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旨在研究該理念,並將車用神經元突觸項目作為無人駕駛技術的替代技術。
據外媒報導,現代宣布將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LACMA)繼續開展合作,該公司引入了「車用神經元突觸(The Roadable Synapse)」,作為其「藝術+技術實驗室(Art+Technology LAB)」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的研究主題為:如何才將藝術及技術領域融入到神經科學驅動型概念車中。
現代與概念派藝術家的車用神經元突觸理念現代與概念派藝術家(conceptual artist)Jonathon Keats攜手推動「車用神經元突觸」理念,儘管該理念具有一定的猜測性,雙方旨在研究該理念,並將其作為無人駕駛技術的替代技術。現代的技術顧問們與Keats密切合作,研究如何解讀用戶的認知過程,並在駕駛時提供其全新的感官體驗。
「車用神經元突觸」理念是受到了Keat的啟發,Keat對無人駕駛技術及該技術對汽車技術及文化方面的影響感興趣,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進而將研究重心放在藝術與神經元突觸間的關聯性上。
根據Keats的理念,兩者間存在明顯的關聯性,以現代IONIQ車型為例:1. 若調整車輛的音效,可提升駕駛員在行駛時的感知力;2. 若對車載立體聲系統所播放原聲音樂的節奏加以調節,可使駕駛員感知到車輛行駛速度;3.若調節左右揚聲器平衡,可駕駛員感知車身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效果;4. 若調高或調低音頻的音高,可感知車輛的轉速;5. 若調節音頻失真(audio distortion),可調整駕駛效率。
「藝術+技術實驗室」項目的由來現代是「藝術+技術實驗室」項目的贊助商,該項目得到了谷歌、SpaceX、埃森哲(Accenture)、國家航空與航天局(NASA)噴氣推動硏究室(Jet Propulsion Lab,JPL)的支持。該項目源自於1967-1971年間的「技術與技術項目(Art and Technology Program)」,參與的知名藝術家包括: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羅伯特·歐文(Robert Irwin)、安迪·沃荷(Andy Warhol)及克雷斯?奧爾登伯格(Claes Oldenberg)。
現代自2015年起與LACMA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推出了「現代項目走進LACMA(The Hyundai Project at LACMA)」。此後,有20多位技術加獲得了贈款資金與技術支持,將其理念與技術相結合。
其他「藝術+技術實驗室」合作項目今年4月,一家3D掃描工作室——ScanLAB Projects在其新項目中 採用了現代Santa Fe車型,前者也是一項「藝術+技術實驗室」項目,其展示了尤塞米提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所抓拍的大量全景照片,並將其轉換為數碼透鏡畫(digital diorama),可用於車內展示。
現代副總裁John Suh表示:「現代率先推出Project IONIQ,致力於創建全新的移動方案,使其移動完全不受限制,提升了用戶未來的生活品質。公司持續開拓新的移動工具,有助於克服當前的交通限制。參與藝術+技術項目,使現代能夠以全新方式對該領域進行開拓。」
Keats表示:「本次合作提供了一項重大機遇,很榮幸能與現代共同探索未來車輛,在與專家John Suh與現代工程師的合作中,本人收穫很大,同時感謝LACMA提供的支持,使我能夠向傳統的思維發起挑戰,並提出車用神經元突觸。」
除「藝術+技術實驗室項目」外,現代還通過藝術與技術的展示與收購(exhibitions and acquisitions)、韓國藝術研究、按需印刷出版物(print on demand publications)及許多其他創新方式,對LACMA提供支持。
此外,現代還與英國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韓國首爾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開展合作。
相關標籤: 智能汽車 現代 自動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