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生物膜是否「堅不可摧」

2021-01-15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彭麗

 

細菌生物膜會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結石、中耳炎、齲齒、牙周炎、口臭等多種疾病,它們往往會反覆發作,極難徹底治癒。

 

「只要條件適宜,任何細菌均可形成生物膜,而至今尚無藥物能有效防治此類感染。」近日,由華西口腔醫學院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2011年國際微生物生物膜學術研討會」召開,大會執行主席、微生物學家施文元接受了《科學時報》採訪。

 

在自然條件下,細菌以浮遊和生物膜兩種生長狀態存在。為抵抗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如抗生素的殺菌、過酸或過鹼的環境、被宿主免疫細胞吞噬等,單一或多種細菌會聚集成團塊,形成與單個遊走態細胞對應的生物膜。

 

在細菌生物膜中,細菌本身只佔不到1/3的體積,餘下的空間則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基質」的粘性物質佔據。正是這些粘性物質將成千上萬個細菌連接在一起。施文元將其比喻為一個國家「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

 

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專家估計,人類65%以上的細菌感染與細菌生物膜有關。施文元介紹,生物膜的形成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細菌先要粘附於人體組織或物體表面,然後通過「醯化同絲氨酸內酯」分子進行相互間的信息交流,引來同類細菌聚集。當醯化同絲氨酸內酯的濃度升高時,細菌體內的某些基因被激活,分泌出構成胞外基質的蛋白成分,從而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結構。

 

強生公司亞太地區研發部總監俞大鑫以蛀牙為例,描述細菌生物膜的致病原理。牙齒上的菌斑生物膜會產生大量的酸,酸溶解牙齒就會形成蛀牙。因此要控制蛀牙,首先需把菌斑生物膜控制住,以減少酸的產生。「只有把菌斑控制住,氟才能強化牙齒生長。這就是為什麼防蛀牙膏裡不但含有氟,還有一些殺菌成分。」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新型生物材料的應用日益增多,生物材料相關感染率逐年上升。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99%的機械通氣患者氣管插管處有細菌定植並反覆感染,導尿管相關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為92%~93%。

 

「生物膜細菌對於抗菌藥物具有天然的抵抗能力,它的耐藥機制與單個細菌迥然不同。」生物膜之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Bill Costerton告訴《科學時報》記者,不攜帶耐藥基因的敏感菌形成生物膜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會降低,但當細菌脫落為浮遊菌後,又很快恢復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當感染部位的細菌或生物材料汙染的細菌一旦形成生物膜,即使使用正常劑量成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藥物也不易治癒。」

 

施文元認為,生物膜細菌強大的耐藥性與生物膜的結構息息相關。如何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他給出了兩種辦法: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讓細菌分割開來。「但無論哪種辦法,都必須清楚了解生物膜的形成機理和結構。」

 

在最近的研究中,Bill Costerton正嘗試向細菌群體發送錯誤信號,使其通過接受錯誤信號自動解離。他希望,通過阻斷信號通道,破壞細菌生物膜結構。比如,放正負微電流在生物膜兩端,讓電流擾亂生物膜細菌。「當然,還可以再加入一些抗生素,這樣才有去除生物膜的可能。」

 

《科學時報》 (2011-04-21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 細菌生物膜是如何形成的?
    2018年10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手術或泌尿道感染中存在的微生物能夠形成有組織的生物膜結構,這一結構通過對抗抗生素的作用,從而可能造成致命的後果。對此,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了解這些生物膜的產生機制,以及如何能夠阻止其發育。生物膜是由於細菌聚集後形成的粘稠狀結構,這種結構可以保護細胞免受外界影響。
  • 掌控細胞悄悄話 攻破細菌生物膜(圖)
    最近,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研究人員掌握了一種細胞之間的「交談」方式,不僅能精確控制細菌產出化學產品,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和解體。這一發現在醫療、衛生和工業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尤其使生物反應器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通訊》網站上。  破解細菌生物膜  細菌在大多數時候並非以單個游離狀態存在,而是聚集粘結在一起,形成團塊。
  • 什麼是生物膜?
    但生物膜的生長並不均勻,在載體比較突出的地方,生物膜比較薄,而凹處則會長出相當繁盛的菌落,可見水力剪切對生物膜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載體表面附著生長的微生物種類也很繁多,除了累枝蟲、鍾蟲外,還可觀察到絲狀菌、球菌、桿菌等,還有一些遊泳性的細菌在活動。如下圖所示。隨著載體上附著了越來越多的生物膜,載體的表觀密度逐漸會下降,變得更輕,更容易流態化,同時在下降區的載體下降速度有所變慢。
  •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9:2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onnie L. Bassler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殼聚糖衍生物清除細菌生物膜的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關鍵詞:殼聚糖,生物膜,構效關係以細菌生物膜形式存在的細菌與浮遊細菌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細菌生物膜可以耐受高濃度抗生素。隨著耐藥細菌的不斷出現,本來就很難清除的細菌生物膜變得更難應付。一些新的抗菌策略諸如兩親性小分子、納米材料、生物材料以及植物提取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體外構建的細菌生物膜反應器仿人體膀胱尿液紊流切應力系統
    生物膜反應器:細菌生物膜為依附於某載體表面由胞外多聚物與基質網包被的高度組織化、系統化微生物膜性聚合物;反應器是一種實現生物反應過程的設備;細菌生物膜反應器是指一種實現細菌生物膜生成反應的裝置設備。背景:材料表面細菌生物膜形成是導管相關尿路感染的核心問題,已有研究多著眼於靜態或簡單流體力學條件下感染機制及防治,構建接近真實人體疾病狀態下的動態膀胱細菌生物膜模型為研究疾病機制、開發抗生物膜感染新技術的關鍵。
  • 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科學家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這一發現將為細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提供治療思路。 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主要有兩條思路: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把細菌分割開來。此次,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是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
  • 生物膜是如何形成的?填料掛膜好壞有哪些影響因素?
    但生物膜的生長並不均勻,在載體比較突出的地方,生物膜比較薄,而凹處則會長出相當繁盛的菌落,可見水力剪切對生物膜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載體表面附著生長的微生物種類也很繁多,除了累枝蟲、鍾蟲外,還可觀察到絲狀菌、球菌、桿菌等,還有一些遊泳性的細菌在活動。如下圖所示。隨著載體上附著了越來越多的生物膜,載體的表觀密度逐漸會下降,變得更輕,更容易流態化,同時在下降區的載體下降速度有所變慢。
  • 汙水管道生物膜大揭秘
    汙水管道生物膜結構物質結構:一般而言,汙水管道生物膜的厚度在1mm左右。汙水管道生物膜由無機物(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組成。有機物中主要為胞外聚合物,以蛋白質為主,而微生物僅佔有機物總量15%,每克乾重生物膜含約108-1012個微生物。
  • 反滲透設備中生物膜的特性及鑑定方法
    (1)反滲透設備中生物膜的特徵。微生物黏膜是微生物在水中快速繁殖代謝而形成的一種膠黏物質,其黏附能力很強,一般方法難以清除,在水流衝刷時具有保護微生物的作用。在微電子行業用高純水系統終端超濾出水中仍然能監測到細菌。有人發現綠膿桿菌可在TOC僅為25ug/L下的自來水中生長,碳的養分是有多種物質提供的。因此在含TOC小於100ug/L的高純水系統中仍然可能產生微生物黏膜。形成生物黏膜的微生物源主要有浮遊細菌和附著細菌,多數為杆狀菌,還有藻類、真菌等,它們的化學組分主要為糖質----外聚合糖類基質。
  • 前沿研究丨阪崎克羅諾桿菌生物膜的形成機制及清除防控策略
    此外,C. sakazakii 也會在新生兒餵食管上形成生物膜,這可能會增加新生兒獲得感染的風險。近期,生物膜狀態被認為是細菌的默認生活方式,而浮遊態細胞可能只是細菌生命的一個過渡階段。而食品微生物汙染主要與食品接觸面上細菌生物膜的形成有關。整個食品加工鏈中接觸面上的物質可以為生物膜的發展和持留提供堅實的基質,從而難以去除的生物膜將導致食品的細菌汙染並對消費者構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 ...導與生物膜發育及致病機理;細菌非編碼小分子RNA調控的細胞行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微生物學 研究領域:   重要環境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遺傳及基因組學;細菌小分子信號轉導與生物膜發育及致病機理
  • Sci Total Environ:抑制鉀信號影響地桿菌生物膜的形成
    研究使用平臺:NMT生物膜創新科研平臺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主題:抑制鉀信號影響地桿菌生物膜的形成標題:Potassium channel blocker inhibits the formation and electroactivity of Geobacter biofilm影響因子
  • 粘泥如何幫助細菌生存
    這些發現有助於了解細菌如何適應其生存環境。細菌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可以抵抗宿主的免疫防禦。一種這樣的生存策略包括形成防止免疫系統或抗生素到達細菌的生物膜。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由於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新型胞外蛋白BsaA的產生,溫度變化對生物膜結構的調節受到調節。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 工業廢水之生物膜法處理汙水
    生物膜法是與活性汙泥法平行發展的一種汙水處理技術方法,實質是使細菌類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類的微型動物附著在濾料或某些載體上,並在其上形成膜狀生物汙泥,即生物膜。生物膜法是土壤自淨過程的人工強化,主要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汙染物,同時對廢水中的氨氮還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生物膜法在處理工業廢水中有著廣泛應用。
  • TMT蛋白質組學陳利玉揭示銀納米顆粒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機制
    其抗生素抗性的機制涉及許多方面,生物膜形成是其中重要的機制。細菌生物被膜是指細菌粘附於接觸表面,分泌多糖基質、纖維蛋白、脂質蛋白等物質,將其自身包繞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細菌聚集膜樣物,其是細菌為適應自然環境有利於生存的一種生命現象。生物膜的抗生素抗性有著多方面的機制,包括細胞外聚合物(EPS)阻礙抗生素的滲透,生物膜深處細菌缺乏養分和氧氣導致代謝水平低等機制。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抗生物膜藥物。
  • 大腸桿菌O157:H7在不鏽鋼表面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與菌株的特性關係
    大腸桿菌O157:H7常通過形成生物膜附著在食品、食品加工設備、包裝材料等表面,難以殺滅與清除,從而形成持續性的汙染,產生食品安全隱患,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且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爆發的風險。  在接觸面上生物膜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在實驗室條件下評估的生物膜相比,真實的食品加工環境中的生物膜可能出現不同的生長情況。
  • 太空中的細菌有什麼意義?
    研究太空中的細菌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論人類走到哪裡,都會發現細菌的蹤跡。一旦人們身處太空,不論時間長短,細菌都會以欣欣向榮之姿茁壯生長。因此,我們很高興看到,已經有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太空飛船中的環境是如何影響細菌群落的。有關浮遊菌落的研究表明,一旦離開地球,這些浮遊生物的毒性會增強,增長速度也會加快。
  • 生物膜法的培養與馴化的注意事項!
    掛膜也就是生物膜處理系統膜狀汙泥的培養和馴化過程。生物膜法剛開始投運時需要有一個掛膜階段,有兩方面目的:其一是使微生物生長繁殖直至填料表面布滿生物膜,其中微生物的數量能滿足汙水處理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要使微生物逐漸適應所處理汙水的水質,即對微生物進行馴化。掛膜過程中回流沉澱池出水和池底沉泥,可促進膜的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