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美國制裁,中國多家高校也被美國制裁。美國到底要做什麼?
偉人曾經說過,哪裡有壓迫,哪裡就要反抗,國外封鎖中國什麼,中國人就突破什麼。中國的後浪豈能被美國小看?筆者今天分享一位「晶片」方面的研究員。
她17歲考入北大,26歲獲得博士學位,28歲成為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她就是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獎項的黃芊芊,當年全國僅有4人入選。
黃芊芊主要研究的領域是國家急需要的技術——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該領域屬於基礎學科領域。這樣的基礎科研領域,一旦有所突破,將會帶來相關產業的進步,甚至帶來質的改變。
眾所周知,晶片技術方面,涉及的內容很多,需要的不僅僅是某一個科學家的努力,而是需要許多科學家攻堅克難。但是每一個科學家取得成績,都會為晶片突破帶來希望。而黃芊芊所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矽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器件綜合性能為國際報導中同類器件最高,並與中芯國際合作研製了世界上首個基於12英寸CMOS生產線的互補隧穿器件集成技術。
曾經中興通訊被制裁,一時間讓中興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核心科技,就要處處受人制約。而手機已經成為了中國一些經濟的基礎,許多交易通過手機完成,可以說建立在手機上的經濟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但是手機卻離不開「晶片」,一旦沒有「晶片」,建立在手機上的經濟就會受到威脅。
因此,中國在「晶片」上被他國掐了脖子,也是掐中國經濟的脖子。曾經中興通訊吃了「晶片」的虧,如今華為也被制裁。這一個個事例,無不警示著中國,必須有自己的「晶片」,而且是領先世界的「晶片」。
因此,黃芊芊這樣的年輕科學家,便顯得極為重要。也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科研人員關注中國的基礎學科,中國才能夠真正的擺脫束縛。在「晶片」方面,元器件可謂是更加基礎的東西,而這也是美女科學家黃芊芊所研究的方向,並且她在所研究的領域,不斷取得成果,獲得大獎。
2019年10月,黃芊芊因其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獲得IEEE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這一年獲得如此殊榮的僅有3人,黃芊芊便是其中之一,她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2位來自中國科研單位的獲獎者。而且她還登上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榜單。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智能時代距離我們也越來近,基礎學科方面的突破也顯得更加緊迫。多年以來,美國在基礎領域不斷取得成果不假,但是中國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否則時至今日,也不會讓美國感到恐慌,要制裁中國許多科技企業與實力強大的高校。
幸運的是,中國的少年強,中國的青年更強!
黃芊芊可謂巾幗不讓鬚眉,據悉,她已申請/合作申請專利70餘項,已獲國際授權專利10餘項、國內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期待她與中芯國際的合作能夠取得更多成果,讓「中國晶片」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筆者相信,在美國制裁下,會有更多像黃芊芊這樣的年輕科學家,投身科研,為國家崛起奮鬥不息,最終讓美國的制裁成為推動中國科研進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