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全外顯子測序通常無法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

2020-11-30 騰訊網

全外顯子組測序越來越多地用於醫療保健,而研究表明全外顯子測序通常並不能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對美國 3 個實驗室的病人樣本的再次分析表明,大多數基因測試對充分分析被測基因的覆蓋度不足四分之一。檢測到疾病的概率與實驗室是否對給定樣本中那些基因進行了充分分析密切相關。

專家建議醫生謹慎衡量是否將測序作為最佳診斷方案,同時要詢問實驗室被測基因序列範圍,並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測序檢測進行疾病排除。

美國三家主要實驗室對臨床試驗的再次分析表明,常規全外顯子組測序不能充分分析大片段DNA序列。進行這項研究的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專家指出,這是臨床實驗室普遍面臨的一項問題。

圖片來源: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來源: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翻譯:頁一

審校/編輯:李光昭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專家們指出,那些接受了大範圍基因測序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如他們父母期望的那樣,得到完整的 DNA 分析。

一項對美國三家主要實驗室的臨床試驗綜述表明,全外顯子組測序通常不能充分分析 DNA 大片段。這是一個潛在的嚴重缺陷,因為它可能導致醫生無法準確診斷包括從癲癇到癌症在內的潛在遺傳疾病。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再次分析結果顯示,每個實驗室平均只充分檢查了不到四分之三的基因(三個實驗室的覆蓋率分別為 34%、66% 和 69%),而且在檢測特定疾病的能力上,差距驚人。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之所以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他們認為,在臨床基因測序中,檢測質量的巨大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但還沒有被詳細記錄或充分告知臨床醫生。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病理學副教授、醫學博士傑森·帕克(Jason Park)說:「許多安排這些測序的醫生並不知道目前這種情況。他們的很多患者都是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小孩子,所以他們希望得到最完整的診斷測試。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相比更有針對性的基因測試,全外顯子組測序可能會漏掉一些信息。」

全外顯子組測序是一項分析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技術。這項技術被越來越多地用於醫療保健,以識別導致疾病的基因突變,它主要用於兒童患者,也會用於患有罕見或未確診疾病的成年人患者。然而,帕克說,充分分析一個大約含有18000個基因的外顯子組,本身就是很困難的,而且容易出現錯漏。因此大約有一半的測試未能查明基因突變。

發表在《臨床化學》(Clinical Chemistry)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揭示了一些分析結果呈陰性的可能的原因。

研究人員重新分析了 2012 年至 2016 年間完成的 36 例患者的外顯子組序列(來自三個國家臨床實驗室,各 12 例),發現結果較之前截然不同,且被充分分析的基因也與第一次不同。行業規定「每次測試至少對該片段進行 20 次測序」作為充分分析基因的閾值,實驗室只有對所有編碼蛋白質的DNA的測序都達到閾值,才被認為完成了基因的充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 36 個樣本中,只有不到 1.5% 的基因被充分分析。在某個實驗室測試結果的回顧中發現,28% 的基因從未得到充分檢測,而只有 5% 的基因一直在檢測範圍內。另一個實驗室的檢測中,27% 的基因持續在檢測範圍內。

帕克說:「當你開始考慮使用這些測試結果來排除一種疾病時,事情就真的開始變得嚴重了。當這麼多基因都沒有被完全分析時,一個陰性的外顯子組測試結果是沒有意義的。」

例如,從 36 項測試中檢測到癲癇症的概率,因被分析的基因不同,會有很大差異。一個實驗室對幾個病人進行了測試,有超過四分之三的與癲癇相關的基因得到了充分分析;而同一個實驗室對另外的三個病人樣本檢測中,只有不到 40% 的相關基因得到了充分分析。

來自另一個實驗室的三項測試僅充分分析了不到 20% 的基因。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臨床遺傳學家、醫學博士加勒特·戈威(Garrett Gotway)說道:「當我們看到這些數據時,我們開始將詢問實驗室關於特定基因的覆蓋範圍設定為慣例。我認為要求檢測可以每次都能完全覆蓋 18000 個基因有些困難,但期待覆蓋 90% 或更多的基因是合理的。」

這些發現建立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之前的研究顯示,在全基因組測序方面存在類似的差距和差異。全基因組測序是一種檢測所有類型基因的技術,不管它們是否編碼蛋白質。

戈威表示,他希望這些發現能促使更多的醫生詢問實驗室被覆蓋的基因,也為提高測試質量一致性起到推動作用。他還鼓勵醫生在安排測試之前,再次慎重考慮全外顯子組測序是否是診斷病人的最好方案。

戈威說:「在複雜的病例中,臨床外顯子組測序可能有一定幫助,但如果是一個孩子患有癲癇,並且沒有其它複雜的臨床問題時,你可能不需要外顯子組測序。很可能外顯子組檢測結果為陰性,但父母們仍對孩子患病的遺傳基礎存疑。」

在這種情況下,戈威建議進行一個更小範圍的基因測試,完全分析一組與該疾病相關的基因。這種測試更便宜,也更可能幫助醫生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PNAS:外顯子變異檢測——全基因組測序比全外顯子測序更強大
    2015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全外顯子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遺傳分析和發現導致疾病發生的潛在基因突變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
  • 全外顯子組測序(WES)
    2019-03-05 01:12:50 來源: 康安智檢 舉報   全外顯子組測序簡介
  • 對全外顯子檢測陰性案例進行全面的迭代分析非常高效
    背景介紹全外顯子檢測(WES)改進了臨床遺傳病的診斷方法,其診斷率達到25-50%,然而仍然有25%-75%為陰性結果,這些陰性結果後續該怎麼辦,目前誰也不清楚。市面上有一些商業化的檢測機構提供免費的全外顯子測序重分析服務,大概能提高10-15%的診斷率,大部分(約70%)是由於新基因與疾病的關係被發現。
  •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
    >摘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學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並且已經廣泛應用於對孕婦的諮詢和產前診斷領域中,其中兩個更新的技術是染色體微陣列分析和全外顯子測序技術。染色體微陣列分析是一項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有無DNA的增加或丟失的方法,可以檢出染色體非整倍體以及大片段的染色體結構改變,以及那些由於片段太小而無法通過傳統方法檢出的染色體微小異常。產前染色體微陣列技術被推薦用於超聲發現胎兒一個或多個結構異常、且接受侵入性產前診斷的情況。
  • 高通量測序的十年:從科研進入臨床
    從而推動產前檢測技術極大的發展,也幫助高通量測序真正的進入了臨床轉化應用階段。在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中,性染色體異常(XXX、XO、XXY)等也頗為常見,由於X染色體(155mb)相對Y染色體(60mb)要大很多,血漿游離DNA中母體的DNA含量佔50~90%,從而造成無創檢測性染色體異常 具有一定的難度,準確率基本在90%左右。
  • 全外顯子測序發現胰腺癌新治療靶點
    2015年4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對109名胰腺導管腺癌(PDA)病人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
  • 《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規範化應用北京專家共識(第一版腫瘤部分)》
    高通量測序(HTS)即下一代測序(NGS),能夠同時對上百萬甚至數十億個DNA片段進行測序,可實現在較低的成本下,一次對多至上百個腫瘤相關基因、全外顯子以及全基因組進行檢測,而且需要的樣本量並不增加。因其在通量、成本和效率方面的優勢,NGS在實體腫瘤體細胞基因突變中展現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2]。 NGS檢測流程複雜,對實驗室環境條件、人員能力及質量管理要求高。
  • 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症治療藥物
    2016年4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發表了一項癌症研究,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工具能夠幫助進行腫瘤細胞全外顯子測序原始數據解讀,隨後根據癌細胞的特定基因圖譜找到FDA批准的靶向治療藥物。
  • Nature Genetics | Trios模式的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揭示疾病新機制
    迄今為止,已有5項研究分析了CP病例的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s),發現10-31%的病例存在可預測的有害拷貝數變異。在CP病例中已經進行的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研究中,最大的一項研究報導了98個非選擇性CP的父母-子女trios中約有14%存在推測的有害變異。這些研究表明了CP中潛在的重要遺傳風險,但對照數據不足限制了可以做出的統計推斷,並且沒有對新的候選基因變異進行功能驗證。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主要還是基因晶片市場比較小,但dna晶片的研究比較多,工業化也有一段時間了。比如這次的迪昂巴沙(dnare巴沙、drabahacheberzo)通過測序與dna序列做了對比,可以用來分析該序列的突變和基因轉移。但是,在一篇新聞中還提到了基因晶片測試smallmrna的一個實驗,特斯拉高級經理通過測序後得到了smallmrna樣本轉換效率不高,而dna通過試劑測出的產物轉化率要高一些。
  • 下一代測序技術臨床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
    儘管短讀長NGS平臺總體準確率較高(>98%),但讀取高AT或高GC片段錯誤率仍差強人意。由於基因組包含重複序列、結構變異及拷貝數變化,短讀長測序平臺解析這些信息存在固有缺陷,近幾年相繼推出基於單分子測序和合成法測序第三代測序。PacBio Biosciences單分子實時測序,其PacBio RS Ⅱ平均測序讀長10 000~15 000 bp。
  • 史上最大全外顯子組測序!深扒2型糖尿病遺傳學細節
    近日,全球百餘名遺傳學研究人員對約4.5萬例T2DM-正常人群體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分析,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大數據顯示大量可影響疾病風險的外顯子遺傳變異,從而成功將罕見的DNA改變與T2DM聯繫了起來。
  • 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全外顯子捕獲測序(WES)技術以其相對較低的成本而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青睞。然而,隨著更多組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如何充分利用高性價比的WES數據繼續保持高影響力的文章產出,已成為困擾很多研究者的問題。研究者對103例中國LUAD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
  • 下一代測序技術,掀開遺傳病診斷的新篇章
    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則包含絕大部分編碼的區域,雖然其實際內容因公司產品設計不同有很大差別,再加上在測序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區域的覆蓋度不夠,但和全外顯子組測序已經取得的臨床貢獻相比,這只是一些小小的不足,並將會得到不斷完善。此外,全外顯子組測序除了能檢測已知遺傳病的序列變異外,新近發現的致病基因也會得到檢測,同時也有機會發現新的候選致病基因。
  • 火爆的背後,高通量測序面臨5大挑戰|深度
    長讀數與短讀數Illumina對於基因測序市場的主導,意味著到目前為止產生的絕大多數數據都基於短讀數(short reads,高通量測序平臺產生的序列就稱為reads,這是測序讀到的鹼基序列片段,測序的最小單位)。大量短讀數的產生對大多數的應用都很適用。例如檢測基因組DNA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和計數RNA的轉錄物。
  • 肺癌精準治療的新靶標——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
    其中,c-MET 免疫組化染色由於需要較多臨床標本,且其用於檢測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特異度較低,故臨床較少應用;如今較常應用的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檢測手段主要有 Sanger 測序、RT-qPCR 法、以及基於 DNA 或 RNA 的 NGS。
  • 個性化癌症治療:綜合的基因組分析方法及其在臨床的應用
    我們用冷凍的正常樣本和腫瘤樣本進行全外顯子基因組測序(WES, 譯者註:測所有表達基因的序列)和基於基因晶片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SNPProfiling), 並進一步做了RNA測序,來分析識別腫瘤的突變,拷貝數變化(CNV),基因表達(Gene Expression)的變化,基因融合,以及胚系變異(Germline Mutation)等數據。
  • 華大基因全外顯子組檢測產品全面升級
    近日,華大基因全外顯子組檢測產品實現全方位升級,用更完善的檢測內容、更多樣的數據分析方式及更規範的檢測報告,讓全外顯子組檢測在臨床遺傳病領域發揮更大的能量。全外顯子組基因檢測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遺傳病檢測手段之一,可以一次性檢測人類 22000 多個基因的外顯子區。據估計,人類單基因遺傳病的致病變異超85%都包含在外顯子區內[1,2]。
  • 華大科技首推基於Complete Genomics平臺的人全外顯子組測序服務
    中國深圳和美國劍橋2014年7月22日電 /美通社/ -- 全球較大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 --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華大科技」)今天宣布,在全球推出基於 Complete Genomics(簡稱「CG」)技術平臺的人全外顯子組測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