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失眠者大腦可塑性更高

2021-01-12 中國日報網

最新研究顯示,比起睡眠良好的人,失眠人群大腦的可塑性可能更強。

研究人員徵集了28名成年受試者,用經顱磁刺激(TMS)激活受試者腦中的運動皮質區域,這28人中,18人患有失眠症,10人沒有失眠症。受試者收到刺激後四肢會向特定方向不自主運動。

研究人員在受試者四肢上綁定加速計測量運動幅度,接下來觀察受試者在四肢不受控運動下,多久能學會往反方向控制四肢運動。研究人員說,在這種條件下,適應的越快,運動皮質的靈活度就越好。

研究人員開始還擔心失眠患者的大腦會因休息不良難以控制四肢,但是試驗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結果顯示慢性失眠症患者適應地更快,因為他們的大腦有更強的可塑性。

失眠症狀如何導致可塑性提高的聯繫還不能確定,科學家也不知道具體作用機制,也不清楚可塑性提高是否是失眠導致。

 

Unable to sleep at night? It has now been medically shown that insomnia may be caused by an overactive brain, according to a new sleep study conducted by Dr. Rachel Sala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neurology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head author of the new research project.

Salas stated in the report from their research in Sleep Journal that insomniacs have more active brains than sound sleepers, and the disorder is not something that occurs only at night. Insomnia is 「more of a 24/7 disorder,」 she said. 「The light switch is continually on.」

Originally, Salas assumed that deep sleepers had more plastic and attentive brains. She explained that brain plasticity is how easily neural pathways can be tailored by experience and adapt to change. Salas set up a sleep study including 28 participants: 18 who suffered from chronic insomnia for more than a year and 10 people with no trouble sleeping.

Each subject was given 65 electrical pulses to the brain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targeting a specific point in the motor cortex. Th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stimulating involuntary movements of each person’s thumb and then asked volunteers to move their thumbs for 30 minute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ithout electromagnetic currents) as the uncontrolled reaction caused by the experiment.

The volunteers were then pulsed a second time to see if their brains had learned to move their thumbs in the new direction. If the thumbs twitched in the new path, it showed that the brain was adaptable to change.

Salas assumed that because lack of sleep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memory and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day, the brains of the sound sleepers would be more easily trained. Ironically, the opposite was tr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sticity was more prevalent in the brains of individuals with insomnia. Salas』 report also found a link between increased plasticity and amplified excitability. So basically, insomniacs have more ongoing brain activity than deep sleepers.

More research still needs to be done in order to learn more about why insomniacs have a more active brain and are able to acclimate easier to modifying the thinking process. Salas stated that the increased metabolism, cortisol levels, and constant worrying symptoms that occur in individuals with insomnia may be linked to plasticity in some way.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t one single treatment that works for all people with sleep deprivation issues.

Many people have tried numerous different types of methods including therapy, sleeping pills, and Eastern medicine, but none of these have produced conclusive results that is a definit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nsomniacs have even turned to 「sleep whisperer」 Ilse Blansert’s controversial phenomenon known as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for help.

Salas said she hopes to conduct a more in depth sleep study to find treatments for the hyperactive brain to alleviate those who suffer from insomnia. Although there is not currently a 「cure」 for insomnia, Salas believes that TMS could prove to reduce excitability for people with the disorder.

(來源:guardianlv.com 編輯:丹妮)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研究:肥胖會降低大腦的可塑性,阻礙患者從中風或腦損傷中恢復
    一項世界首創的研究發現,嚴重超重的人不太可能對大腦進行重新布線,找到新的神經通路,這一發現對從中風或腦損傷中恢復的人有重要意義。在《腦科學》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UniSA和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肥胖者的大腦可塑性受損,使得他們不太可能學習新任務或記住東西。
  •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弱視成年人視覺系統可塑性更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逸峰研究小組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呂忠林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成人弱視患者的視覺系統可塑性高於正常人。
  • 我國科學家發現海洛因成癮可改變大腦皮層可塑性
    成癮的過程被認為是毒品「綁架」了大腦內正常獎賞活動區域(如多巴胺釋放)以對成癮行為進行強化,如同「黑暗學習」。可塑性(大腦結構與功能變化的能力)被認為是大腦對外界環境刺激做出學習性變化的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已有數百篇文獻報導了成癮藥物使用在大腦的邊緣系統和獎賞中樞會誘導可塑性變化,而通過深層腦刺激及非侵入性腦刺激等不同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成癮行為及渴求度產生抑制。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Sur說,他很高興,但並不感到吃驚的是,他的團隊在諸如大腦這樣的複雜系統的核心中發現了一種簡單的基本規則,在那裡10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有上千個不斷發生變化的突觸。Sur說,「複雜系統的集體行為總是有簡單的規則。
  • 廣東影像研究發現失眠與大腦中的白質束異常有關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肖思思)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13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影像科研究團隊應用一種高端的MRI技術,通過研究發現失眠可能是因為患者大腦中的白質束異常表現所引起。該研究結果4月5日發表在世界頂級醫學影像期刊《放射學》(Radiology)上。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北京時間10月22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首次表明,在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接,以及抵抗感染和修復損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膠質細胞,在睡眠期間也是活躍的,而且,它在突觸可塑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甜蜜導致失眠,研究發現,高升糖指數食物會影響睡眠
    吃得太精太甜,容易失眠 在西方,有1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研究睡眠問題的學者,則直言,睡眠反映飲食。因為,有研究發現,個體的身體組分和熱量攝入,會影響特定的睡眠階段。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課題組則發現,飲食中的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會導致失眠。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2020-09-14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這就涉及到了「大腦的可塑性」。什麼是大腦可塑性「可塑性」這一概念最初源自於醫學,是指器官或組織修復或改變的能力,在這之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迅速將其引入其研究視野,其中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大腦可塑性與受容體數量有關
    本報東京3月15日電(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漢西貴雄(音譯)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特定部位神經細胞的控制信息傳達與大腦發育的臨界期的開始有重要關係。神經細胞的控制是由神經細胞膜與神經細胞膜中的受容體γ-胺基酸(GA鄄BA)結合發生的。研究小組在對小鼠的受容體檢查時確認,受容體的數量呈中間值時,臨界期正常開始。  未成熟大腦具有可塑性。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神經環路組成中,釋放神經遞質穀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元分別傳遞興奮性和抑制性信息。其中佔總細胞少數(約10% —20%)的GABA能神經元卻對神經環路的功能平衡,複雜性以及計算建構起著關鍵作用,其突觸傳遞在神經信息的編碼、分選和傳遞中發揮重要作用。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