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秘!大腦切掉一半的人為什麼還能活下去?

2020-12-06 健康界

大腦是一個神秘的器官,分為左腦和右腦,它們通過建立複雜的神經網絡進行交流,幾乎承載了我們所有的智能活動(注意、學習、記憶、溝通和決策等),還主導機體內一切生理活動,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

在人們印象中,左腦和右腦缺一不可,但世界上還真有半個腦袋存活下來的。

最近發表在《 Cell Reports》的一項研究表明:6名患者大腦一半被切掉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並首次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原文標題

這個研究還是非常令人驚訝的。要知道,左右大腦連接緊密,還各司其職,如右側的肢體活動主要受左腦控制,而左側的肢體活動主要受右腦控制,大腦被切掉一半後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另一半大腦是怎麼做到的呢?

沒有被切掉的大腦變得更強大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個研究,6名患者(HS 1-6)(如圖1 )在兒童時期因為患病進行了半大腦切除術,有2個兒童進行了左半球切除術,4個兒童進行了右半球切除術(如圖2)。

圖1 HS 參與者的人口統計學和神經學信息

圖2 半球切除術的大腦解剖

在這6名兒童長大成年後(20歲~29歲之間),來自加州理工學院(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眾多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了探討這6名患者半球大腦的內在功能連接性,另選取了6人作為對照組(CNT; n = 6),讓他們在放鬆的情況下(有助於排除外界的幹擾)以及在序列參數相同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下進行大腦掃描,通過追蹤血液氧合水平依賴性信號(BOLD)評估大腦各模塊的活動情況。

第一作者Dorit Kliemann表示,「當我看到電腦裡面的fMRI圖像只顯示出一半的大腦時,我還是非常驚訝的,因為這些圖像竟然來自和我剛剛一起聊天和走路的那些人。」

研究人員運用兩種不同層級的模塊方式(如圖3)對受試者和對照組進行不同分塊的研究。有研究證明,大腦的不同區域處理不同的消息,如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語言中樞......

圖 3.大腦分塊

研究人員為了證明大腦這種「功能」的普遍性,還設立了一個大樣本數據集,也就是跟之前的腦基因組學超級項目(Brain Genomics Superstruct Project,GSP)的參與者進行比較,包含一個T1加權相結構MRI掃描結果,以及一個或兩個靜息狀態下的功能MRI掃描結果。

在研究之前,研究人員Dorit Kliemann認為大腦各模塊之間的連接性會變弱,可是結果卻恰恰相反,發現被切除半個大腦的這6名患者各模塊之間的連接性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圖4 人腦功能連通性

從上圖(A)中,灰色柱形圖代表GSP數據分布、藍色代表CNT、紅色代表HS,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各模塊外部連接顯著增加,模塊內部也顯示出了和對照組一樣強而等效的連接性。從上圖(B)中,除了一名HS3患者,所有半球切除術患者模塊之間的連接性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也就是說這6名患者儘管失去了一半大腦,但是還是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主要原因是剩餘的一半大腦得到了加強,也就是大腦各模塊的連接緊密性得到了顯著提高,彌補了缺失大腦帶來的影響,這也可能反應了模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半球切除術患者功能重組的特徵。

儘管大腦半球切除術已經有一定發展,但還一直不清楚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轉變,這項研究首次從大腦內在結構上展示了大腦內在的變化。

大腦可塑性非常強大

首次大腦半球切除術其實可以追蹤到1926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Walter Dandy醫生首次為一名患有大腦膠質腫瘤的病人切除了半個大腦,並且取得了成功。

文獻中還有許多其他案例記錄了大腦強大的可塑性:

例如,發表在《生命科學》上的一個報導,一個小男孩的右半大腦三分之一被切除,切除的大腦包括負責視力的部分。幾年後,神經科學家發現小男孩左側大腦開始承擔缺失的視覺任務,而且小男孩可以看得很清晰。

例如,發表在《柳葉刀》上面的一個白領案例,也展示出了大腦強大的可塑性。一名44歲法國男子的腦部做CT和核磁共振掃描後驚訝地發現,其腦室裡充滿了腦脊液,原本正常的腦組織由於受擠壓薄得像一張紙(如圖5)。令人吃驚的是,這位「幾乎沒有大腦」的患者智商竟有75,不僅像正常人一樣娶妻生子,甚至還幹著政府公務員的差事。

圖5 社會功能正常的男子大規模腦室擴大

例如,發表在《健康時報》的一個例子,17歲的劉俏因為癲癇就醫,去醫院結果發現她在右腦已經毫無用處,甚至還拖後腿,給正常的左腦添麻煩搗亂,這也是引發癲癇的原因。醫生建議她做半腦切除術,雖然當時她和家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但沒有其他好的治療辦法。好在手術進行的很成功,如今劉俏已經結婚生子,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這些案例足以說明,腦組織可塑性非常大,在適當情況下,能夠自動適應腦損傷。

講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什麼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可能只是損傷了小部分腦組織,為什麼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如偏癱、失語、死亡。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可能只有在兒童時期進行過半球切除術的患者,才可能會保持驚人的重塑能力。

但不管怎樣,研究人員希望能了解大腦受傷或中風後,大腦應該如何自我修復,以及大腦正常區域如何補償受損或丟失的區域,並採取有針對性的幹預策略,來幫助更多的腦損傷患者。

最後,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是大腦半球切除術,指開顱將整個大腦半球皮質及其下方的白質和部分基底節一同切除,僅保留丘腦和下丘腦的一種手術。一般來說,切除大腦半球會對運動、人格和記憶產生嚴重影響,但特殊情況下,一個大腦半球嚴重受損,切除後對人體功能影響不大或者可逐步恢復,接受手術者年齡越小其功能恢復能力越強。

參考文獻:

[1]Feuillet, L., Dufour, H., and Pelletier, J. (2007). Brain of a white-collar worker.Lancet 370, 262.

[2]https://www.livescience.com/hemisphere-removed-brain-plasticity.html

[3]https://www.cell.com/action/showPdf?pii=S2211-1247%2819%2931381-6

相關焦點

  • 半腦小孩竟如常人般說話走路 專家:大腦代償另一半功能
    今(24)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仕勇副教授為大家揭秘,僅有的一半大腦能支撐松松正常的語言和運動功能,主要原因是大腦的代償功能。    切掉一半大腦能否正常生活 看記者對話專家    左腦全部切除了,為何行動、語言、感知均未受影響?帶著滿滿的疑惑,記者今日採訪了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全軍癲癇中心副主任劉仕勇副教授。    記者:一般人大腦功能怎麼區分呢?
  • 那些大腦被整整切掉一半的人,可能擁有比你更強的神經網絡
    許多在兒童時期進行手術的人,不僅健康地成長了,大腦活動和功能都與常人無異,而最新發表在《細胞報告》的研究還發現,這些人剩下的一側大腦的神經網絡連接要更活躍,更緊密。少了半個大腦的人Elena Peral從外表看來與普通人並無兩樣,她看起來身材勻稱,談吐也非常自然,並且還經常展示她標準的露齒笑。
  • 切掉的眼睛還能再生?《科學》揭示這種神奇生物的秘密
    轉自:學術經緯真渦蟲(planarian)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它最為人所知的特點就是具有超強的再生能力:把它的腦袋給切掉,剩下的身體可以長出一個新的腦袋,令人稱奇。事實上,這種神奇生物的再生能力有著很高的精準度。
  • 大腦只剩一半,居然也行
    我們的大腦會指令我們做什麼和怎麼做,想什麼和說什麼。我們依賴大腦生存和學習。但我們對於大腦,了解得還非常有限。每一年,科學家對於大腦的研究,都會有新的進展和發現。即使是內向的人,也需要必要的社交。對於處於這樣平淡、沒有刺激的環境,長時間孤獨相隨的人群,如何通過常規訓練或者虛擬實境技術的刺激來激發大腦,阻止大腦萎縮,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課題。失去嗅球之後研究者發現一小部分的人,即使失去了嗅球,他們也還有嗅覺。
  • 人死後,大腦意識還能持續多久呢?說出來你不一定會信
    人死亡後,大腦還會運轉多長時間?說了你可能不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經常常見的一種事情,那就是聽到了某些人去世了。我們都知道,在人活著的時候,身體一直的各項機能都是正常的,所有的器官也正常地維持著我們身體的運行。那麼,在我們死後,身體的各項器官,也就發揮不了任何的作用,都會隨著全部死亡。那就等於說在人死亡後,身體的器官都不工作了,大腦意識還會運轉多長時間呢?我們還會不會擁有思想了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講一講。
  • 人體這個器官切掉70%,竟然還能再生丨解毒高手
    人體這個器官切掉70%,竟然還能再生丨解毒高手 2020-06-24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原標題: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為什麼要克隆猴?   不過,真正讓全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緊緊盯住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靈長類動物——猴。那麼克隆領域的金字塔塔尖為什麼偏偏是猴呢?
  • 人的大腦只開發10%?你所熟悉的大腦謬論
    人的大腦開發10%?人類大腦是否只被開發10%,這個只是一個說法而已,主要出處大概如下:其一,19世紀中葉,法國生物學家皮埃爾·弗羅倫斯(Pierre Flourens)用雞和鴿子等動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採用局部損毀法,然後觀察動物的行為。其二,190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人的能量》。
  • 切掉的眼睛還能再生?真渦蟲是一種神奇的生物!
    (圖片引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narian)之前,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渦蟲具有在被截斷後,身體部位再生的獨特能力,這些部位包括頭部和大腦。它們含有成熟幹細胞,這些細胞經常分裂,變成身體缺失的所有類型的細胞【7】。
  • 人為什麼活著?羅素的三個理由,成了藍湛活下去的動力
    「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人,答案簡單又複雜。說其簡單,是因為有一部分人覺得「我就是為自己活著,隨心所欲地活著就可以了」;說其複雜,因為這個問題讓許多人感到困擾和茫然,得上升到哲學高度去思考,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 人死後,大腦意識還能持續多久?看完漲見識了
    人死後,大腦意識還能持續多久?看完漲見識了說到死亡,大多數人都和小編一樣帶著恐懼的。不能說是怕死,只是人類本能的恐懼。畢竟死去之後,擁有的一切都化作浮雲,所有的念想都成空。相信大家也都有聽說過,人死了以後,我們的大腦意識是還沒有消散的,所以才會有在搶救的人感覺到自己靈魂出竅這樣的例子。那麼人死之後,我們的大腦意識到底能持續多久呢?就讓我來給大家說說。首先我們需要先給死亡下一個定義。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想法,都是由大腦給我們下達的指令。而大腦和我們身體其他一切器官的存活,都需要心臟的不斷跳動來保持血氧的供給。
  • 如果人類大腦開發到100%,那現代科技能發達到什麼地步?
    小時候總會聽到一句話,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到了10%,為什麼愛因斯坦如此聰明?正是因為他的大腦開發的更多。那麼這個理論到底是如何來的呢?它其實可能來自於一個實驗:1920年卡爾·拉什利(Karl Lashley)進行了記憶實驗,這個時期人們對大腦的理解完全是空白。卡爾·拉什利的實驗是先訓練小老鼠鑽迷宮找食物,之後切掉老鼠的一部分腦皮層。
  • 最強大腦的「水哥」為什麼反對我們練習記憶法?
    《最強大腦》的水哥想必大家都認識,憑藉超強的觀察能力被大家所熟知,不過大家肯定不知道他和鮑橒(蜂巢迷宮的挑戰者)兩個人極力反對大家訓練記憶法。為什麼呢?之前鮑橒也在網上講過科學記憶(基本上是關於記憶力認知方面的科普,沒有實際方法,不建議大家花錢去學習),裡面提到一點人除了海馬體能夠記憶信息以外,我們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也具有記憶的功能。不過這兩個記憶器官記憶的信息不同,海馬體主要是記憶陳述性的知識,而基底神經節記憶的是程序性記憶(主要是技能類的記憶)。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一半的大腦被移除後,大腦還能正常運作嗎?又如何重新自我連接?加州理工學院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的掃描結果顯示,兒童時期經歷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人,大腦是如何繼續運作的。在20世紀,更是有100多人曾接受過這種切除術。但是,它在患有腦畸形,頑固性癲癇發作或疾病僅限於一半大腦的兒童中取得了成功,甚至令經驗豐富的科學家都感到驚訝。術後,許多孩子能夠走路、說話、閱讀和完成日常任務。大約有20%的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在成年後找到了正常的帶酬工作。
  • 最強大腦第四季國際賽結果揭秘 蘇澤河被吊打中國隊慘敗
    《最強大腦》第四季最新一期的節目中是國際賽,在本期的國際賽中,一共有三組選手進行PK,雖然這只是中國隊和國際選手們的第一戰,但依然非常的重要,不過在本期的國際賽中,中國隊還是被國際選手給實力吊打了!
  • 揭秘強制戒毒所:新儀器測大腦數據
    明天(6月26日)就是世界國際禁毒日,記者昨日(6月24日)上午走進位於順義區南彩鎮的強制隔離戒毒所,揭秘戒毒人員在裡面的生活和戒毒經過。同時,一款新型的腦功能儀亮相,該儀器的檢測數據可為戒毒人員的康復提供科學依據。
  • 如果人類沒了大腦,還能存活嗎?一小男孩創出奇蹟!
    如果說人類的大腦沒了一半會發生什麼呢?全部的大腦都沒了之後,還能活下來嗎?大腦是我們人體所有的器官裡面最複雜的一部分,它是所有神經系統的中樞,也是最複雜的組織。我們的大腦會接受來自外界傳來的信號,然後產生感覺,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意識來進行一個思考,最後大腦會發出指令讓我們做出行動,我們的情緒、感覺、思考以及言語都受到它的控制,由此也就可以知道,大腦的重要性。但是出乎意料的,還真的有動物在失去大腦後還存活的案例,在美國,有一隻叫做邁克的雞,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
  • 線蟲神經網絡首次完整破解,揭秘大腦功能如何產生
    原標題:歷時八年登上Nature封面:線蟲神經網絡首次完整破解,揭秘大腦功能如何產生大腦功能是如何從神經迴路的運作中產生的,第一次有了比較明確的解釋。歷時8年研究,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後Steven J. Cook等人終於修成正果,他們的研究登上了今日Nature封面。
  • 人類大腦的利用率真的只有5%?其它動物和我們一樣嗎?
    卡爾·拉什利利用小白鼠尋找食物的試驗來探索小白鼠的大腦利用率。實驗中,將小白鼠放置在一個迷宮中,逐步的切掉小白鼠的大腦,記錄每次尋找到食物所用的時間。當切掉某一個部分後,小白鼠出現明顯的行為滯後、記憶混亂,那麼就可以推斷這個地方為大腦核心所在,這個地域佔比整個大腦的百分比記為大腦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