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和5G時代的到來,將帶領人類走入科幻世界嗎?

2021-01-13 大頭智能科技

上世紀末的《黑客帝國》中,數據核心的母體控制著數以萬計的個體。本世紀初的《我·機器人》中,家用機器人與數據核心也有無延遲的數據溝通。

光怪陸離的電影中,構建科幻世界的永遠有兩個關鍵詞:人工智慧,數據傳輸。前者突破了科技的上限,後者將變革深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一切條件均已具備。人類距離自己的想像還有多遠?

答案是肯定的,AI和5G的到來會帶領人類走入科幻世界。

但有個前提,你是如何定義科幻二字?我的理解是已存在在人類對未來的幻想中但仍未實現或正在實現的過程中,這其中的過程則需要依靠科技來完成——這是定義科幻的必要條件,沒有之一。

那還有問題需要回答:你心中的科幻世界是怎樣的?

長期以來,人類對未來的想像會體現在文學作品、以及視覺化的影視作品上,而當我們看到這一問題時,那些看過的科幻小說又出現在腦海中,反過來向我們呈現具象化。

《蘭亭集序》中有這樣一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與其說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是人類對美好未來追求與嚮往的一種表達形式,我更認為這是少部分人類「先知」已預示到了未來世界的發展狀況,並通過影視、文學等藝術形式進行傳遞:

如果當時是A點,未來是B點,他們站在了B點看待問題並通過文字、影像等形式展現給了尚在A點的我們。例如儒勒·凡爾納,他筆下的科學幻想無異於科學的預言。他作品中的想像,如潛水艇、直升機、霓虹燈、飛彈、坦克等,在20世紀幾乎全部成為了現實,甚至還預言了登月。大神在此,一起膜拜↓

那麼,現實與科幻世界的距離就是科技的發展程度——現實與科幻的距離並不遠,只是還需要科技力量實現跨越,之前的跨越可能依賴於蒸汽機、電能、內燃機等,而如今接力棒已經交給了AI和5G中。

我們接著解析這道知乎問題,到了最關鍵的一步:AI和5G作為一種科技升級的力量,將如何帶領人類進入科幻世界?進入怎樣的科幻世界?

就從答主印象深刻的幾個電影來回答吧。

首先是史匹柏導演的《人工智慧》——儘管內核仍是探討愛與永恆,但無限接近於人的機器人是電影對人工智慧終極形態的預言。電影背景是21世紀中期,那時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於資源緊張,必須控制人口,所以無需消耗資源的機器人成為社會運轉的關鍵一環。深藍和那時還未出現的AlphaGo已經被「鄙視」了,嘖,我們這種生於上世紀的人都屬於古董了吧……

這部電影撐起了我還未真正接觸AI前、對未來人工智慧的全部想像,尤其是裘德洛的那張帥臉(劃掉,沒有):

這部科幻電影拍攝時間是2001年,那時候對AI機器人的設定是:長得和人一模一樣,說話字正腔圓,擁有人類的反應甚至是能感知到疼痛,說話字正腔圓如今智能語音及NLP技術已經實現了,而後者「擁有人類的反應」——達到這步則需要讓AI擁有視覺和觸覺:如今隨著深度學習浪潮的湧現,計算機視覺技術不斷革新,機器的視覺能力甚至已經超越人類,那如何讓機器擁有觸覺呢?

答案是神經擬態計算技術。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神經擬態計算以原生的方式支持獨特的脈衝神經網絡(SNNs)。這是一種特殊的網絡,可以模仿人腦神經元的動態連接和強化方式將計算模塊進行分布和自學習。SNN中每一個「神經元」都可以被多路輸入的包含時序信息的脈衝單獨激發,並向網絡中其他神經元發送脈衝信號,從而直接改變神經元的電學狀態。

今年7月,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兩名研究人員,同時也是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INRC)的成員發表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機器人領域,與基於事件的視覺和觸覺感知相結合,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大有可為。

人類的觸覺足夠靈敏,可以感覺到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不同,哪怕這些差異僅僅是一層分子的區別。然而,現在大多數機器人的操作都是基於視覺處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用他們最近開發的人造皮膚來改變這一狀況。

在機器人技術中啟用類似於人類的觸覺,可以顯著提升當前系統功能,甚至可以產生新的用例。

根據他們的研究,這種人造皮膚在檢測觸覺方面,可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以上,並且在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方面,可以比人類眨眼速度快10倍。

也就是說,只要和「裘德洛」輕輕牽下手,無需計算機視覺,他就知道是我來了。

以上just我的科幻世界。來看下更實際落地的用途,新加坡國立大學團隊嘗試利用英特爾Loihi神經擬態研究晶片處理來自人造皮膚的感官數據。在最初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配有人造皮膚的機械手讀取盲文,將觸覺數據通過雲傳遞給Loihi,以將手感覺到的微突轉化為語義。在對盲文字母進行分類上,Loihi達到了92%以上的準確率,而功耗卻比標準的馮·諾依曼處理器低20倍。

除觸覺外,神經擬態計算技術還能幫助機器實現嗅覺,離科幻世界更近一步。具體如何可參考答主在另一問題「人工智慧達到了什麼程度?」的回答:

人工智慧達到了什麼程度?www.zhihu.com

說完關於「工具人」的科幻世界,我們再來看看「工具車」——一個人類常常發揮科幻暢想的領域:自動駕駛,這個天生帶著科幻感的領域是現在無數從事AI科技人的夢想。

《霹靂遊俠》和他的人工智慧跑車組合已成為經典。它的絕妙之處在於車自己會說話,有思維,能夠自動駕駛,不論是在打擊罪犯還是全身而退,甚至在陷於為難之時,它都會自己開出來拔刀相助。Emmm,別的過於夢幻,但AI和5G的出現必然會帶動自動駕駛的發展。

Mobileye是以色列一家著名的專注於自動駕駛技術的AI公司,在單目視覺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ADAS) 的開發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於2017年被英特爾收購。

今年5月,Mobileye放出的一段40分鐘的自動駕駛路測視頻。在這段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複雜的城市自動駕駛場景:無保護左轉、被迫超車、十字路口禮讓行人、識別路邊停泊的車輛並提前變道等在城市道路經常出現的各種工況,Mobileye的L4自動駕駛車都很順利地通過了。

自動駕駛技術被分為L0、L1、L2、L3、L4、L5,總共六個等級,數字越大,智能化程度越高。

目前,自動駕駛公司基本主打的都是L3技術,完全自動駕駛太過遙遠,因此L4高度自動駕駛成為各大科技公司下一階段的發力重點。

說下技術,Mobileye已乘上「AI技術便車」: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算法,賦予其旗下EyeQ系列晶片強大的算法性能和這一系列晶片持續的生命力。

Mobileye 的L4 demo車——周身12個攝像頭,沒有雷射雷達,也沒有毫米波雷達。

為何這麼做?因為科幻世界中,自動駕駛汽車不能只是個demo,不能只屬於富人的體驗券不能僅有一輛。它們需要量產,需要所有L4汽車都能安全地在路上飛馳。

然而到真正商業化可用的L4自動駕駛還需要攻克很多難關,AI可助其一臂之力。

現階段的L4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套裝大多是高線數旋轉機械雷射雷達,輔助以視覺感知,以及毫米波雷達的感知結果融合,但是這樣的傳感套件,由於機械雷達的結構,通過車規認證是比較困難的,暫時還無法實現前裝量產。

一個考慮可前裝量產的好的L4自動駕駛技術的感知方案,最好是考慮使用車規級的多傳感器融合的感知套件(固態或者混合固態雷射雷達+視覺+毫米波等)。在此背景下,L4自動駕駛需要具備更加智能的感知認知能力。

現在的感知算法實際上更多的是實現「目標識別」的感知智能,而L4所需的「認知智能」正是現在AI技術人士奮力渴望邁上的臺階。

除此之外,作為事關生命安全的系統,自動駕駛系統尤其需要解決安全的問題。但是以ISO26262為代表的傳統「汽車功能安全分析」方法,已經不能夠應付L3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需要了。

後續的解決方法,可能只有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的輔助,通過虛擬仿真測試以及基於對抗網絡的場景生成技術,以一種系統攻防的方式進行自動化的自動駕駛安全設計與驗證,才可能實現真正的「預期安全」的目標。

如前所述,科幻是已存在人類幻想中但尚未實現/仍在實現中的事情,那麼科幻世界事實上存在於任何場景,不僅限於電影中的「愛與遠方」「快意恩仇」,還有人類實際的生產生活——這正是計算力升級的提現。

《人工智慧》、《黑客帝國》、《銀翼殺手》等多部科幻電影中,機器人之所以興起、擁有自我意識乃至後起反抗的「萬惡之源」正是地球資源枯竭,人類需要想盡辦法減少自身消耗。

這樣的科幻世界,唔,我們還是盡力避免成真吧。尋找新能源正是人類「自救」的探索之一,風電、光伏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日趨受到青睞,但風速、日照、氣溫等環境因素,會給發電設備的運行效率、設備安全等帶來很大影響。

因此,對風機等設備的輸出功率開展預測,不僅有利於調度系統合理調整和優化發電計劃,更能在減少火電佔比,減少環境汙染的同時,保證電網功率輸出平穩。

這和人工智慧有何關係?

傳統的電力企業會根據歷史數據及生產經驗來實施功率預測,但這方法傳統且低效,但如果讓AI介入那就不一樣了。

北京金風慧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慧能」)與英特爾一起,利用分布式深度學習方法,結合實時氣象預報數據,構建全新的分布式深度學習功率預測算法平臺, 來提升功率預測算法的準確性、穩定性、適應性及開發效率。

新方案採用了基於時序數據的分布式深度學習預測算法,在英特爾研發團隊的幫助下,金風慧能選擇了在時序預測中更為準確的長短期時間序列網絡(Long and Short termTime series Network,LSTNet)深度學習算法模型。

基於這一算法,金風慧能構建了全新的功率預測解決方案。首先,方案會將來自風機或光伏的數據導入開源Kafka 流處理平臺上,然後進行數據ETL(Extract-Transform-Load) 處理( 包括數據預處理和流數據處理過程),接下來系統進行模型訓練和預測,得到的權重、參數和預測結果會置入資料庫,隨著新數據的不斷加入和歷史數據的不斷積累,模型可以實現滿足不同周期的迭代優化,實現閉環的AI應用部署。

而Analytics Zoo 能夠幫助金風慧能將新方案中的Spark、TensorFlow、Keras 以及其它軟體和框架無縫集成到同一管道中,有助於金風慧能將數據存儲、數據處理以及訓練推理的流水線整合到統一的基礎設施。

經初步估計,在一個30 兆瓦的風電場中引入AI,如果提升大約20% 的預測率,可以間接減少上百噸的碳排放,從而為踐行綠色環保的新能源理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AI+5G必然會帶領我們進入科幻世界,而你如何定義科幻?對科幻世界的期待值如何可能直接影響到這道題的答案,但無論是電影中的科幻世界,還是各行業不斷革新技術的渴望,AI+5G都在努力將其一點一點地實現。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異化引擎》一書收錄了陳楸帆近年來的科幻中的9個短篇小說,從不同個體到集體的切片視角,記錄下神秘的未知力量「異化引擎」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衝擊。在10年之後,機器輔助寫作或許會成為普遍現象。AI寫作背後,意味著文學本身的邊界也將被不斷深挖拓寬。或許我們會迎來如克拉克所說,「一切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的時代。到了那樣的時代,科幻的位置何在,科幻又應該怎樣去寫呢?
  • AI時代降臨,人類準備好了嗎?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探索答案
    馬雲人工智慧大會演講:世界巨變,與其擔憂,不如擔當。阿里供圖馬雲人工智慧大會演講:世界巨變,與其擔憂,不如擔當。阿里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9日電 (李佳佳)在AI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的當下,未來的人類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疫情之後再看未來,科學家和企業家們都有新的感悟。
  • 人工智慧時代會影響人類發展及就業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時代會影響人類發展及就業嗎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01 10:21:57   網際網路時代已經發展起來了,在網際網路時代發展過程中,人類大概不知道網際網路時代發展起來意味著人工智慧Ai時代差不多到來了!
  • 人工智慧新動作!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原標題: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CEO兼總裁Pranav Mistry:人類2.0時代到來,預測未來五大科技趨勢
    人類2.0時代:未來五大科技趨勢預測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今,雖然科幻小說裡描繪、想像了很多人工智慧未來的樣子,但是實際上距離那一天的到來還有很遠。AI 擅長的是偏日常的工作,或者目標導向的任務。
  • 小冰將演繹未來科幻世界:兩個世界同一個人工智慧同步交互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31日消息,又到年終歲尾,優酷《F.I.T無數世界》2021科技跨年盛典即將在今晚22:20播出。人工智慧小冰受邀參加,並將出演關鍵角色。據了解,這場跨年盛典由「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創作科幻劇情,集結多位跨領域行業精英共同暢想科技進步的未來世界。
  • 5G時代來臨,歡迎進入《頭號玩家》的科幻世界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科幻電影中的劇情已經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 2019年是5G商用元年,隨著5G在多個國家的正式商用,一時間成為最被熱捧的技術。基於這個特點,在4G時代大放異彩的視頻業務將得到進一步深化,迎來更大的發展。其中就包括《頭號玩家》中的AR/VR技術,超高清、互動式視頻、雲遊戲等大視頻業務。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技術指導,資深5G技術專家孫松林教授在新書《5G時代:經濟增長新引擎》中就為我們分析了5G時代大視頻業務的發展趨勢,帶我們走進即將到來的科幻時代。
  • 增強智能與人工智慧趨向融合,人機協同新時代正在到來
    幾十年少有往來的人工智慧與增強智能,正在走向協同融合增強智能與人工智慧趨向融合,人機協同新時代正在到來但你知道IA嗎?AI與IA字母順序互換,卻不是「智能人工」,而是增強智能。至於它具體是什麼,這裡先賣個關子,你只需知道它經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即可。譬如電影《鋼鐵俠》中託尼•史塔克賴以成名的戰衣「賈維斯」,操控系統由頭盔中神經機械學界面讀取斯塔克的腦波進行運作,可利用內部與外部的感應器能提供戰略資訊與機甲的即時狀態報告。
  • 「奇點」來臨,人類將同AI融合成新智能人,但要防備純AI進化
    他預言「2045年」將是人類又一個「奇點時刻」「強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是帶領人類進入更美好的未來,還是丟進歷史的垃圾堆?強人工智慧時代到來,帶來的利好消息是:通俗點說,強人工智慧時代將創造出:金剛狼,鋼鐵俠那些科幻片中的超級人類。
  • 反駁霍金關於「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將導致人類滅亡」的預言!
    比如霍金曾預言:「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將導致人類滅亡」本人覺得不會,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是計算,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人類的工具,人工智慧+人類智慧將產生人類的新物種「智能人」(神)。在未來智能人的社會裡:智能人將實現三大自由。
  • 智能經濟時代到來 人工智慧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 第四次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縱觀人類歷程,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時代的來臨。蒸汽機第一次解放了人力。第二次科技革命,機械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動力層面的技術進一步迭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資訊時代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將人們更容易地聯繫在一起,打破了空間的隔閡。
  •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會不會失業?怎樣與機器人爭飯碗?
    該機器人身穿由白襯衫和棕色背心組成的辦公服,通過移動眼睛、眉毛和嘴唇等被其他人造皮膚覆蓋的機械肌肉,可以再現600多種人類面部表情,主要負責幫助籤發無犯罪記錄/吸毒記錄的證明,還可以詢問和回答一般問題。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已完全取代了註冊處的僱員。
  • 「奇點時刻」來臨,人類將同AI融合成新智能人,但要防備純AI進化
    為何馬斯克和霍金會對人工智慧如此的恐懼?因為歷史可以告訴未來。20萬年前,智人登上歷史舞臺,尼安德特人面臨的命運只有滅絕。1492年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美洲大陸的原住民遭受了血腥的屠殺。眾多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人類每到一個進化節點,進化後的種族會毫不留情地滅絕自己的創造者。
  • 如果人工智慧科學和基因技術不斷進步,人類還有未來嗎?
    人腦不斷植入晶片,也許會成為長生不老的超人,但我們還會有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嗎?人工智慧給世界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會不會某一天轉而操控、替代並加害人類?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或能治療許多疾病,但會不會危及人類基因庫與自然的生物世界?
  • 人工智慧的終點是滅絕人類?其實還有更糟糕的
    據wired消息,機器人數量將上升,機器將替代人類。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聽到有關人工智慧替代以致終結人類的警告。  這樣的場景不僅僅出現在好萊塢影片中,在科學和哲學領域也能找到越來越多的佐證。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瑞?
  • 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終結者?
    他認為:「對完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招致人類歷史的終結。」   在上世紀60年代上映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超級電腦HAL9000憑藉自己的「智慧」謀殺了四位太空人。半個世紀過去,霍金的預言再次引發人們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前景的深思。
  • 巨哥電子憑實力上榜,熱成像走入「智聯世界」
    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巨哥電子熱成像技術走入「智聯世界」。作為工信部表彰的79家抗疫突出人工智慧企業之一,巨哥電子用AI技術助力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安全、順利召開。此外,巨哥電子還為上海國際消費城市全球推介大會暨「五五購物節」啟動儀式、陸家嘴金融論壇、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等重大活動提供測溫防疫熱像儀。
  • 現實與夢境的反差,科幻電影《滅絕》,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共存問題
    原來一切他原來一直的噩夢是沒有刪除乾淨的記憶,五十年前,人工智慧的載體——人造人,發生了進化,產生出了情感,有了情感後人造人開始反抗人類,開始滅絕人類,而人類的倖存者逃離地球,去到了火星。而五十年後,人類重返地球,要奪回屬於人類的一切,誓要把人造人消滅。電影到這裡觀眾終於明白,這是一部講述人與人工智慧的故事。
  • 貝爾科教王作冰:AI+教育,培養人工智慧時代原住民
    未來世界屬於「人工智慧時代原住民」人工智慧早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巨大的改變。縱觀歷史的長河,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工作革命,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同樣會伴隨著一個工作機會的改變,如何成功應對未來的工作革命?
  • 美國作家卡普蘭將成為首個「數字人類」:智人時代來臨?
    我們的科技正在以許多普通人所不熟知的驚人速度發展著,增強人,合成生物學,仿生假肢,人工智慧……這些在十年前還只屬於科幻領域的主題,如今已是實驗室裡非常熱門的研究課題。在矽谷,未來學家們希望能夠將人類從物質生命周期中解放出來,他們希望為死亡提出一個可以改變生命的方案。在科幻作品之中,冷凍那些患上絕症的人體,以期在未來科技更為發達的世界進行「復活」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