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外顯子測序發現胰腺癌新治療靶點

2020-11-30 生物谷

                                                             

    

2015年4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對109名胰腺導管腺癌(PDA)病人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發現了PDA中的基因突變多樣性,並且為發現PDA治療靶點提供了重要信息。

 

胰腺導管腺癌是一種預後效果非常差的惡性疾病,需要深入了解該疾病的病因並開發靶向治療策略。由於PDA腫瘤中存在大量基質細胞和炎症細胞,因此對來自於病人的腫瘤樣本進行腫瘤細胞測序存在很大障礙,難以獲得高質量數據。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方便檢測基因突變,同時移除非腫瘤性組織的汙染,他們利用顯微切割的方法將癌症患者的腫瘤組織進行了異種移植並建立了細胞系。隨後對109例進行過顯微切割的PDA病例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經過顯微切割操作後,腫瘤細胞得到富集並增強了對基因突變的檢測。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發現導致PDA發生的病因事件與腫瘤突變譜具有明顯相關性。拷貝數的改變會靶向多個腫瘤抑制/致癌基因位點,但是唯獨MYC基因的擴增與PDA惡性程度和腺體亞型相關。他們還發現了PDA疾病中的多個新的突變基因,並且部分基因對於該疾病的預後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在超過90%的病例中都可觀察到KRAS突變但編碼Q61密碼子的基因與病人存活率增加具有特異性關聯。癌基因BRAF突變與KRAS互相排斥,並且與vemurafenib治療PDA模型的敏感性相關。研究人員還觀察到Wnt信號通路,染色質重塑,Hedgehog通路,DNA修復和細胞周期進程中的相關基因都會發生高頻率突變。

 

總的來說,這些結果描述了PDA疾病中新的基因多樣性,為確定影響該疾病預後的因素,開發治療方法提供了深入見解。(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Whole-exome sequencing of pancreatic cancer defines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Agnieszka K. Witkiewicz,Elizabeth A. McMillan,Uthra Balaji,GuemHee Baek,Wan-Chi Lin,John Mansour,Mehri Mollaee,Kay-Uwe Wagner,Prasad Koduru,Adam Yopp,Michael A. Choti,Charles J. Yeo,Peter McCue,Michael A. White& Erik S. Knudse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 has a dismal prognosis and insights into both disease etiology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are needed. A total of 109 micro-dissected PDA cases were subjected to whole-exome sequencing. Microdissection enriches tumour cellularity and enhances mutation calling. Here we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alterations in DNA repair genes associate with distinct mutation spectra.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target multiple tumour suppressive/oncogenic loci; however, amplification of MYC is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 and adenosquamous subtype. We identify multiple novel mutated genes in PDA, with select genes harbouring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RBM10 mutations associate with longer survival in spite of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aggressive disease. KRAS mutations are observed in >90% of cases, but codon Q61 alleles are selective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Oncogenic BRAFmutations are mutually exclusive with KRAS and define sensitivity to vemurafenib in PDA models. High-frequency alterations in Wnt signalling, chromatin remodelling, Hedgehog signalling, DNA repair and cell cycle processes are observed. Together, these data delineate new genetic diversity of PDA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ognostic determinant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相關焦點

  • PNAS:外顯子變異檢測——全基因組測序比全外顯子測序更強大
    2015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全外顯子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遺傳分析和發現導致疾病發生的潛在基因突變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
  • 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症治療藥物
    2016年4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發表了一項癌症研究,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工具能夠幫助進行腫瘤細胞全外顯子測序原始數據解讀,隨後根據癌細胞的特定基因圖譜找到FDA批准的靶向治療藥物。
  • 對全外顯子檢測陰性案例進行全面的迭代分析非常高效
    背景介紹全外顯子檢測(WES)改進了臨床遺傳病的診斷方法,其診斷率達到25-50%,然而仍然有25%-75%為陰性結果,這些陰性結果後續該怎麼辦,目前誰也不清楚。市面上有一些商業化的檢測機構提供免費的全外顯子測序重分析服務,大概能提高10-15%的診斷率,大部分(約70%)是由於新基因與疾病的關係被發現。
  • 臨床全外顯子測序通常無法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
    全外顯子組測序越來越多地用於醫療保健,而研究表明全外顯子測序通常並不能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對美國 3 個實驗室的病人樣本的再次分析表明,大多數基因測試對充分分析被測基因的覆蓋度不足四分之一。檢測到疾病的概率與實驗室是否對給定樣本中那些基因進行了充分分析密切相關。
  • 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Nature Genetics | Trios模式的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揭示疾病新機制
    迄今為止,已有5項研究分析了CP病例的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s),發現10-31%的病例存在可預測的有害拷貝數變異。在CP病例中已經進行的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研究中,最大的一項研究報導了98個非選擇性CP的父母-子女trios中約有14%存在推測的有害變異。這些研究表明了CP中潛在的重要遺傳風險,但對照數據不足限制了可以做出的統計推斷,並且沒有對新的候選基因變異進行功能驗證。
  • Cancer Letters:靶向SRC-3為胰腺癌治療提供新靶點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致命疾病,目前罹患這種疾病以後病人的治療選擇寥寥無幾。因此找到具有治療作用的新靶點對於治療PDAC有重要意義。SRC-3參與多個生長信號途徑,是治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的治療靶點。最近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SRC-3可能也是治療PDAC的潛在靶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Letter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SRC-3在PDAC中存在過表達並且與病人生存率呈負相關關係。
  • 肺癌精準治療的新靶標——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
    然而,對於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識別與檢測始終是臨床精準選擇適合接受 MET 抑制劑治療患者的難點。本文將簡要介紹NSCLC 伴隨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現狀。DNA Sanger 測序無假陽性結果(特異性 100%),但假陰性率相對較高,有研究發現由於 Sanger 測序本身的局限性,在 14 號外顯子區域發生大段缺失突變或 DNA 測序讀長過短的患者中無法檢測到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而 NGS 則可探測到這類患者的突變。因此,考慮到檢測的敏感性,需要更合適的檢測這一突變的手段。
  • 全外顯子組測序(WES)
    2019-03-05 01:12:50 來源: 康安智檢 舉報   全外顯子組測序簡介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根據最新版NCCN肺癌指南(2020.1版)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療方案如下:非小細胞肺癌新靶點及藥物方案如下:因此,2020年非小細胞肺癌NCCN指南推薦肺癌患者應檢測的靶點為EGFR、ALK、ROS1、BRAF、KRAS、NTRK、PD-L1及新興靶點MET、RET、HER2、TMB。
  • 史上最大全外顯子組測序!深扒2型糖尿病遺傳學細節
    全外顯子組測序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是指利用目標序列捕獲技術將基因組的全部外顯子區域DNA捕獲後進行高通量測序的基因組分析方法。全基因組外顯子序列在人類基因組序列中所佔比例不足1%,卻包含了合成蛋白質所需的大部分遺傳信息,人類85%以上致病基因的突變都是由外顯子區域鹼基突變造成。
  • 新靶點!一種基質分子被確定為胰腺癌轉移「關鍵」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來自澳大利亞Garvan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們發現:腫瘤微環境是幫助癌細胞擴散重要原因。一種基底膜蛋白不僅可以「重塑」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還能夠幫助癌細胞加速擴散。他們發現,轉移性腫瘤的成纖維細胞產生一種叫做Perlecan的基底膜蛋白,這種蛋白的水平明顯高於非轉移性腫瘤的成纖維細胞。接著,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的技術降低轉移性胰腺癌小鼠體內Perlecan的水平,通過實時成像技術對單個癌細胞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降低成纖維細胞中Perlecan基底膜蛋白的水平可以阻止癌細胞重塑腫瘤微環境,從而減少癌細胞擴散可能性,對化療效果更好。
  • 華大科技首推基於Complete Genomics平臺的人全外顯子組測序服務
    中國深圳和美國劍橋2014年7月22日電 /美通社/ -- 全球較大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 --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華大科技」)今天宣布,在全球推出基於 Complete Genomics(簡稱「CG」)技術平臺的人全外顯子組測序服務。
  • 胰腺癌治療新靶點,有望讓癌細胞「斷糧」!
    眾所周知,RAS基因會導致90%的胰腺癌患者出現腫瘤異常生長,也促進了提供這種生長所需基礎的過程。 這種過程稱為巨胞飲作用(Macropinocytosis),它吞噬蛋白質和脂肪,並可分解為胺基酸和代謝產物,用於構建新的蛋白質、DNA鏈和細胞膜。沒有這些給養,癌細胞就無法繁殖。
  • Nature:測序分析發現驅動白血病發生發展和進化的基因突變
    (圖片來自網絡)2015年10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通過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樣本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了一些可能發生反覆突變的癌症驅動基因,這對於了解腫瘤形成過程以及癌細胞進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
    >摘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學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並且已經廣泛應用於對孕婦的諮詢和產前診斷領域中,其中兩個更新的技術是染色體微陣列分析和全外顯子測序技術。產前染色體微陣列技術被推薦用於超聲發現胎兒一個或多個結構異常、且接受侵入性產前診斷的情況。全基因組測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對全基因組進行分析,包括非編碼區(內含子)和編碼區(外顯子)。但是,由於內含子通常沒有臨床相關性,因此出現全外顯子測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技術,用於檢測基因組內的編碼區(外顯子)。
  • 胰腺癌不同治療方式的應用與前景
    纖連蛋白(fibronectin, FN)是一種細胞外基質整合素結合蛋白,是胰腺癌基質組成的成分之一。FN在胰腺癌中顯著高表達,可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腫瘤進展、轉移以及化療耐藥。FN可將高表達的腫瘤蛋白SPARC轉化為抗腫瘤蛋白,誘導腫瘤細胞毒性,是胰腺癌治療的新靶點。
  • 我科學家發現新「疼痛基因」
    疼痛致病原因十分複雜,已發現多個疼痛致病基因,但因疼痛的類型多樣化,存在著遺傳異質性。該合作團隊應用先進的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在兩個大的中國發作性疼痛家系中發現SCN11A基因上存在2個錯義突變,通過家系內共分離分析、1021例大樣本正常對照驗證等,結合SCN11A基因功能研究,最終成功發現並克隆了人類疼痛疾病的又一個致病基因SCN11A。
  • NB Seq最新進展:全外顯子組測序可幫助識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缺陷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聯合資深作者史蒂芬·布倫納和詹妮弗·帕克表示:「這項研究代表了迄今為止受IEM影響的整個病例群體中最大的測序工作,可以對(全外顯子測序)作為人群篩查工具的當前能力進行無偏見評估。
  • 【Nature子刊】NB Seq最新進展:全外顯子組測序可幫助識別新生兒...
    近日,該項目公布了其最新進展: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對新生兒血點樣本進行外顯子組測序,有助於發現遺傳性先天性代謝缺陷(IEM),這種方式可以補充基於質譜的傳統新生兒篩查測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聯合資深作者史蒂芬·布倫納和詹妮弗·帕克表示:「這項研究代表了迄今為止受IEM影響的整個病例群體中最大的測序工作,可以對(全外顯子測序)作為人群篩查工具的當前能力進行無偏見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