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開發10%?
人類大腦是否只被開發10%,這個只是一個說法而已,主要出處大概如下:
其一,19世紀中葉,法國生物學家皮埃爾·弗羅倫斯(Pierre Flourens)用雞和鴿子等動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採用局部損毀法,然後觀察動物的行為。
其二,190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人的能量》。他寫道:「我們現在僅僅只運用了智力和身體的一小部分」。
其三,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大腦只使用了3%,也有人認為使用了5%,還有人認為使用了9%,但有一點已達成共識,人類大腦90%以上都是處於休眠狀態。
其四,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運用電刺激來研究大腦活動。通過電刺激可以喚起主管感知和運動的大腦皮層的反應,對於人來說,這些部分佔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運動區域,不能通過電刺激來喚起,因此當時稱之為「沉寂的皮層」。
其五,1980年的《科學》刊登了人類學家和科學作家勒溫(Roger-Lewis)的一篇題為「我們真的需要大腦嗎」的文章,介紹英國內科醫生勞勃(John Lorber)發現一個年輕病人,腦容量因小時候腦水腫的原因而大大減小(原文說是幾乎沒有「腦子」),但智商可以達到120以上。
其六,大概是最直接的來源,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卡爾·拉什裡(Karl Lashley)訓練小老鼠鑽迷宮找食物,之後切掉小鼠的一部分腦皮層,再對比小鼠鑽迷宮的效果,最後他發現只有一小部分腦區,對小鼠走迷宮的效率影響最大,其餘部分就算切掉一半也沒太大影響。這說明小鼠對於腦區的利用率非常低。實際上他切除的區域叫做「初級視覺皮層」,切除一部分就會產生視覺盲區,變瞎了當然找不到食物了。
綜上,這些說法給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說法披上了科學的外衣。但實際情況是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人的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相當的複雜。電刺激無法喚起的「沉寂的皮層」,並不是指這一部分的大腦沒用。
所謂得10%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因為潛能這方面是目前科學研究無法達到的地方,人類的大腦究竟有多少潛力,誰也不知道,因此才被無數科幻電影和小說引用進而誇大,就像在一片特定的區域挖掘,能不能挖出金子不知道,但永遠挖下去可以挖出巖漿。
流言為懶於付出努力的人
提供了理論庇護
儘管從來沒有人具體論證出10%這一數據是怎麼得來的,但無數的廣告、宣傳手冊均印有這樣的標籤,不停向大眾灌輸這種思想。有多少人堅信「10%」這一觀點呢?一項對英國和荷蘭教師的調查發現,48%的英國教師和46%的荷蘭教師都贊同這一觀點;而去年,美國帕金森研究基金會做的一份調查發現,65%的大眾也選擇相信人類的巨大潛能。
對此,中山大學教育學院的周茂林教授認為,「10%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向人們傳遞了一條樂觀信息:「如果大腦的90%都沒被利用上,那麼想想看,哪怕能再開發其中的一點點,都會給人們帶來無限可能 。」如果把大腦比作10個兄弟,那10%就是幾十年來辛辛苦苦的工作老大,其他九個兄弟一直在睡覺——這不禁讓人驚嘆,如此大規模地閒置腦力資源,簡直是莫大的浪費,得抓緊時間開發利用起來!
「除了正面的積極暗示作用以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還有一個概念叫做 自我妨礙 ,指的是人們害怕表現不佳,而採取行為阻止自己成功的現象。」周茂林解釋說,就好比有些學生在考試前徹夜狂歡,放棄複習。如果他考試過了,那麼就可以證明他比拼命複習後考過的同伴聰明,因為他只啟用了1個「兄弟」來應對考試;如果掛了科,原因是自己沒有好好複習,畢竟1個「兄弟」是拼不過2個以上「兄弟」的。這兩種可能中,無論哪個都不會讓自己質疑自身能力,怎樣都比徹夜複習後仍然掛科的結果要好。「大腦只開發利用了10%的流言,這個藉口與自我妨礙現象不謀而合。流言為懶於付出努力的人們提供了理論庇護,從而避免或減輕失敗的消極影響,因此很少有人會堅決拒絕這一令人滿意的流言。」周茂林說。
「潛能」來自於樂觀想像
在進化心理學領域中,人作為動物的一種,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大腦神經迴路比其他有智力的動物複雜一些。此外,10%說法更為人類尋求自身優越感添加了一個理由——我們只利用了10%的大腦就稱霸自然界,要是大腦完全開發,那比其他動物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這無疑是一碗十分誘人的「心靈雞湯」。
讀到這裡,如果你仍堅信人類只應用了自己10%的大腦,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潛能錯覺」表現。 周茂林解釋說:「人類之所以會陷入潛能錯覺,是因為我們堅定相信兩點:一是人類對於大腦的利用還處於低效率狀態,眾多的腦力資源還埋藏在大腦深處;另一點就是人們更願意相信,通過採用簡單的技術手段就可以輕易的激發大腦的潛能。」
「潛能錯覺」還表現在,很多人相信,如果有人在自己的背後盯著自己,那麼我會感覺得到。事實上,我們的目光並不會轉彎,背後也並沒有任何感知覺器官幫助我們收集信息,對於背後事物的判斷僅僅是一種直覺,我們稱之為「第六感」,但是這種第六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根本無從得知。「人類對於直覺的自信一方面來自於潛能錯覺,另一方面也許來自於因果錯覺。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信息系統告訴我們似乎背後有人,如果我們回頭發現確實如此,因果錯覺很自然地就會把這種巧合轉換為一種因果關係。其實,大多數時間我們的判斷是錯誤的,只不過對於這些失敗的例證我們很快就忘記了。」周茂林說。
「潛能錯覺」使我們對偶爾的成功例證趨之若鶩,無論多少科學的實驗研究證實那只是錯覺,我們在內心深處還是不願意相信。「10%」的說法雖然聽上去很美,但它始終只是一個傳說
因此當下回再有人說「大腦只用了10%」,你姑且可以樂觀想像的反駁這位:「我的大腦用了100%,而你用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