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不斷植入晶片,也許會成為長生不老的超人,但我們還會有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嗎?人工智慧給世界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會不會某一天轉而操控、替代並加害人類?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或能治療許多疾病,但會不會危及人類基因庫與自然的生物世界?人工智慧的發展給當代哲學、當代倫理學研究帶來哪些變化和挑戰?……倫理學家、北大哲學系何懷宏教授的新作《人類還有未來嗎》從底線倫理和中西傳統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與我們的現實關係,並提出了預防性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設想。今天,我們不僅要學會調節「人際關係」,還要學會調節「人機關係」。
《人類還有未來嗎》何懷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新書研討會上,何懷宏教授談到《人類還有未來嗎》這本書直接的創作起因是201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那次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當時何懷宏看到了電腦打敗了圍棋世界冠軍的新聞,他不禁想到,其實很多機器正在努力地「學以成人」。更深層次的創作緣由則是七八年前,何懷宏對世界的精神文化有一種突然的失落:「我們所讀的書,我們的作家、我們的哲學、我們的藝術、我們的音樂、我們的對話,包括我們讀得最偉大的哲學家還是100多年前的,甚至更早的。現在超過海德格爾、維根斯坦的好像沒有。後來就開始擔心文明,甚至是擔心人類,人類還有未來嗎?在技術時代,文明和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挑戰。」
某種意義上,《人類還有未來嗎》是一本憂思之作,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社會的危機想像不足和應對不足的一種憂慮之情。
科普作家郝景芳說,自己的寫作來源也有一些是跟何懷宏類似的,也會有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或者是前景展望。她寫過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小說集《人之彼岸》,「人之彼岸」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此岸,人工智慧在彼岸,我們遙望彼岸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們此岸。「總的來講,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很大的問題在於對自己的理解並不深,對自己智力、情感、大腦活動、人是如何認知這個世界的理解並不深。人工智慧在往前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我們人類是跟人工智慧很不一樣的兩種智能,人類有沒有可能在進化的途徑上跟得上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這是比較大的挑戰。」
《人類還有未來嗎》這本書裡也談到科技發展的不可預測性。面對這種擔憂,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孫富春回應說,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會議上,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三點建議,即所謂人工智慧三原則,現在也成為人工智慧課程的教學理念:第一條是價值一致性原則,要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幫助人增強服務能力,但絕不能取代人類;第二是透明性原則,人工智慧研究必須是透明的,包括在倫理上的許可,獲得公眾的信任和可解釋性。比如基因編輯就不能做,做了會出現很多問題;第三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讓公司的研發永遠處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把人工智慧系統做成閉合迴路。在人類能力能夠控制的地方,讓機器人真的為我們服務,不能讓機器隨性發展。在人工智慧三原則前提下,好好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對人類應該是有利的。
作為科研工作者,孫富春對人工智慧持樂觀態度,比如能夠把人工智慧技術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發展未來教育。集中人類教師智慧打造的機器人老師,會充分挖掘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目前北京市已經使用了一些機器人,主要在養老院和康復中心。孫教授相信,未來一二十年,機器人進入家庭是完全可能看到的。機器人不但為人類服務,甚至可能還會成為人類伴侶。
《人類還有未來嗎》思考了人和機器的區別。今天在計算和記憶能力方面,人類不如機器,但是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甚至包括自然科學的創造,並不那麼依賴計算和記憶能力,更不用說人文藝術的創造。未來可能人在許多事情上會輸給機器,很多工作會讓機器代勞,但是最後剩下的東西恰好是能夠標誌出人和動物的根本性的東西,也是「人之為人」最特殊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意識,包括理性、感情和意志等等,當然還有道德方面的考慮。目前在棋類、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方面,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和人類相匹敵,甚至超越人類,但是在愛與被愛的能力上,人類是獨一無二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國今天已經走出了古代一次次「衣食無憂」的盛世與「赤地千裡」的災難的輪迴。人類目前取得的成績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相當程度地解決了溫飽和早夭的問題,人類接下來該追求什麼呢?是繼續追求物質與身體的滿足,還是考慮一下恰當的平衡,轉而追求精神與文化的成就?人將何為?《人類還有未來嗎》提出,也許還需要重返人文,重思古代的「學以成人」。「人是高於物、超越於物的,是能夠把握物,但首先是能夠把控自己的人。」雖然我們已經不可能完全重返傳統,但是人文的智慧作為平時一種必要的調節和未來非常時間的準備,還是可能和必要的,需要以「學以成人」的古典原則來調整「學以御物」的現代原則。在何懷宏看來,機器人或者人造物永遠達不到人的全面能力,尤其是達到人在人文藝術、精神信仰、哲學思辨和歷史意識方面的最高能力,或者說是能夠反映人的特性的能力,但是人工智慧卻能夠獲得一種徵服或者毀滅人類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有所預警、行動上有所預防,絕不是多餘的。
(原標題:智能時代,人類還有未來嗎?)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崢嶸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