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形態計算何時帶領我們進入 AI 新時代?

2021-01-20 雷鋒網

十年前,有這樣一個問題:軟硬體是否可以像生物大腦一樣工作?

如今,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可以」,但行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神經形態技術開發的歷史、如何應對緊迫的、甚至是生死攸關的計算挑戰?

就這一話題,科技作者 William Van Winkle 在外媒 VentureBeat 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觀點包括:

行業合作和原型基準正在推進數十年來在實時計算視覺、語音識別、物聯網、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實際應用研究。

神經形態計算可能會以低功耗和高效率補充 CPU、GPU 和 FPGA 技術,用於包括學習、搜索和感知在內的一些任務。

行業對其的預測千差萬別,比如預測全球神經形態計算市場 2028 年複合增長率在 12% 到 50% 之間。

以下是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未改變文章原意的編譯。


從潛在,到實際


2020 年 7 月,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主辦了第三屆神經形態系統國際年會(ICONS),來自世界各地的 234 名研究人員參與了此次線上活動,與會者規模幾乎是去年的 2 倍。 

會議期間,一篇題為《用基於尖峰的模型模擬流行病傳播》的論文探索了使用神經形態計算來減緩潛在感染群體的患病機率。無疑,如果一個更好、更精準的模型可以指導國家政策、拯救無數人的生命,那麼這樣的研究就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會議反映了一項仍處於萌芽狀態的技術及其生態。研究人員對神經形態計算的潛力表示肯定,但迄今為止,大多數進展都只發生在學術機構、政府和企業的實驗室裡,似乎已經準備好改變了。

研究機構 Sheer Analytics & Insights 預測,2020 年全球神經形態計算市場將達到 2990 萬美元,未來 8 年複合增長率為 50.3%,2028 年將達到 7.8 億美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8 年 KBV 研究報告預測,2023 年全球神經形態計算市場複合增長率為 18.3%,即 37 億美元;Mordor Intelligence 則預測,2019 年全球神經形態計算市場為 1.11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12%,到 2025 年將達到 3.66 億美元。

顯然,預測各不相同,但大幅增長的趨勢卻是可能的,這一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英特爾、IBM、三星和高通。

當前,研究人員關心的一個話題是,神經形態計算首先會落地哪一領域。答案很有可能是視覺、語音識別;自動駕駛也可從類似人類的學習中獲益,避免出現人類的分心或認知錯誤;從工廠到戰場,物聯網的機會到處都有。

不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神經形態計算不會取代 CPU 和 GPU,相反,兩種計算方法將是一個互補的關係,每種方法都適合自己的算法和應用。


靈感:尖峰和突觸


神經形態計算始於使用模擬電路來模擬大腦中的突觸結構,大腦擅長通過噪音和學習確定模式, 神經形態 CPU 擅長處理離散、清晰的數據。

因此,許多人認為神經形態計算可以解決阻礙傳統計算系統數十年的問題。一方面,基於 von Neumann 架構的處理器必須等待數據進出系統內存。緩存結構有助於減輕這種延遲,但隨著晶片速度的加快,數據瓶頸愈發明顯。另一方面,神經形態處理器目標在於通過模擬大腦的核心工作方式來提供更省電的操作。

神經元通過一種被稱為是「尖峰」的脈衝模式相互發送信息脈衝,其關鍵在於時間,時間本身就傳達著信息。 

我們可將尖峰用一個比特來表示,與傳統的數據通信方法相比,它更高效、更省電。20 世紀 50 年代,對尖峰神經活動的理解和建模出現,但接下來的 50 年,基於硬體的計算應用並未開始。



DARPA 開啟富有成效的十年


2008 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一個名為「神經形態自適應塑料可擴展電子系統」(SyNAPSE)的項目,旨在開發可擴展到生物水平的低功耗電子神經形態計算機。該項目的第一階段是開發模擬大腦突觸活動的納米級突觸,並期待其在微電路結構中發揮作用。

2009 年,IBM Research 和 HRL Laboratories(通用汽車和波音公司共同擁有)贏得了 SyNAPSE 合同,成為競爭對手。

2011 年,HRL 宣布了第一個「記憶電阻器」陣列,即一種可應用於神經形態計算的非易失性內存存儲形式。兩年後,HRL 打造出了第一個神經形態晶片 Surfrider——在 50 毫瓦的功率下有 576 個神經元。 

研究人員將晶片安裝在一架配備光學、紅外和超聲波傳感器的不足 100 克的無人機上,並將無人機送入三個房間。無人機通過感官輸入「學習」了第一個房間的布局和內部的物品,基於此,它可在新房間「動態學習」,或是認出曾進入過的房間。

2014 年,IBM 在 Science 發表論文稱,他們製造了有著 54 億個電晶體的晶片 TrueNorth,4096 個神經突觸核心通過一個集成了 100 萬個可編程尖峰神經元和 2.56 億個可配置突觸的晶片相互連接,能以每秒 30 幀的速度輸入 400 × 240 像素的視頻,晶片功耗 63 毫瓦。

該領域的研究並不少見,比如 2009 年史丹福大學的模擬突觸方法  NeuroGrid;2015 年歐盟資助的 BrainScaleS 項目;曼徹斯特大學的 SpiNNaker 神經網絡體系結構超級計算機等等。


神經形態計算的未來


許多專家認為,商業應用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真正到來,而這也僅僅是個開始。

2019 年,三星宣布將其神經形態處理單元(NPU)部門的規模擴大 10 倍,原本的 200 名員工將增加到 2030 年的 2000 名員工。原因在於,三星預計到 2023 年,神經形態晶片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 52%。

神經形態領域的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定義標準工作負載和基準測試方法。當前,3DMark 和 SPECint 等基準應用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正如 2019 年 9 月《自然-機器智能》雜誌所討論的那樣,儘管英特爾實驗室提出了一種稱為 SpikeMark 的尖峰神經形態系統的建議,但神經形態領域還是缺少這樣的基準。

神經形態計算仍處於研發階段,如今該領域幾乎沒有任何商業產品。但越來越明顯的是,某些應用非常適合神經形態計算,神經形態處理器將更快、更省電。不過,CPU 和 GPU 計算並不會消失,神經形態計算只會出現在其左右,扮演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處理角色,這將是我們從未見過的。

編譯來源:

https://venturebeat.com/2020/12/15/neuromorphic-computing-the-long-path-from-roots-to-real-life/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
    在《Nano》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中的作用。這種新穎的基礎電子元件支持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克隆生物神經系統。當代計算系統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尺寸縮小和計算速度的關鍵挑戰。馮-諾依曼瓶頸被稱為通過連接處理器和存儲器單元的總線進行數據傳輸的阻礙。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儘管我們缺乏全面研究大腦 "計算架構 "的工具,但我們知道。與你的標準CPU不同,大腦同時使用模擬和數位訊號的混合信號。信息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存儲器和指令信號往往是無縫結合的。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類人腦神經形態微晶片
    在這一創新工藝的第三階段,來自同一所大學的另一組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同樣的蛋白線獲得了一種記憶電晶體或神經形態記憶裝置。研究人員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文章(使用蛋白質納米線從環境溼度中發電)中解釋說,該裝置以極低的功率極高效地工作,就像人類大腦一樣,在神經元之間傳輸信號。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代表了未來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引起了科學界的濃厚興趣。不同於傳統的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神經形態計算的靈感來源於人類大腦,它模仿神經突觸和神經元,將負責數據存儲和數據處理的元器件整合到同一塊晶片中,更節能、更快速、更高效地處理和學習數據。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神經形態計算:模擬人腦神經元行為神經形態(Neuromorphic)一詞最早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加州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Carver Mead 提出。神經形態工程學(Neuromorphic engineering)希望利用具有模擬電路特徵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模仿人腦神經系統,最終目標是製造一個仿真人腦的晶片或集成電路。
  • 從個體到網絡,真正的AI時代何時來臨?
    這可以從基本信息通信原理來解釋,因為擁有更多計算單元就可以產生更複雜的想法,也就可能更「狡猾」 ;但同時,信息通過神經網絡傳播到身體各個部位時,大型動物比小動物需要更長的時間。 一個人或地球大小的超級智能(如網際網路),每秒可以產生很多想法。一個星系大小的超級智能,每10萬年才能夠產生一個很有深度的想法。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類似人類大腦的神經擬態晶片神經擬態計算一直被寄予厚望。就算摩爾定律終結,它仍能繼續帶領資訊時代向前。神經擬態計算可以大幅度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和機器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神經擬態晶片比傳統晶片的能耗要低得多。神經擬態計算是英特爾為應對計算領域非結構化、有噪聲數據日益增加等挑戰而研發的新的計算機架構。應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見解,來創造作用方式更類似於人腦的晶片而非傳統計算機的晶片。神經擬態系統在硬體層面上複製了神經元組織、通信和學習方式。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神經形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需要在像是神經整合和突觸(Synapse)等人腦元素(例如)的啟發下建立體系架構。這些運算架構被證明能激發出許多極具發展前景與優勢的應用,因為它們可以同時兼具儲存和學習的功能。
  • 人工智慧和5G時代的到來,將帶領人類走入科幻世界嗎?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一切條件均已具備。人類距離自己的想像還有多遠?答案是肯定的,AI和5G的到來會帶領人類走入科幻世界。但有個前提,你是如何定義科幻二字?我的理解是已存在在人類對未來的幻想中但仍未實現或正在實現的過程中,這其中的過程則需要依靠科技來完成——這是定義科幻的必要條件,沒有之一。
  • 後摩爾時期,計算形態與設計自動化將何去何從?
    原標題:後摩爾時期,計算形態與設計自動化將何去何從?    在後摩爾時代下,我國的計算相關行業對於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中的關鍵性數學問題和晶片技術的發展,有著更迫切、更緊迫的需求。   新興的集成電路技術面臨著哪些機遇和調整?後摩爾時代下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如何?下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如何發展?人工智慧應用的落地與開放情況如何?
  • 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腦通往未來計算之門
    「我們進入的新時代是生物技術時代  其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Hon Weong Chong是一名註冊醫生和軟體工程師,曾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信息學系,他基於自身豐富的經驗和多學科背景,想帶領團隊打造出一個功能強大而功耗極低的計算系統。  他們提取神經元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小鼠胚胎中提取神經元,二是將人類皮膚細胞轉換回幹細胞,並誘導它們成長為人類神經元。
  • 離子導電聚合物對改善神經形態器件起到重要作用
    神經形態工程,也稱為神經形態計算,是利用具有模擬電路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來模仿人腦神經系統,最終目標是要製造一個仿真人腦的晶片或是電路。這門學科需要跨領域的合作,涉及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及信息科學等眾多學科。
  •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我們實際上在進入一個大計算時代
    【獵雲網北京】9月20日報導(文/都保傑)日前,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在2018 WAIC論壇上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其對於邊緣計算、未來城市以及人工智慧進一步趨勢的思考,餘凱表示,目前人們正處在從大數據時代向大計算時代變革的時間點上,算力就是第一生產力,而計算需要大量下沉到邊緣,必須依賴可靠的、高效的邊緣AI晶片。
  • 北大30歲女博導獲2019IEEE青年成就獎,深耕微納電子,神經形態計算
    也是在 2017 年,黃芊芊憑藉多年來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研究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入選 2017 年度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微電子領域的青年學者。該獎項當年僅有 4 人入選。黃芊芊的主要研究方向——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基本在她本科大三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 清華施路平團隊新研究登上《自然》,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0月14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中,發布了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該層次結構將算法的要求及其在一系列神經形態系統上的實現形式化,從而為研究的結構化方法奠定了基礎。
  •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各大廠商對機器學習的熱情越來越高,對算法、算力和數據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對算力需求的激增,進一步催生相關晶片和專用設備的蓬勃創新,而在後摩爾時代,這種創新或將成為突破算力極限的關鍵。 數據「餵」大的機器智能 什麼是機器學習?簡單來說,機器學習使用算法在數據中發現模式,然後使用一個能識別這些模式的模型對新的數據進行預測。
  • 計算神經生物學:給機器一個大腦
    在第三次中國科協論壇「2009計算神經生物學高層戰略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這樣描繪了計算神經生物學的內涵。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思等專家介紹,計算神經生物學是計算生物學的一個重要計算神經科學是國際上最近才迅猛發展起來的有關神經系統功能研究的一個新的交叉學科。「神經系統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從氣味中識別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Loihi獨特的能力,能夠僅根據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Loihi可以從一個測試樣品中根據其氣味識別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其對先前學習到的氣味的記憶。
  • 神經網絡篇——從代碼出發理解BP神經網絡
    一提到反向傳播算法,我們就不自覺的想到隨機梯度下降、sigmoid激活函數和最讓人頭大的反向傳播法則的推導,即便是把反向傳播神經網絡的原理學了一遍,也還是一頭霧水,在這裡推薦一本小編認為把BP神經網絡講的最通透的教材《Python神經網絡編程》。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本期主題為《類腦計算》,旨在幫助學員快速入門類腦計算原理和技術,了解學科熱點以及應用方法,開闊科研視野,增進學術交流和增強實踐能力。雷鋒網作為獨家合作媒體將進行全程報導,同時AI慕課學院已獲本次講習班獨家線上視頻版權,不能來現場聽課的同學請猛戳右側超連結:www.mooc.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