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2020-10-03 oebiotech歐易生物

前言


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共價修飾方式之一。蛋白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這一可逆過程調節著包括細胞增殖、發育、分化、信號轉導、細胞凋亡、神經活動、肌肉收縮及腫瘤發生等過程在內的所有生命活動。全外顯子捕獲測序(WES)技術以其相對較低的成本而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青睞。


然而,隨著更多組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如何充分利用高性價比的WES數據繼續保持高影響力的文章產出,已成為困擾很多研究者的問題。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


基本信息



中文標題:肺腺癌的綜合蛋白組學特徵

研究對象:肺腺癌病人樣本(癌組織和配對癌旁組織)

發表期刊:Cell

影響因子:38.637

發表時間:2020.07

第一作者單位: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運用生物技術:蛋白組學和磷酸化蛋白組學 / 全外顯子捕獲測序(WES)/ 轉錄組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5.043


文章摘要


肺腺癌(LUAD)的基因組研究提高了我們對疾病生物學的理解,加速了靶向治療。然而,目前對LUAD的蛋白質組學特性知之甚少。研究者對103例中國LUAD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此外,研究者探究了潛在的藥物靶點,並在一個獨立隊列中驗證了HSP 90β的血漿蛋白水平作為LUAD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這項綜合蛋白組學分析使研究者對LUAD的分子結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並為更精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機會。


研究思路



研究結果


1. 中國肺腺癌分子譜分析


研究者收集103份未經治療的中國肺腺癌患者的原位肺腺癌組織及其相應的癌旁組織(NAT),利用基於質譜的無標籤蛋白定量策略進行蛋白組學分析利用TiO2富集策略對79對樣本進行磷酸化蛋白組分析,利用WES對所有成對樣本進行癌組織的基因組變異檢測,對51個腫瘤樣本和49個癌旁樣本進行RNA-seq(圖1)。通過WES測序分析,發現17,917個變異事件,與TCGA研究中EGFR突變(14%)相比,WES檢測到的EGFR突變顯著增加(50%),而另一個致癌KRAS突變(6%)則比TCGA報導的(33%)顯著減少。對所有患者樣本進行蛋白質組學測定,共檢測到11,119個蛋白和肽組分,錯誤發現率(FDR)為1%。平均每個樣本中肺腺癌蛋白組有6,682個組分,在癌旁組織中最小為4,266個,腫瘤組織中的最大值為8655個。


圖1:肺腺癌樣本的多組學表徵

(A)實驗設計和不同組學分析的樣本數量。

(B)基因組譜圖。

(C)肺腺癌樣本的蛋白組譜圖。

(D)肺腺癌患者的磷酸化蛋白組譜圖。



利用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檢測到23,080個體細胞拷貝數變異(CNA),分析了這些CNAs對mRNA、蛋白質和磷酸化蛋白表達的調控作用(圖2)。CNAs可以正向或負向影響這些組分的順式或反式表達,其中,17179 個(74.4%)CNAs影響7686 mRNA, 10530個CNAs (45.6%)影響2634個蛋白,4330個CNAs(18.8%)影響1284個磷酸化蛋白的表達。這些分析表明,轉錄組、蛋白質組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具有獨特的特徵,當與基因組適當整合時,可以帶來新的見解和機會,從而發現新的功能重要的基因產物。

圖2:肺腺癌樣本的組學聯合分析

(A)CNAs對mRNA和蛋白質的功能效應。

(B)SNVs在DNA、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交疊。

(C)利用LC-MS/MS驗證的新的RNA拼接和融合轉錄本。


3. 與癌旁組織相比,癌組織的蛋白組學特徵


利用LC-MS/MS鑑定到11,119個蛋白,其中3913個在所有103個患者中被量化,5753個存在於90%以上的患者中。通過PCA分析可以將腫瘤樣本和癌旁樣本清晰地區分開,在差異表達的蛋白中,有些與臨床預後有很好的相關性。尤其是幾個前期報導過的肺部標誌性蛋白(AGER, SFTPA2, CACNA2D2LAMP3, SCGB1A1, SFTPB, and SFTPC)在腫瘤組織中低表達。並且,幾個在腫瘤中高表達肺部富集蛋白的患者顯示出更好的治療預後性。


圖3:肺腺癌中腫瘤樣本和癌旁樣本的蛋白組特徵

(A)103對肺腺癌患者樣本中8252個蛋白的PCA分析。

(B)癌和癌旁中差異表達的蛋白及其相關的生物學通路。

(C)四個生物學通路之一的代表性蛋白及其與預後的關聯。


4. 早期肺腺癌的蛋白組學特徵


基因座富集分析(GSEA)顯示與能量代謝(如脂肪酸代謝和氧化磷酸化)相關的通路在差異基因組中富集。相反,上皮間質轉化(EMT)和其他炎症和致癌信號通路(如TNF-α、mTOR和MYC)在差異蛋白組中富集(圖4)。

圖4:腫瘤淋巴結轉移(TNM)I期肺腺癌和帶有EGFR/TP53突變的肺腺癌樣本的蛋白組特徵

(A)TNM I期肺腺癌患者GSEA揭示與預後好壞相關的通路。

(B)I期患者中預後好或壞的差異表達蛋白及其在所有患者中與治療預後的相關性。

(C)病理診斷為EGFR/TP53突變和未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另個markers(TTF-1和NAPSA)的表達情況。

(D)EGFR突變與EGFR/TP53共突變患者的存活率分析。


5. 肺腺癌的蛋白質組亞型及其臨床結果


以1657種最易變的蛋白為基礎,共聚類鑑別出3種蛋白組亞型(S-I,S-II和S-III)。S-I組患者臨床預後結果最好,S-III最差。基因組信息顯示S-II的突變頻率最高,而S-III的腫瘤突變壓力最高,兩種marker 蛋白(TTF-1和NAPSA)在S-III患者中表達最低。WES數據的突變特徵分析在103例患者中確定了9個主要特徵,年齡特徵是其中最主要的特徵(圖5)。

圖5:肺腺癌分子亞型及其治療預後相關性。

(A)842個蛋白在三種亞型中的相對豐度。

(B)103例肺腺癌患者中三種蛋白亞型與治療預後的相關性。

(C)蛋白亞型與11種變異的相關性。


6. 磷酸化蛋白組與治療相關性


在至少50%患者中定量了1244個磷酸化蛋白質,其中,與癌旁組織相比,474個(38%)在腫瘤組織中顯著增加,183個(15%)顯著下降。三種蛋白亞型中磷酸化蛋白組學的比較結果揭示了亞型特異性的活性激酶,包括S-I型中的AKT1,S-II型中的PRKCE,S-III型中的MAPK14。進一步對差異改變的磷酸化位點的研究顯示,在S-I中觀察到參與黏附的底物升高和參與RNA轉運的底物減少(圖6)。

圖6:肺腺癌的磷酸化蛋白組特性及其與治療預後的相關性。

(A)癌或癌旁組織中磷酸化蛋白的表達。

(B)利用KSEA評估三種蛋白亞型中激酶活性。

(C)癌和癌旁組織中三個差異表達的磷酸化蛋白的鑑定。

(D)參與兩個通路的磷酸化位點及其在三種蛋白亞型和兩個與OS相關的磷酸化位點列表。(E)肺腺癌中的磷酸化調節網絡。


主要結論


(1) 發現了LUAD早期預後相關蛋白和通路;

(2) 通過蛋白質組學揭示了肺腺癌與臨床和分子特徵相關的三種亞型;

(3) 鑑定了亞型特異性激酶和癌症相關磷酸化蛋白;

(4) 解析了LUAD中潛在的預後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的識別。



參考文獻

JY Xu , CC Zhang , X Wang et al. 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2020) Cell Jul 9;182(1):245-261.e17


猜你還想看


蛋白質組學:神奇動物在哪裡?MCP:首次全面描述加拉帕戈斯海鬣蜥蛋白質組學圖譜

蛋白質組學:不容小覷!Cell:首次實現蛋白質/RNA整合,「定量」人類蛋白質圖譜

蛋白質組學:「細菌殺手?」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陳利玉團隊揭示銀納米顆粒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機制

蛋白質組學:項目文章 | 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助力重慶醫科大學喜登醫學一區TOP期刊EBioMedicine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蛋白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這一可逆過程調節著包括細胞增殖、發育、分化、信號轉導、細胞凋亡、神經活動、肌肉收縮及腫瘤發生等過程在內的所有生命活動。全外顯子捕獲測序(WES)技術以其相對較低的成本而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青睞。
  • PNAS:外顯子變異檢測——全基因組測序比全外顯子測序更強大
    2015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全外顯子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遺傳分析和發現導致疾病發生的潛在基因突變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
  • 全外顯子測序發現胰腺癌新治療靶點
    ,他們對109名胰腺導管腺癌(PDA)病人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發現了PDA中的基因突變多樣性,並且為發現PDA治療靶點提供了重要信息。 胰腺導管腺癌是一種預後效果非常差的惡性疾病,需要深入了解該疾病的病因並開發靶向治療策略。由於PDA腫瘤中存在大量基質細胞和炎症細胞,因此對來自於病人的腫瘤樣本進行腫瘤細胞測序存在很大障礙,難以獲得高質量數據。
  • 酪氨酸磷酸化修飾結合蛋白的富集和系統鑑定研究
    關鍵詞:SH2結構域,磷酸化修飾,液相色譜,質譜,光交聯特定結構域介導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生物體內的各種信號通路和生理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它們為測量細胞的病理狀態,識別癌症生物標誌物,發現藥物靶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也進一步使之成為可能。
  • 全外顯子組測序(WES)
    2019-03-05 01:12:50 來源: 康安智檢 舉報   全外顯子組測序簡介
  • 【Cell】迄今最大規模乳腺癌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新亞型 提出新療法
    蛋白質組學分析將下一代DNA和RNA測序技術與質譜分析相結合,並用計算方法對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從而對癌細胞中的蛋白質和蛋白質修飾進行深入、無偏移的定量分析。先前,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臨床蛋白質組學腫瘤分析協會(NCI-CPTAC)的研究人員已將這種蛋白質組學方法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重要的是,我們的分析包括磷酸化和乙醯化的鑑定,以揭示單個蛋白質活性信息的蛋白質修飾。先前在乳腺癌中未進行蛋白質乙醯化的研究。這些新方法有望提供新的生物學見解,以解決難於治療的乳腺癌及其反應的異質性。」
  • 耶魯大學劉延盛團隊發現磷酸化修飾對蛋白質表達穩定性的影響
    高分辨質譜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宏觀層面的整體蛋白修飾研究成為現實,然而,在蛋白質組範圍內磷酸化修飾位點對蛋白更新和表達穩定性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該課題利用最新的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定量技術,在組學層面系統評估了磷酸化修飾對蛋白質表達穩定性的影響,為了蛋白質降解速率和翻譯後修飾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有:1.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目前研究較多的蛋白翻譯後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和泛素化四類修飾。 針對乙醯化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生物質譜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基於特異性識別乙醯化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化抗體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以標記底物為基礎的方法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等。針對甲基化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甲基化特異性的 PCR、亞硫酸氫鹽測序法、高解析度熔解曲線法。
  • 臨床全外顯子測序通常無法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
    全外顯子組測序越來越多地用於醫療保健,而研究表明全外顯子測序通常並不能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對美國 3 個實驗室的病人樣本的再次分析表明,大多數基因測試對充分分析被測基因的覆蓋度不足四分之一。檢測到疾病的概率與實驗室是否對給定樣本中那些基因進行了充分分析密切相關。
  • 「Cell」迄今最大規模乳腺癌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新亞型 提出新療法
    ,從而對癌細胞中的蛋白質和蛋白質修飾進行深入、無偏移的定量分析。先前,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臨床蛋白質組學腫瘤分析協會(NCI-CPTAC)的研究人員已將這種蛋白質組學方法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重要的是,我們的分析包括磷酸化和乙醯化的鑑定,以揭示單個蛋白質活性信息的蛋白質修飾。先前在乳腺癌中未進行蛋白質乙醯化的研究。這些新方法有望提供新的生物學見解,以解決難於治療的乳腺癌及其反應的異質性。」
  • Nature Genetics | Trios模式的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揭示疾病新機制
    迄今為止,已有5項研究分析了CP病例的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s),發現10-31%的病例存在可預測的有害拷貝數變異。在CP病例中已經進行的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研究中,最大的一項研究報導了98個非選擇性CP的父母-子女trios中約有14%存在推測的有害變異。這些研究表明了CP中潛在的重要遺傳風險,但對照數據不足限制了可以做出的統計推斷,並且沒有對新的候選基因變異進行功能驗證。
  • 國產基因捕獲晶片迎來重大突破
    2020年9月17日,伯科生物科技宣布完成首款全流程國產DNA探針人全外顯子捕獲試劑盒TargetCap Core Exome Panel v3.0研發和測試,正式接受預定。伯科TargetCap Core Exome Panel v3.0人全外顯子Panel信息TargetCap Core Exome Panel v3.0基於伯科生物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量長鏈寡核苷酸合成技術(Longersynthesizer)、長鏈寡核苷酸純化技術(Pure Worker
  • 蛋白質修飾研究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Molecular cell:中國科學家發現蛋白修飾與自噬起始新關係浙江大學的劉偉教授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細胞自噬關鍵起始因子LC3能夠在細胞核內被去乙醯化酶Sirt1去乙醯化,進而與核蛋白DOR結合轉運至胞質內發揮自噬起始功能。
  • Nat Comm:磷酸化修飾組揭示乳腺癌細胞遷移和侵襲新機制
    為深入探索酪氨酸激酶受體AXL對細胞轉移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通過ALX調控的乳腺癌細胞磷酸化蛋白組分析,揭示了AXL信號通路對粘著斑(FA)動態穩定的調控,闡述了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AXL轉移活性機制,並確定了PEAK1是作為AXL陽性腫瘤的治療靶點。
  • 對全外顯子檢測陰性案例進行全面的迭代分析非常高效
    背景介紹全外顯子檢測(WES)改進了臨床遺傳病的診斷方法,其診斷率達到25-50%,然而仍然有25%-75%為陰性結果,這些陰性結果後續該怎麼辦,目前誰也不清楚。市面上有一些商業化的檢測機構提供免費的全外顯子測序重分析服務,大概能提高10-15%的診斷率,大部分(約70%)是由於新基因與疾病的關係被發現。
  • 磷酸化調控蛋白質結合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理論與計算化學組副研究員段謨傑等利用計算模擬方法及增強採樣技術,揭示磷酸化修飾對固有無序KID結構及其與KIX蛋白結合過程的調控機制。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常見的一種翻譯後修飾,在調控信號轉導及細胞生長和凋亡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較多磷酸化位點位於固有無序蛋白或無序蛋白區域上。這些蛋白的高度動態及伸展特性使其較易被化學修飾。
  • 史上最大全外顯子組測序!深扒2型糖尿病遺傳學細節
    全外顯子組測序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是指利用目標序列捕獲技術將基因組的全部外顯子區域DNA捕獲後進行高通量測序的基因組分析方法。全基因組外顯子序列在人類基因組序列中所佔比例不足1%,卻包含了合成蛋白質所需的大部分遺傳信息,人類85%以上致病基因的突變都是由外顯子區域鹼基突變造成。
  • 蛋白質修飾與腫瘤研究
    除了一些傳統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醯化、SUMO化引發關注外,還有一些修飾策略,如PEG化修飾、脂質體化、糖基化,這些複雜的調控作用在眾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心血管、內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症等中都起到關鍵調控作用。通過對蛋白質修飾的調控和反調控可能給眾多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契機。生物谷整理了一些蛋白質修飾在癌症方面的研究。
  • 植物所揭示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飾介導小麥開花的新機制
    不同冬小麥品種的春化特性及其與冬春季氣溫適應程度會直接影響其產量。到目前為止,許多春化相關基因VRNs相繼被克隆和研究,但人們對春化時間的衡量以及春化感知機制並不十分清楚,影響了冬小麥分子育種的開展。氧-乙醯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飾以及磷酸化修飾調控了植物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