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30歲女博導獲2019IEEE青年成就獎,深耕微納電子,神經形態計算

2021-01-10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張倩、蛋醬、澤南

在 2019 年 IEEE 青年成就獎的頒獎典禮上,全球共有 3 位研究者獲獎,來自北大的黃芊芊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位來自中國科研單位的獲獎者。

近日,在第 65 屆 IEEE 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30 歲的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博士生導師黃芊芊獲得了 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她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

IEEE 青年成就獎設立於 2009 年,旨在激勵、認可及支持在 EDS(Electron Devices Society)相關領域取得技術成就的職業生涯早期學者。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在該年 8 月 15 日提名截止日期前的 10 年內獲得第一個專業學位(學士學位)並為該領域做出貢獻的 IEEE EDS 成員。

16 歲考入北大,28 歲留校任博士生導師

黃芊芊出生於 1989 年,2006 年從江西上饒一中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自從考入北京大學以來,黃芊芊一直在北京大學學習和工作。

她在本科畢業後直博,2015 年獲得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

2017 年,黃芊芊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同年正式成為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也是在 2017 年,黃芊芊憑藉多年來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研究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入選 2017 年度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微電子領域的青年學者。該獎項當年僅有 4 人入選。

黃芊芊的主要研究方向——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基本在她本科大三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截至目前,黃芊芊共發表論文 60 餘篇、申請專利 70 餘項,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 9 篇(含一作 6 篇)。

據其個人學術主頁顯示,近十年間,黃芊芊每年都會在 IEDM、IEDL、IEEE TED 等國際頂會和期刊發表論文,總共發表過 7 篇 IEDM、4 篇 IEDL、2 篇 IEEE TED 和 1 篇 API。

在神經形態計算方面,黃芊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鐵電材料極化翻轉模擬生物神經元動態行為,並且用實驗實現了基於新型超低功耗仿生鐵電電晶體的脈衝神經元。這項工作極大地降低了脈衝神經元的硬體開銷和能耗,為大規模、高集成的超低功耗神經形態計算晶片奠定了器件基礎。

此外,黃芊芊率先在國內開展新型矽基隧穿器件的實驗研究,實現了器件的開態電流、亞閾擺幅乃至綜合性能的突破。通過結合現有帶隧穿機制和其他具有高驅動電流的工作機制,提出了肖特基—隧穿混合調控機理;基於上述混合調控機理,研製了具備大規模集成能力的新型梳狀柵雜質分凝隧穿電晶體,其最小亞閾擺幅是國內外報導的矽基隧穿器件中的最低值,同時具有目前國際報導的同類器件中最優的綜合性能。

黃芊芊 28 歲成為北大博士生導師的經歷此前已經受到人們廣泛關注。2019 年北大發送給所有本科新生的錄取通知書上,附有 7 封北大傑出校友的親筆信,黃芊芊的信就位列其中。

第一位美國之外的獲獎者也來自北大

自 2009 年設立以來,已有多位華人學者獲得 IEEE 青年成就獎,其中包括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副教授王潤生、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餘詩孟等,值得一提的是,兩位教授也都畢業於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王潤聲(2013)

王潤聲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副教授,本科(2005)和博士(2010)階段都畢業於北京大學。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納米級 CMOS 器件和特性、技術與電路交互(設備-電路協同設計)和新範式計算。

王教授先後發表了 100 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 IEEE EDL 等 IC 領域頂會論文數十篇。此外,他還擁有數十項國內外專利。2013 年,王潤聲榮獲 IEEE EDS 青年成就獎,成為第一位來自美國以外的獲獎者。

喬治亞理工學院 餘詩孟(2017)

餘詩孟(Shimeng Yu)是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09),2013 年在史丹福大學取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納米電子器件、非易失性存儲、電路-設備交互、神經形態計算、深度學習加速器的電路等。

餘教授於 2017 年獲得 IEEE EDS 青年成就獎,此外,他還先後獲得過 DOD-DTRA 青年研究者獎(2015)、美國國家科學基金 Faculty Early CAREER Award 獎以及 ACM SIGDA 傑出教學獎(Outstanding New Faculty Award)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Chen Yang(2010)

Chen Yang 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目前就職於美國亞德諾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擔任微電子機械系統高級開發工程師。

2009 年-2010 年,他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1 年到 2016 年間,他曾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副教授及助理項目科學家(搜索到的個人信息較少,可能存在紕漏)。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Chi On Chui(2009)

Chi On Chui 現就職於臺積電,從事半導體研發與製造研究。他本科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博士階段就讀於史丹福大學。在進入臺積電之前,他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半導體與電子器件、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生物電子與醫療設備技術、異構集成與探索性納米技術等。Chi On Chui 是 IEEE 高級會員,於 2009 年獲 IEEE EDS 青年成就獎。

參考連結:IEEE 官方網頁:https://eds.ieee.org/awards/early-career-award

相關焦點

  • 北大30歲女博導獲2019 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3人
    近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65屆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期間,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芊芊,獲得2019年IEEE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
  • 北大30歲女博導獲2019 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3人!
    近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65屆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期間,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芊芊,獲得2019年IEEE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其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
  • 北大美女博導獲IEEE青年成就獎 學問好、顏值高全球僅3人獲獎
    北大美女博導獲IEEE青年成就獎。第65屆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上,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芊芊獲得了2019年IEEE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圖源:北京大學)2019年,全球僅3人獲得此獎,黃芊芊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
  • 30歲北大美女博導,獲獎300萬,顏值才華堪比當年顏寧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北京大學的年僅30歲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榜上有名,成為最年輕的一位,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此次獲獎,她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可謂是名利雙收,這也充分顯示了我國青年女科學家的卓越才華。
  • 28歲任北大博導的她,再獲科學大獎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該獎項每年遴選50位獲獎者,每人在未來5年獲得每年60萬元(稅後)、累計300萬元的現金資助,並可對獎金做自由支配。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成博士生導師,入選「未來女科學家」
    她17歲考入北大,26歲獲得博士學位,28歲成為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更為難得的是,她所主要研究地領域是國家急需要的技術——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該領域屬於基礎學科領域,其一旦有所突破,就會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幾乎能夠開創一個新時代。
  • 「美女科學家」黃芊芊:28歲成北大研究員、博導,與中芯國際合作
    她17歲考入北大,26歲獲得博士學位,28歲成為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她就是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獎項的黃芊芊,當年全國僅有黃芊芊主要研究的領域是國家急需要的技術——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該領域屬於基礎學科領域。這樣的基礎科研領域,一旦有所突破,將會帶來相關產業的進步,甚至帶來質的改變。
  • 北大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博導,今獲300萬大獎不輸顏寧
    黃芊芊一直低調,只管埋頭做科研,她廣為人知是從2019年那封信開始的。那一年,北大新生通知書裡,有著名校友給新生的一封信,29歲的黃芊芊就是這些校友中的一位。當年,很多北大新生都感到好奇,一位如此年輕的姐姐,怎麼跟一群老教授一起寫了一封信呢?
  • 中國天才女科學家黃芊芊:28歲成北大博導,30歲獲世界級科技大獎
    2006年,年僅17歲的黃芊芊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在高手如雲的北大,黃芊芊一刻不放鬆自己,繼續保持其良好的學習習慣,順利完成本科學業後,不少人都以為黃芊芊會選擇出國深造,也確實有很多國際知名院校朝她跑去橄欖枝,但黃芊芊統統選擇了拒絕,比起出國,她更想安心在國內學習。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年僅30歲的北大超級美女黃芊芊,獲科學探索獎,獎金300萬
    年僅30歲的北京大學超級美女——黃芊芊博士生導師,喜獲騰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贏得300萬元人民幣獎金。,讓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潛心鑽研科學研究,為祖國奉獻更多能量,2020年是騰訊科學探索獎的第二屆獎勵。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除此之外,黃芊芊在今年還獲得「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她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和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 17歲考入北大,28歲北大博導​,31歲成2020「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得者!
    2020「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31歲的北大美女博導黃芊芊這還不算,今年,她還獲得求是科技基金會「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早在2019年,榮獲了全球微電子學領域中分量最高的獎項——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協會「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3人,她還是亞洲唯一獲獎者!
  • 北大傳聞中的黃芊芊成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者,女神博導是如何煉成...
    去年,北大一位美女科學家博導就登上了熱搜。讓大家認識到了,開了掛的學霸也有生活,學霸的生活還過得很精緻。閒暇時,劉穎喜歡烘焙,喜歡玩旅行青蛙,還參與大眾馬拉松比賽,當然,身為一個母親,她也喜歡「曬娃」。讓大家看到了科學家「接地氣」的一面。今年,北大又有一位美女博導或將登上熱搜了。
  • 30歲博導!上饒人黃芊芊又獲獎!5年將獲300萬獎金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自北京大學,年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北京大學,年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國產女科學家10年發表60篇論文,打破國際紀錄,現又獲科技大獎
    她17歲考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電子學系,在北大奮鬥了9年,獲得了北大理學博士學位。黃芊芊雖然從未出國,如今卻碩果纍纍。10年間,她發表論文60多篇。28歲的她成為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她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更是打破了國際上矽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
  • 北大全國第一!22人獲2019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編者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9年獲資助名單正式批准北大22人入選入選人數位居全國第一截至目前依託北大獲「傑青」基金資助者條形圖展示了1994-2019年,北大的「傑青」基金獲資助者人數在不同科學部的分布、變化情況。
  • 她28歲成為北大博導
    最近騰訊做了一件大事,繼2019年9月20日之後,再次拿出1.5億元人民幣重獎50位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全部都是青年才俊,在未來的5年,他們每人將獲得300萬人民幣獎金,可自由支配這些錢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