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Bruce Rittmann教授 --生物膜、活性基質與我

2021-01-21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本文我們將向大家介紹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Bruce Rittmann教授2018年在《Water Research》上最新發表的《Biofilms, active substrata, and me》。

關於Bruce Rittmann教授


Bruce E. Rittmann教授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Swette環境生物技術中心的主任、可持續工程與建設環境學院的傑出董事教授(Regents' Professor)。他是MBfR(Membrane Biofilm Reactor,基於膜傳導的生物膜反應器)的發明者,在這項技術上擁有5項專利。他開發了活性汙泥法的相關計算方法,也是最早提出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的學者之一。作為微生物研究的國際領導者,目前他專注於可再生生物能源的創新研究,包括運用厭氧微生物將生物質轉化成甲烷、氫氣或者電能,另一大方向就是運用光合細菌生產液態燃料。除了環境技術之外,Rittmann教授還是位熱愛跨界的科學家,他與著名的梅奧醫療中心合作研究了腸道微生物與糖尿病的關係。

Rittmann教授在華盛頓大學修得土木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然後在史丹福大學攻讀環境工程博士,他的導師是著名的Perry McCarty。 Rittmann教授在他的職業生涯裡獲譽無數。由其主導撰寫的《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一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環境微生物學教材。Rittmann教授曾獲得亞利桑那生物產業協會頒發的優秀研究獎、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發的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美國National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頒發的Clarke Prize、ISME和IWA國際水協會聯頒的2014微生物生態學和水/汙水處理大獎(ISME/IWA Bio Cluster Award)。此前,他還剛剛斬獲了2018年的斯德哥爾摩水獎,可見其在水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突出成就。

生物膜與活性基質

在綜述開頭,Rittmann教授首先表達了他對生物膜的熱情:「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生物膜的研究以來,我就開始認識到它在自然界無處不在,對水技術意義重大,在科學上令人如此著迷。它們用自然的方式去除BOD,轉化氮,生產甲烷和生物降解微汙染物。另外我還發現,如果我們再給生物膜多那麼一點的幫助,它們可為我們回饋更多。」

Rittmann教授這裡指的那一點幫助,主要是使用活性基質,使生物膜能夠完成一些在過去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這篇綜述裡,他深入研究了三個例子:

去除氧化鈦汙染物的氫基質MBfR反應器

微生物電化學電池(MxC)

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汙染物(ICPB)

生物膜有諸多優點,但它目前仍不能自發完成人為設定的任務,例如對於低水溶性的底物和內在生物降解性差的有機化合物等,傳統的惰性生物膜媒介,例如砂、陶瓷或者塑料等對此無能為力。對於這種情況,Rittmann教授提出了「活性基質(active substrata)」的概念,他認為其中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是引入低水溶性底物,包括a)氫氣 -- 一種低溶解度的電子供體,b)電化學電池的陽極--當它與生物膜恰當作用的時候,它能成為電子受體;而第二種解決方案是提供一個能將頑固分子轉化成可降解物質的表面來處理難降解有機物。


生物膜的傳質降解原理

還原氧化態汙染物的氫基質MBfR反應器

什麼是氧化態汙染物?它主要指一些無機含氧陰離子,但也包含外源替代性的有機物,包括硝酸鹽、高氯酸鹽、砷酸鹽、鉻酸鹽、氯化溶劑等。Rittmann教授對水汙染中常見的氧化態汙染物總結成下表:


重要氧化態汙染物的來源、危害和還原產物

從上表可以看出這些汙染物來源各異,危害也不盡相同。但幸運的是,它們都可以通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得到還原降解,變為無害形態,甚至成為富有價值的還原產品,如硒和鈀等元素。顯然,這些氧化態汙染物都是電子受體,而氫氣就是一種理想的電子供體。

這裡所說的活性底物是一種氣體傳送膜,如下圖所示,它將氫氣以特定的壓力輸送到無孔中空纖維膜的內腔,然後擴散至MBfR反應器中的生物膜,它能夠以100%效率將低溶解度氣體底物進行擴散,另一側的氧化態汙染物從液態擴散到生物膜中,電子供體和受體就在生物膜進行反應。


氫基質的MBfR傳質原理圖

延伸閱讀:

視野 | "膜技術成本與我":膜技術應用領域的發展探討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對流與胞外基質控制環境系統中生物膜群體感應交流
    除了環境因子外,生物膜胞外基質以及生物膜群落中共存的群體感應淬滅(Quorum quenching, QQ)相關種群也會影響QS信號傳遞,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將細菌包被在不同海藻酸鹽顆粒中,構建了由QS信號產生菌、淬滅菌和報告菌組成的生物膜系統,通過實驗和數學模型研究了不同功能種群共存的生物膜系統中的QS過程。結果表明,胞外基質、流體力學和信號淬滅都會影響QS信號傳遞。
  • 上海科技大學鍾超《Nature》子刊:光誘導活性生物膜...
    上海科技大學鍾超教授等人受天然功能梯度材料的啟發,通過將光誘導細菌生物膜的形成與仿生羥基磷灰石(HA)礦化相結合,開發了一種具有精確空間圖案和梯度特徵的活性複合材料。作者通過調整功能性生物膜的生長空間和生物質密度來調節礦化的位置和程度。
  • 給排水知識:生物膜法和活性汙泥法有哪些異同之處?
    生物膜法和活性汙泥法有哪些異同之處?生物膜法和活性汙泥法是以生化處理的不同反應器形式,從外觀上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微生物不需要填料載體,生物汙泥是懸浮的,而後者的微生物是固定在填料上的,然而它們處理廢水、淨化水質的機理是一樣的。
  • 大腸桿菌O157:H7在不鏽鋼表面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與菌株的特性關係
    ,黏附於非生物或活性組織表面,分泌大量的多糖、蛋白質和核酸等不均一的胞外基質,將菌體自身包裹在其中而形成的大量菌體聚集膜狀物,是菌體在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存狀態,直接影響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山東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吳麗娜、董鵬程和朱立賢*等人用BE為生長基質用於模擬真實的食品加工環境,並以實驗室標準培養TSB為對照,以不鏽鋼為接觸面,研究牛肉源不同大腸桿菌O157:H7菌株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及其菌株特性
  • 生物轉盤、人工溼地、人工快滲和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工藝解析
    其核心處理裝置是垂直固定在水平軸上附著一層生物膜的圓形碟片,碟片上半部露在大氣中,下部約40%~50%的盤面浸沒在汙水中。工作時,汙水流過水槽,驅動裝置帶動轉盤轉動,當盤面某部分浸沒在汙水中時,盤上的生物膜便對汙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吸附;當碟片離開液面暴露在空氣中時,盤上的生物膜從空氣中吸收氧氣對有機物進行氧化。
  • 什麼是生物膜?
    膜內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況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和機體合成代謝,同時分解的代謝產物從生物膜擴散到水相和空氣中,從而使廢水中的有機物得以降解。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區別不僅僅是微生物的懸浮與附著之分,更重要的是擴散過程在生物膜處理系統中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 細菌生物膜是否「堅不可摧」
    為抵抗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如抗生素的殺菌、過酸或過鹼的環境、被宿主免疫細胞吞噬等,單一或多種細菌會聚集成團塊,形成與單個遊走態細胞對應的生物膜。 在細菌生物膜中,細菌本身只佔不到1/3的體積,餘下的空間則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基質」的粘性物質佔據。正是這些粘性物質將成千上萬個細菌連接在一起。施文元將其比喻為一個國家「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
  • 前沿研究丨阪崎克羅諾桿菌生物膜的形成機制及清除防控策略
    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主要由細胞外多糖、蛋白質及細胞外DNA和基質組成,且該基質介導細胞在介質表面的黏附和細胞的集結(圖3)。這些基質填充了細菌之間的空隙,構成良好的機械穩定性。由於這種結構穩定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獲得很高的存活率和持久性。
  • 優質圖譜的前處理-htx基質噴霧儀
    來研究銅綠假單胞菌的生物膜結構。然後使用TMSP-M3對兩種切片進行酶處理和基質覆蓋,通過調節基質流速(0.2 ml/min故展示了不同分子量化合物在生物膜空間分布上的異質性;圖2b是暴露於鈣衛蛋白培養基中的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四個切面的maldi 圖。
  • 生物膜法的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生物膜法的因素很多,例如水質、溫度、pH值、溶解氧、營養平衡、有毒有害物質濃度等,這些因素也是影響活性汙泥法等的因素,前面已講過,下面介紹一下生物膜法所特有的影響因素。  1.水力負荷  水力負荷對生物膜法的處理效果以及生物膜厚度和傳質改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
  •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9:2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onnie L. Bassler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最全的生物膜法概述 帶你看懂生物膜!
    是與活性汙泥法並列的一類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固定膜法,是土壤自淨過程的人工化和強化。主要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汙染物。生物膜法是利用附著生長於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汙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
  • Stem Cell Rep:林鑫華等揭示細胞外基質成份調控腸道幹細胞活性的...
    乙醯硫酸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細胞外基質的重要組成成分,由核心蛋白和硫酸乙醯肝素粘多糖(HS)構成。HSPGs對信號配體,如Wingless(Wg),Dpp,Hedgehog(Hh)等重要的形態發生素梯度分布和細胞信號激活水平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 電化學法測定生物活性 - 論文-中國水網
    以三乙醚三甘油酯及豆油乳液作為底物,通過測定微生物電極對底物的響應電流來測定微生物體內酯酶及脂肪酶(系)的活性。應用該方法測定厭氧和好氧反應器內生物膜及懸浮汙泥的酶活性時發現,測出的酶活性量大小與單位質量汙泥的有機物擊除負荷緊密相關。
  • 技術乾貨|膜曝氣生物膜反應器技術應用於高濃度氨氮廢水探討
    式中,LO2為系統的氧表面負荷,即氧通量(g ˙ m-2 ˙ d-1),KO2為指定條件下的氧傳質係數(m ˙ d-1),SO2*為飽和溶解氧濃度(mg ˙ L-1),SO2為生物膜基質內的實際溶解氧濃度
  •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進展
    ,以及對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進行展望。活性汙泥法尤其是序批式反應器(SBR)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技術已經挺成熟了,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雖然沒有活性汙泥法的那麼成熟,但也有一定的研究,而且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 工業廢水之生物膜法處理汙水
    生物膜法是與活性汙泥法平行發展的一種汙水處理技術方法,實質是使細菌類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類的微型動物附著在濾料或某些載體上,並在其上形成膜狀生物汙泥,即生物膜。生物膜法是土壤自淨過程的人工強化,主要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汙染物,同時對廢水中的氨氮還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生物膜法在處理工業廢水中有著廣泛應用。
  • TMT蛋白質組學陳利玉揭示銀納米顆粒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機制
    其抗生素抗性的機制涉及許多方面,生物膜形成是其中重要的機制。細菌生物被膜是指細菌粘附於接觸表面,分泌多糖基質、纖維蛋白、脂質蛋白等物質,將其自身包繞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細菌聚集膜樣物,其是細菌為適應自然環境有利於生存的一種生命現象。生物膜的抗生素抗性有著多方面的機制,包括細胞外聚合物(EPS)阻礙抗生素的滲透,生物膜深處細菌缺乏養分和氧氣導致代謝水平低等機制。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抗生物膜藥物。
  •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9活性檢測試劑盒,基本原理及注意事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9活性檢測試劑盒,基本原理及注意事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5/6/23 10:51:22 圍觀340次
  • 生物膜法的培養與馴化的注意事項!
    使具有代謝活性的微生物汙泥在生物處理系統中的填料上固著生長的過程稱為掛膜。掛膜也就是生物膜處理系統膜狀汙泥的培養和馴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