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調控紡錘體形成

2020-11-25 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又獲新進展。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學良和美國華盛頓卡耐基研究所教授鄭詣先的合作研究結果: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在紡錘體基質組裝中發揮重要作用,進而調控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正確形成。

 

紡錘體是主要由微管形成的紡錘形的動態結構,負責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染色體)的均等分離。因此,紡錘體的異常會引起遺傳不穩定,從而導致細胞死亡或腫瘤、癌症等疾病的發生。早在幾十年前,人們就提出可能存在一些獨立於微管的基質成分,對紡錘體組裝起著重要作用,但一直未能被證實。鄭詣先研究組近來利用偶聯有蛋白質激酶Aurora A的微小磁珠在非洲爪蟾卵抽提物中組裝成的紡錘體,證明了一種富含生物膜的紡錘體基質(spindle matrix)的存在,並發現B型核纖層蛋白(Lamin)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成分。這種紡錘體基質與微管相輔相成,前者促進後者形成正常的紡錘體結構,而後者的聚合又增強前者的組裝。另一方面,紡錘體的正確形成需要胞質動力蛋白(dynein),即一種被稱作「分子馬達」的能夠朝向微管負端運動的蛋白質複合物。朱學良研究小組發現,Nudel是dynein的調節因子,並在有絲分裂中有重要功能。

 

作為中科院「海外合作夥伴計劃」的成員,他們共同探索了紡錘體組裝的機理。博士研究生馬麗觀察到體外紡錘體形成過程中微管和基質的詳細變化,發現微管首先從Aurora A磁珠上長出,形成放射狀的星體(aster),同時在微管上出現含Lamin B的顆粒;隨著時間的推移,星體微管密度加大但長度變短,形成球狀物,在此過程中,兩個星體會融合形成以磁珠為兩極的紡錘體,Lamin B的顆粒也變得高度富集。她和同事們發現,分離出的紡錘體基質中含有dynein和Nudel,並且Lamin B可以和Nudel直接結合。去除Nudel或失活dynein,都可以抑制基質的富集並使紡錘體組裝停留在星體階段。去除Lamin B後,則形成膨大的異常紡錘體。這些結果說明,Nudel和dynein可以通過聚集Lamin B等紡錘體基質成分來調節紡錘體的組裝。而且,由於分離的紡錘體基質中還含有大量參與細胞信號轉導、轉錄調控、膜運輸等功能的重要蛋白質分子,研究人員推測,紡錘體基質可能還行使其他有待進一步認識的功能。

 

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以及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美國卡耐基研究所的經費支持。(來源:科學時報 黃辛)

 

(《自然—細胞生物學》(

Nature Cell Biology

),doi:10.1038/ncb1832,Xueliang Zhu,Yixian Zheng)

相關焦點

  • 《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有絲分裂紡錘體基質研究的新進展
    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員和美國華盛頓卡耐基研究所鄭詣先教授的合作研究結果: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在紡錘體基質組裝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進而調控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正確形成。
  • 研究發現紡錘體形成及定位關鍵蛋白
    研究發現紡錘體形成及定位關鍵蛋白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在活的和固定的小鼠卵子中聯合使用高解析度顯微鏡分析了70種中心體和紡錘體相關蛋白的定位。出乎意料的是,這些蛋白中的19種定位於一種紡錘體結構域(spindle domain),這種結構域滲透到紡錘體的大片區域並形成突出的球形突起。這些突起是動態的,彼此融合在一起,並且向外延伸遠遠超出紡錘體極。
  • 植物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如何形成紡錘體?
    為了確保遺傳物質即染色體的均勻分配,分裂細胞可以形成紡錘體。紡錘體是由蛋白質組裝成而成的紡錘絲構成。當分裂開始時,這些細絲(稱為微管)直接與染色體連接並將染色體排列在細胞中心。隨後,紡錘絲收縮將染色體分離。細胞準確和快速的進行分裂對於有機體而言非常重要。因此,馬達蛋白(motor-proteins)或驅動蛋白(kinesins)有助於組織形成微管,以形成紡錘體與染色體連接,並最終分離出染色體。
  • 細胞分裂過程紡錘體組裝提出新觀點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程祝寬研究員,其早年畢業於揚州大學,目前主要從事植物減數分裂過程的遺傳控制,水稻花器官發育及種子形成的分子機理等方面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絲與著絲粒起初會以隨機方式相連接,使得前中期存在許多錯誤的連接方式。
  • TORC1通過胞吞作用實現對質膜成分調控
    酵母EGO複合物由GTR1,GTR2,Ego1和Ego3組成,主要定位於細胞內體(endosomal)以及液泡膜內,能將胺基酸信號傳遞給TORC1,因此在細胞生長和細胞自噬調控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導了野生型和突變型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Ego3的晶體結構。
  • 胞外犯法、胞內同罪!誘導蛋白降解技術追逃胞外蛋白
    作為概念驗證作者選擇CXCR7作為受體,把一個已知CXCR7激動劑通過連結接到一個滷素標籤(halotag)和eGFP的融合蛋白(eGFP-HT7)上,這個ENDTAC與CXCR7結合後整個蛋白被內吞到溶酶體降解。另一個工作思路類似、但更加成熟。這個史丹福大學教授Bertozzi發明的技術叫做LYTAC、該工作暫時發表在Chemrxiv上。
  • 上海交大武國章團隊發表逆向信號調控質體發生的綜述論文
    深入探討了GUN相關逆向信號在質體發生、逆境和光信號互作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對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質體是一類同源且可相互轉化的細胞器的總稱,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以及脂肪酸、胺基酸、多種植物激素前體以及次生代謝物合成的細胞器。從質體發出的調節細胞核基因表達的信號被稱為質體逆向信號。
  • 紡錘體組裝研究取得新進展
    比如一個著絲粒同時受到來自相反方向的紡錘絲牽引,這種現象被稱作merotelic連接。如果這些錯誤的連接不被糾正,將會導致著絲粒間的拉力異常,引起染色體的不同步分離。因此,真核生物採用了一種監控機制來延遲染色體分離,給糾正錯誤連接方式留有充足時間,該機制被稱作紡錘體組裝監控。Bub1是一個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它是紡錘體組裝監控機制中的上遊蛋白,可以招集其它監控蛋白定位到著絲粒上。
  • Structure:TORC1通過胞吞作用實現對質膜成分調控
    酵母EGO複合物由GTR1,GTR2,Ego1和Ego3組成,主要定位於細胞內體(endosomal)以及液泡膜內,能將胺基酸信號傳遞給TORC1,因此在細胞生長和細胞自噬調控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導了野生型和突變型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Ego3的晶體結構。
  • 穩態強磁場影響人體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
    近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人員與哈佛醫學院科研人員合作,利用強磁場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四號水冷磁體,首次發現27萬高斯強穩態磁場能夠顯著改變人類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排布方向及形態。據悉,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一例20萬高斯以上強穩態磁場下的細胞生物學效應研究。
  • 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 Nature:細胞分裂中獨立於紡錘體的卵裂溝形成機制
    在後生動物細胞分裂的「教科書」模型中(該模型建立在對較大海洋動物細胞和Candida elegans細胞所做的一個世紀的研究基礎之上),有絲分裂紡錘體被假設引導卵裂溝的位置。現在,以檢驗這一模型是否足以解釋一個較小細胞(果蠅成神經細胞)的非對稱分裂過程中的卵裂溝位置為目的的實驗表明,它是不能的。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PcG蛋白通過負向修飾染色質抑制基因表達,主要的作用分為三種:單泛素化修飾組蛋白H2A(H2AK121ub)、三甲基化修飾組蛋白H3(H3K27me3)、壓縮染色質。相比較PcG介導的兩種組蛋白修飾,PcG蛋白如何調控染色質結構仍不清楚。
  • JEM:中科院闡明CCP6蛋白調控血液巨核細胞譜系發育機制
    BIOON/ --2014年10月20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和田勇等人題為「Cytosolic carboxypeptidase CCP6 is required for megakaryopoiesis through modulating Mad2 polyglutamylation 」的研究結果,這一工作首次探明了胞內羧肽酶
  • 發現:27T穩態強磁場影響人體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
    細胞有絲分裂是親代細胞將遺傳物質等精確平均地分配到兩個子代細胞的過程,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關鍵步驟,對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物體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有絲分裂紡錘體是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形成的形似紡錘結構的特殊細胞器,並伴隨著有絲分裂的進程而高度動態變化,從而調控染色體的正確排列和分離。因此,它的正確組裝和取向決定了有絲分裂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準確性。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
  • 北大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論文截圖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 JCB|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 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