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外顯子檢測陰性案例進行全面的迭代分析非常高效

2020-11-30 騰訊網

背景介紹

全外顯子檢測(WES)改進了臨床遺傳病的診斷方法,其診斷率達到25-50%,然而仍然有25%-75%為陰性結果,這些陰性結果後續該怎麼辦,目前誰也不清楚。市面上有一些商業化的檢測機構提供免費的全外顯子測序重分析服務,大概能提高10-15%的診斷率,大部分(約70%)是由於新基因與疾病的關係被發現。其他一些研究發現重分析可以提高15-36%的診斷率,主要是因為使用trio測序,分析拷貝數變異(CNV),文獻報告以及案例配對平臺。對父母同時測序和新基因發現大概能提高15%的診斷率。我們自己的經驗是重分析提高診斷率是因為表型重新收集與整理、提高外顯子測序深度、重新比對、重新分析突變以及新基因發現,重新對表型進行分析採用一代測序或MLPA或長度分析可以找到被全外顯子漏掉的變異。全基因組測序由於可以檢測非編碼區、均一性的覆蓋度以及可靠地分析結構變異,也是外顯子陰性結果的選擇之一,有文獻報導可以提高約15%的診斷率,但是因為保險不覆蓋臨床上並不常用。

全外顯子檢測陰性結果有很多原因,首先是該疾病並非由單純的基因突變所導致,WES肯定是陰性結果,比如複雜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病毒感染等;其次雖然是單獨遺傳因素導致,但是突變類型是WES分析不了的,不如動態突變;最後是突變沒有被WES覆蓋到或者分析時認為與疾病不相關。這可能由以下幾個原因引起,一;分析因素/差異(如WES難分析區域,不同的質控標準)。二;首次WES檢測後的知識更新(涉及到表型,新基因在科學上被發現)。三;實驗室之間解讀與報告突變的標準不同(如有些突變沒有報告是因為與患者表型不太符合)。

未診斷的疾病網絡(Undiagnosed Diseases Network)是NIH資助的研究項目,旨在幫助那些未診斷的患者得出診斷。我們收集的這些患者都是之前經過第三方實驗室診斷為陰性結果的案例,特別有挑戰性,不僅僅是大部分患者已經做了trio全外測序,而且部分也經過了重分析仍然是陰性。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套系統的方法來解決這些案例,包括用我們的創新和不可知方法重新分析ES數據,與表型分析並行,然後反覆利用表型與基因型信息並相互驗證。

入組患者

共38名患者,平均年齡7.07±5.82歲,最多的神經系統受損合併神經肌肉問題,其次是胃腸道問題,37名患者之前進行過WES檢測,1名進行過全基因組測序檢測。大部分都是一家三口全外顯子檢測(trio)(33/38,86%),2例是一家四口全外顯子檢測,2例是父母一位與孩子全外顯子檢測,1例是單人全外顯子檢測,38例中有18例進行了重分析。

評估外顯子陰性案例的流程

我們從WES數據再分析和表型分析開始。 這些數據被迭代用於推導可以進一步用於診斷的感興趣的變異。如果再分析發現可能致病的變異,則重點查看與該變異所在基因病症相關的臨床表現。如果表型分析提示某種疾病,則WES數據針對相關基因進行重點複查,如果結果為陰性,則進行sanger測序,MLPA及生化檢測。以上都是陰性的話則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UDN表型分析

37例患者進行了表型分析(剩餘1例在入組後去世),包括定製的臨床問診,影像學檢測,實驗室檢測。

其他相關檢測的覆核

38例患者中有36例進行了基因晶片檢測,無明確的能夠解釋患者表型的CNV,對於雜合性缺失區域,重點分析該區域有無隱性遺傳致病基因的突變位點。

WES重分析

35名患者及家屬獲得了原始測序FASTQ文件,採用DRAGEN平臺進行比對,Picard去重複,GATK分析突變,注釋採用Clin-Eff。分析流程採用創新的不可知方式,應用本小組自主開發的RVIS算法。變異分析採用兩級分析,第一級採用嚴格的質控標準,而第二級對於已報導或LOF變異採用寬鬆的質控標準,防止假陰性結果。新發突變、純合子,新的半合子變異以及複合雜合變異全都重點分析,外顯子與內含子交接處8bp及編碼區都部納入考慮,對於外顯不全和父母嵌合的情況也有特別考慮。採用ACMG標準對變異進行致病性判斷。

與實驗室溝通有關WES陰性結果

當檢測到新的變異時,我們與相關的實驗室溝通,以討論變異未被檢測到或之前未被認為致病位點的原因。相關信息見於表格1-4以及附件表格S1。

診斷的確定

基因組信息和臨床信息一起被用作診斷,考慮到罕見病的特殊性,UDN建立了診斷的4級標準。分別是明確(Certain)、非常可能(Highly Likely)、有可能(Tentative)、低可能(Low)。針對本研究,我們採用前面的三種來判斷診斷。當鑑定出新基因中的變異時,這些被歸類為候選基因。 如果進一步的途徑如GeneMatcher和功能研究導致確定它們是新的疾病基因,則將它們分類為陽性。

結果

整體上,38例有18例(47%)獲得了診斷,包括12例明確診斷,6例非常可能診斷,3例有可能診斷。5例分析出候選致病基因,總之,我們確定了26/38(68%)個人的診斷/潛在診斷具體見表1。

全外顯子重分析

8例患者(23%)獲得明確和非常可能的診斷,1例獲得有可能診斷的結果。在這9例中有1例是由於新基因被發現(EFL1)。除了案例3是由於NPHP1基因的純合缺失之外,其他突變都可以被全外顯子檢測到。

表型與基因整合分析

基因發現可能致病位點指導臨床表型收集與確認,而表型分析也可以反過來提示某些基因。例如案例1,EFL1這個位點在表型分析一開始就是檢測到的,後續指導臨床表型採集,發現這個患者還有血液學,肝臟和胰腺異常,而這與EFL1基因突變引起的類SDS症候群非常符合。相反地,案例2經過臨床專家分析需要重點分析CACNA1A基因,當手動查看這個基因時,果然發現一個可能致病位點。

表型驅動的診斷

有兩例患者由於臨床表型強烈懷疑為某具體遺傳病,目標分子診斷發現一個致病性變異而之前WES遺漏了,該位點具體見文獻報導(Looking beyond the exome: a phenotype-first approach to molecular diagnostic resolution in rare and undiagnosed diseases. Genet Med. 2018;20:464–9.)。案例17在已知致病基因上發現一個VUS位點,患者和其母親都攜帶該位點且都有表型。案例18是最近發現文獻報導一個致病性CNV,與患者表型符合。案例15和案例19由於與某遺傳病有非常接近的臨床表型,雖然沒有找到致病基因位點,但是臨床診斷是明確的。

全基因組測序

有3例(3/18,16%)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獲得診斷,這三例都是由於結構變異,之前WES未檢測到在於其很難檢測分析大於15bp的缺失。

新基因與疾病被關聯

2個新的基因(ASXL2,NACC1)被科學上被明確與疾病相關,另外還有2個基因通過功能實驗、動物模型、GeneMatcher被定為候選致病基因(AGTPBP1,IRF2BPL),文章即將發表。

候選基因

我們的重分析發現4個新的候選基因,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一個候選基因(TBX2),這些基因正在進行功能研究。

討論

全外顯子測序在臨床上普通應用而50-75%為陰性結果,解決全外顯子檢測陰性案例的系統方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的研究表明通過表型的仔細分析、結合創新的重分析流程、目標分子檢測(這裡主要指一代測序,MLPA)和全基因組測序,有47%的陰性案例得到了診斷,另外有20%的案例有了可能診斷與候選致病基因。我們的經驗表明全基因組測序對於結構變異檢測非常高效,使其成為WES陰性的重要輔助手段。然而,通過對WES數據的挖掘和表型驅動的目標分子檢測更有性價比,減少對全基因組測序的依賴。

遊俠點評

相關焦點

  • PNAS:外顯子變異檢測——全基因組測序比全外顯子測序更強大
    ,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越來越成熟,昂貴的價格會逐漸降低,那麼在排除價格因素之後,全外顯子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在檢測外顯子突變方面究竟誰更加強大呢?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 研究人員指出,全外顯子測序(WES)是對具有蛋白編碼功能的外顯子進行的測序技術,近年來全外顯子測序在發現外顯子基因突變方面逐漸得到廣泛應用,但全基因組測序(WGS)也越來越成為發現外顯子基因突變的一項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測序技術。
  • 臨床全外顯子測序通常無法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
    全外顯子組測序越來越多地用於醫療保健,而研究表明全外顯子測序通常並不能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對美國 3 個實驗室的病人樣本的再次分析表明,大多數基因測試對充分分析被測基因的覆蓋度不足四分之一。檢測到疾病的概率與實驗室是否對給定樣本中那些基因進行了充分分析密切相關。
  • 華大基因全外顯子組檢測產品全面升級
    近日,華大基因全外顯子組檢測產品實現全方位升級,用更完善的檢測內容、更多樣的數據分析方式及更規範的檢測報告,讓全外顯子組檢測在臨床遺傳病領域發揮更大的能量。全外顯子組基因檢測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遺傳病檢測手段之一,可以一次性檢測人類 22000 多個基因的外顯子區。據估計,人類單基因遺傳病的致病變異超85%都包含在外顯子區內[1,2]。
  • 全外顯子測序發現胰腺癌新治療靶點
    2015年4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對109名胰腺導管腺癌(PDA)病人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
  • 「健康衛士 生命禮讚」個人全外顯子基因檢測新品發布會衡陽站
    「健康衛士 生命禮讚」個人全外顯子基因檢測新品發布會衡陽站
  • 全外顯子組測序(WES)
    2019-03-05 01:12:50 來源: 康安智檢 舉報   全外顯子組測序簡介
  • 肺癌精準治療的新靶標——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
    但是,長期以來,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率較低,CSCO 指南目前也暫無針對該突變的相關診療推薦,國內很多具有這類突變、但其他常見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患者會被按照野生型進行治療,這類患者接受基因野生型治療的效果非常有限。國內目前在研的針對 MET 基因的靶向藥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但急需精準、高效、便捷的檢測方法對潛在的受益者進行篩選。
  • Nature Genetics | Trios模式的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揭示疾病新機制
    迄今為止,已有5項研究分析了CP病例的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s),發現10-31%的病例存在可預測的有害拷貝數變異。在CP病例中已經進行的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研究中,最大的一項研究報導了98個非選擇性CP的父母-子女trios中約有14%存在推測的有害變異。這些研究表明了CP中潛在的重要遺傳風險,但對照數據不足限制了可以做出的統計推斷,並且沒有對新的候選基因變異進行功能驗證。
  • 安捷倫科技推出外顯子基因晶片,擴展基因表達分析市場
    G3 外顯子基因晶片的外顯子分析解決方案。這套全新的系統將於 11 月中旬面世,研究人員使用該系統將能夠分析目前已知的選擇性表達外顯子,從而擁有對RNA 表達的全面認知。     「我們不斷推出性能強大且經濟有效的工具來充實我們的基因表達工作流程,從 RNA 提取試劑盒到數據解析和驗證工具一應俱全。」
  • Bionano光學圖譜技術可檢測罕見病變異
    目前,採用全外顯子組測序或全基因組測序對單基因遺傳病的診斷率僅為26%-40%,仍有大部分病例亟待解決。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無法檢測大多數結構變異,無法生成染色體圖譜,遺漏掉捕獲效率低的外顯子區域的變異,幾乎不能檢測重複區域,將非外顯子區域的變異排除在外。
  • 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研究者對103例中國LUAD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
  • DNA+RNA聯合檢測實現腫瘤更全面精準化分析
    隨著腫瘤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基因檢測的技術也不斷升級。通過更加全面、精準的基因檢測,可以使受檢者有更高的臨床獲益,幫助醫生分析耐藥機制和制定耐藥應對策略,更好的評估免疫治療療效並制定更加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 WES的CNV分析簡介
    基於全基因組數據來檢測CNV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手段,然而全基因組的成本還是挺高的。全外顯子組在檢測SNP方面已經比較成熟,考慮到外顯子上的變異可能更具有致病性,科研人員也希望通過檢測外顯子上的CNV來實現一個高效,經濟的CNV檢測,很多的軟體被開發用於WES的CNV分析。
  • 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症治療藥物
    2016年4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發表了一項癌症研究,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工具能夠幫助進行腫瘤細胞全外顯子測序原始數據解讀,隨後根據癌細胞的特定基因圖譜找到FDA批准的靶向治療藥物。
  • 華大科技首推基於Complete Genomics平臺的人全外顯子組測序服務
    中國深圳和美國劍橋2014年7月22日電 /美通社/ -- 全球較大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 --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華大科技」)今天宣布,在全球推出基於 Complete Genomics(簡稱「CG」)技術平臺的人全外顯子組測序服務。
  • 免費產前篩查 9.12出生缺陷日,無創DNA和出生缺陷患兒基因免費檢測
    義診地點在省人民醫院門診東區六樓遺傳所護士站◆免費無創產前篩查100例,價值1620元/人無創產前篩查通過高通量測序的方法,對孕婦外周血中的游離DNA進行測序並進行生物信息學處理分析來評估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的異常,對21三體、18三體和13三體的篩查準確度更高且具有無創、無流產感染等風險
  • 關於基因檢測的幾個常識
    你能接觸到的基因檢測類型 全基因組測序(WGS):對整個基因組的所有鹼基進行測序,這樣就可以獲得整個基因組的序列情況。相對外顯子,有些以外的DNA序列也可以影響基因活性,繼而影響蛋白質的表達,導致疾病發生。而只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並不能檢測到。
  • 中國最大規模的臨床全外顯子組資料庫彰顯"精準醫療"威力
    全外顯子組測序(whole-exome sequencing, WES)在遺傳分析、發現導致疾病發生的潛在基因變異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和認可。然而在實際應用時,臨床解讀不力和後續提供給患者的治療選擇無法跟上,使得WES在臨床上的價值尚未真正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