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工智慧科學和基因技術不斷進步,人類還有未來嗎?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人腦不斷植入晶片,也許會成為長生不老的超人,但我們還會有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嗎?人工智慧給世界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會不會某一天轉而操控、替代並加害人類?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或能治療許多疾病,但會不會危及人類基因庫與自然的生物世界?人工智慧的發展給當代哲學、當代倫理學研究帶來哪些變化和挑戰?……倫理學家、北大哲學系何懷宏教授的新作《人類還有未來嗎》從底線倫理和中西傳統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與我們的現實關係,並提出了預防性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設想。今天,我們不僅要學會調節「人際關係」,還要學會調節「人機關係」。

《人類還有未來嗎》何懷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新書研討會上,何懷宏教授談到《人類還有未來嗎》這本書直接的創作起因是201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那次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當時何懷宏看到了電腦打敗了圍棋世界冠軍的新聞,他不禁想到,其實很多機器正在努力地「學以成人」。更深層次的創作緣由則是七八年前,何懷宏對世界的精神文化有一種突然的失落:「我們所讀的書,我們的作家、我們的哲學、我們的藝術、我們的音樂、我們的對話,包括我們讀得最偉大的哲學家還是100多年前的,甚至更早的。現在超過海德格爾、維根斯坦的好像沒有。後來就開始擔心文明,甚至是擔心人類,人類還有未來嗎?在技術時代,文明和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挑戰。」

某種意義上,《人類還有未來嗎》是一本憂思之作,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社會的危機想像不足和應對不足的一種憂慮之情。

科普作家郝景芳說,自己的寫作來源也有一些是跟何懷宏類似的,也會有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或者是前景展望。她寫過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小說集《人之彼岸》,「人之彼岸」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此岸,人工智慧在彼岸,我們遙望彼岸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們此岸。「總的來講,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很大的問題在於對自己的理解並不深,對自己智力、情感、大腦活動、人是如何認知這個世界的理解並不深。人工智慧在往前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我們人類是跟人工智慧很不一樣的兩種智能,人類有沒有可能在進化的途徑上跟得上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這是比較大的挑戰。」

《人類還有未來嗎》這本書裡也談到科技發展的不可預測性。面對這種擔憂,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孫富春回應說,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會議上,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三點建議,即所謂人工智慧三原則,現在也成為人工智慧課程的教學理念:第一條是價值一致性原則,要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幫助人增強服務能力,但絕不能取代人類;第二是透明性原則,人工智慧研究必須是透明的,包括在倫理上的許可,獲得公眾的信任和可解釋性。比如基因編輯就不能做,做了會出現很多問題;第三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讓公司的研發永遠處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把人工智慧系統做成閉合迴路。在人類能力能夠控制的地方,讓機器人真的為我們服務,不能讓機器隨性發展。在人工智慧三原則前提下,好好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對人類應該是有利的。

作為科研工作者,孫富春對人工智慧持樂觀態度,比如能夠把人工智慧技術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發展未來教育。集中人類教師智慧打造的機器人老師,會充分挖掘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目前北京市已經使用了一些機器人,主要在養老院和康復中心。孫教授相信,未來一二十年,機器人進入家庭是完全可能看到的。機器人不但為人類服務,甚至可能還會成為人類伴侶。

《人類還有未來嗎》思考了人和機器的區別。今天在計算和記憶能力方面,人類不如機器,但是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甚至包括自然科學的創造,並不那麼依賴計算和記憶能力,更不用說人文藝術的創造。未來可能人在許多事情上會輸給機器,很多工作會讓機器代勞,但是最後剩下的東西恰好是能夠標誌出人和動物的根本性的東西,也是「人之為人」最特殊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意識,包括理性、感情和意志等等,當然還有道德方面的考慮。目前在棋類、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方面,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和人類相匹敵,甚至超越人類,但是在愛與被愛的能力上,人類是獨一無二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國今天已經走出了古代一次次「衣食無憂」的盛世與「赤地千裡」的災難的輪迴。人類目前取得的成績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相當程度地解決了溫飽和早夭的問題,人類接下來該追求什麼呢?是繼續追求物質與身體的滿足,還是考慮一下恰當的平衡,轉而追求精神與文化的成就?人將何為?《人類還有未來嗎》提出,也許還需要重返人文,重思古代的「學以成人」。「人是高於物、超越於物的,是能夠把握物,但首先是能夠把控自己的人。」雖然我們已經不可能完全重返傳統,但是人文的智慧作為平時一種必要的調節和未來非常時間的準備,還是可能和必要的,需要以「學以成人」的古典原則來調整「學以御物」的現代原則。在何懷宏看來,機器人或者人造物永遠達不到人的全面能力,尤其是達到人在人文藝術、精神信仰、哲學思辨和歷史意識方面的最高能力,或者說是能夠反映人的特性的能力,但是人工智慧卻能夠獲得一種徵服或者毀滅人類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有所預警、行動上有所預防,絕不是多餘的。

(原標題:智能時代,人類還有未來嗎?)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崢嶸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如果人工智慧和基因科學結合,未來會發生什麼神奇變化?
    人工智慧最擅長的是在大數據中進行深度學習,並且快速進步。人類的智商已經習慣了線性發展,而人工智慧則更擅長指數級發展。這是難以想像的,如果它和我們生命密切相關的基因科學結合。那人類生命的密碼將會被破解,並產生以下神奇變化:1、第一階段:人工智慧快速學習基因人工智慧要和基因科學結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人工智慧學習基因基礎知識、已經破解的圖譜、還有基因科學的應用案例。在萬千案例中,人工智慧起初的學習會比較慢,需要人類指點它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 智能時代,人類還有未來嗎
    人腦不斷植入晶片,也許會成為長生不老的超人,但我們還會有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嗎?人工智慧給世界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會不會某一天轉而操控、替代並加害人類?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或能治療許多疾病,但會不會危及人類基因庫與自然的生物世界?倫理學家、北大哲學系何懷宏教授的新作《人類還有未來嗎》從底線倫理和中西傳統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與我們的現實關係,並提出了預防性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設想。今天,我們不僅要學會調節「人際關係」,還要學會調節「人機關係」。
  • 人類不斷發展強人工智慧,現代人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現在可以回答超級人工智慧誕生以後,人類是否還有意義的問題!當超級人工智慧誕生以後,超級人工智慧前的人類如果不升級為超級人工智慧(簡稱智能人),人類只有滅亡或者沒有存在的意義。但是,人類社會滅亡了嗎?沒有,只能說人類社會進化到了一個新的嶄新的階段。智能人是人類社會進化的一個新的階段,現代人產下了智能人這個新生兒。
  • 人類文明的下個技術奇異點一定是人工智慧嗎?
    這一觀點認為,未來將要發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技術發展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極大的接近於無限的進步,使得人工智慧超越該定理指出,人類出現以來所有技術發展都是以指數增長。也就是說,一開始技術發展是小的,但是一旦信息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的基礎,發展開始快速增長,以指數的形式,然後是以指數的指數形式增長。瑞·庫茨維爾將同樣的概念引入到生物進化和宇宙誕生以來的變化裡,並導出了同樣的指數增長的公式。根據數學模型,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內,技術發展將接近於無限大。
  • 人工智慧的終點是滅絕人類?其實還有更糟糕的
    據wired消息,機器人數量將上升,機器將替代人類。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聽到有關人工智慧替代以致終結人類的警告。  這樣的場景不僅僅出現在好萊塢影片中,在科學和哲學領域也能找到越來越多的佐證。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瑞?
  • IT峰會高端對話:哪些顛覆性技術關乎人類未來?
    在整個顛覆性技術在各個層面當中,不斷拆解和不斷區分將在未來有著更大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以下為現場實錄:主持人:接下來是高端對話,顛覆性技術與人類未來,現在有請主持人數字中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鑫根資本的創始人曾強。曾強:咱們下面這個論壇應該是今天最後一次大會論壇。
  • 何懷宏:如果人工智慧新物種出現
    ,甚至人類也將不存,比「核冬天」發生、人類被打回石器時代還可怕……如果是人工智慧或者在基因編輯基礎上新的物種出現,這樣一種造物,就像劉慈欣所說的,「我消滅你,與你無關」,跟你好壞或者有無愛恨,沒有關係。
  • 展望未來十年,探索可能實現的科學研究項目|人工智慧|計算機|機器...
    【印度《德幹先驅報》2021年01月03日文章】題:展望未來的科學。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無法否認的是,科學超乎人類的想像,我們可以從過去的一年中發現,如果研究進展、政治意願和協調等多方面的全球合作得以實現,科學可以有所作為。我們進行了一些預測,來探索在未來十年內在某些科學領域可能實現的研究項目。
  • 人工智慧迅速發展,未來人類或與機器人結合,霍金曾表示擔憂
    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後的又一個偉大物理學家,他們在宇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有著相似之處,都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霍金主要的成就在於對宇宙方面的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論。霍金留下的遺言讓我們覺得驚訝,其中一個是告誡人們不要同不了解的外星生物建交和接觸,它們是危險的,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有可能毀了我們自己。
  • 未來超級技術:小行星採礦、基因編輯,人工智慧
    未來人類超級技術將會幫助人類具有神一樣的能力。 一,小行星採礦。 當地球資源被耗盡的時候,人類可以去外星球挖礦。人類大約有幾萬個基因,儲存著生命孕育、生長、凋亡過程的全部信息,通過複製、表達、修復,完成生命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等重要生理過程。
  • 基礎科學停滯不前,是誰鎖死了人類的進步?可能有兩個關鍵因素
    而科學又在上個世紀呈現出百花綻放的場景,不管是在物理方面,化學方面還是在其它的科學領域,基礎科學不斷出現,為人類研究和科學探索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如果你去了解上個世紀的基礎科學,你就會發現相對論是上個世紀提出的,它讓我們對宇宙空間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量子力學的建立也是在上個世紀 ,讓人類初步走進了微觀世界,看到了微觀粒子的運動模式。
  • 人類在未來可能會面臨5大災難,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讓人類終結
    我們只用了大約5000年就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在科學的指引下,科學技術不斷更新,人類文明迎來了飛速發展的輝煌時期。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我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讓我們對世界和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幾百年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開始擴張,變得自滿,從而忽略了很多未來可能影響人類的潛在威脅。那麼未來有哪些災難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呢?
  • 《科學美國人》發布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它是世界歷史最悠久,且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內容涵蓋全球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自然》及《科學美國人》雜誌封面而這本雜誌還有個更受讀者歡迎「姐妹出版物」:《科學美國人》,它跟《自然》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於科學這件事,後者更熱衷於「說人話」。
  •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未來進化
    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是什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衝擊?它會和人類和諧共處還是會取代人類?智能和意識如果可以分離,他們孰輕孰重?假使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大規模失業,我們到時該如何自處?在新技術的衝擊下,未來商業形態又會向何處演化?
  • 麻省理工學院:未來「技術奇異點」時人工智慧將擊敗人類
    周二,首席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接受BBC的採訪時說:「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霍金同時表示機器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會被超越。上述場景出現的關鍵問題不僅在於誰能預測未來,而是科幻小說中出現的場景到底蘊含了怎樣的深意。如果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和評估目前的技術,那麼就會認為後者更具說服力。
  • 活豬腦袋植入晶片,《人類還有未來嗎》?
    這樣,我們或許更長壽,或許能成為智能卓絕的超人,但會不會丟失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世界·觀」出版的新書《人類還有未來嗎》,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 2017年至今在博古睿研究中心從事跨學科研究的成果。
  • 活豬腦袋植入晶片,《人類還有未來嗎》?
    這樣,我們或許更長壽,或許能成為智能卓絕的超人,但會不會丟失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世界·觀」出版的新書《人類還有未來嗎》,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 2017年至今在博古睿研究中心從事跨學科研究的成果
  • 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與諾貝爾獎的突破,可以讓你80歲像40了
    其實它和打敗所有圍棋專業選手的人工智慧電腦程式AlphaGo,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基因科學,研究對象是我們人類自己;基因科學希望改變的,也是我們人類自身。基因是DNA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斷,我們人類的生、老、病、死等都與基因有關。
  • 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給人類未來帶去什麼
    【編者按】《DK宇宙大百科》作者、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馬丁·裡斯的預測未來之書《人類未來》,近日引進出版。在書中,馬丁·裡斯談及生態威脅、能源危機、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眾多與地球和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話題,又以科學的角度分析太空飛行、外星移民計劃等「未來暢想」的可能性。
  • 如果人類不斷地來回揮動雙臂,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能夠飛翔嗎?
    飛翔的能力可以讓我們無視各種地形的影響,比如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無法生存了,如果是想要遷移到一個更加富饒的地方,那可能需要翻山越嶺,甚至要穿越海洋。如此艱難的情況之下,自然就很難實現遷移,可如果我們都能夠飛翔,那就非常方便多了,大雁之所以每年能夠從南方和北方不斷來回遷移,躲避氣候的變化,正是因為它們有著強大的飛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