及高效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重要基礎,為揭示PSII複合體的進化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成果也為PSII的超快動力學、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皮雄和植物所博士研究生趙松浩、王文達助理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植物所沈建仁研究員,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和植物所匡廷雲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Science同期刊發了德國光合作用研究專家Claudia Büchel教授撰寫的評述「How diatoms harvest light」,稱讚硅藻的兩個研究成果是「該領域突出的研究工作」「這兩項研究工作揭示了硅藻FCP捕光天線複合體的多樣性和柔性,對於研究光合生物LHC超級家族成員在不同光環境條件下實現多樣的光能捕捉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裡程碑式的工作」。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清華基地冷凍電鏡平臺和計算平臺的技術支持,以及科技部國家蛋白質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的經費支持。 

 

文章連結:

 

 

評述連結:

 

 

 

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體在類囊體膜上的示意圖

 

 

中心綱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物結構。 (A) PSII-FCPII二聚體基質側視圖, (B) PSII-FCPII單體各亞基簡圖,(C)和 (D) 外周5個放氧蛋白亞基的側視圖和囊腔側俯視圖。 

 

(光合實驗室供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假根羽藻重要光合膜蛋白超級複合物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雲、研究員沈建仁帶領的團隊同濟南大學、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假根羽藻一個重要的光合膜蛋白超級複合物——光系統I捕光複合物I(PSI-LHCI)的3.49Å解析度結構。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
    圖3 纖細角毛藻PSI-FCPI超級複合物三維結構。而硅藻的24個FCPIs(Lhcr蛋白)在PSI反應中心外圍繞成三層,內層11個FCPI亞基形成一個封閉的結構 (圖4),第二層的10個亞基形成半圈結構,最外層是3個亞基距離核心距離達16 nm。這是目前發現集合捕光天線最多的單體光系統超級複合物。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研究於5月19日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圖1)。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
  •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 2020-08-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Science:光合膜蛋白結構研究獲突破
    PSI是一個具有極高效率的太陽能轉化系統,其中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傳遞到反應中心發生電荷分離,幾乎每一個吸收的光子都能產生一個電子。植物PSI的葉綠素(Chl)含量很高,大大提高了捕光能力,同時捕光色素蛋白複合體I(LHCI)結合有特殊的葉綠素分子——紅葉綠素(Red Chls),使植物PSI的捕光能力延伸到遠紅外光譜區,並實現激發能從低能向高能的傳遞。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RdRp-nsp7-nsp8」複合體的三維空間結構,整體解析度達到2.9 埃(Å)。 首次精細描繪轉錄複製機器內部構造 研究解析的複合物結構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RNA聚合酶具有其他病毒RNA聚合酶的保守特徵,並含有套式病毒(Nidovirus)的NiRAN(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特徵結構域;同時病毒RNA聚合酶與病毒的非結構蛋白nsp7和nsp8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另一個原因是早期對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解析主要藉助X射線晶體學,這種方法需要較多的樣品且對樣品的純度和均一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雙重因素下解析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變得困難重重。 浙大科研團隊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 施一公團隊深入解析核孔複合體結構
    非洲爪蟾NPC細胞質環整體結構近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及合作者在bioRxiv接連發布兩篇預印本,解析了來自非洲爪蟾核孔複合體的胞質環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環繞其的腔環結構。核孔複合體(NPC)擔負著真核生物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繁忙的運輸大分子或顆粒物質的任務,也是其連接胞質和細胞核的唯一雙向通道。解析NPC結構有助於科學家了解蛋白和核酸進出細胞的分子機制。非洲爪蟾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T),分析了來自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的NPC腔環的結構。
  • 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獲解析
    魡的世界最高解析度晶體結構。 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的累積,首次全面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的精細結構,它包括16個蛋白亞基(12個核心蛋白亞基PsaA-L及4個捕光天線蛋白亞基Lhca1-4)、155個葉綠素分子、35個類胡蘿蔔素、10個脂分子、3個鐵硫簇、2個葉綠醌和一些水分子,總分子量約600kDa。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
  • 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助力我國學者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三維結構。該複合物中包含了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解析植物光系統II神秘而複雜的精細結構將有助於理解該超分子機器的工作原理,也是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中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熱點和難點課題,並且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中眾所期盼的一個超大膜蛋白-色素複合體三維結構。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圍繞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的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記者獲悉,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