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成年人視覺系統可塑性更高

2020-12-05 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逸峰研究小組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呂忠林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成人弱視患者的視覺系統可塑性高於正常人。這一發現不僅為成人弱視患者提高視力帶來了新希望,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而且對大腦皮層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了新認識。弱視是指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遠視力低於0.8且不能矯正者。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於3月1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據周逸峰介紹,在發育過程中,大腦神經系統細胞之間的連接是實現神經系統信息整合功能的基礎,但這些細胞之間的連接並非一蹴而就或一成不變的。它們受到突觸連接的活動歷史和經驗的調控。這種細胞連接被改變的可能性被稱為「發育可塑性」,而這個「發育可塑性」有著被稱為「關鍵期」的一個時間段。人們普遍認為,6歲到8歲前是空間視覺發育的關鍵期,3歲到5歲是音樂和聽覺發育的關鍵期。也就是說,在相應關鍵期內,大腦很容易受到相應的外界環境和經驗的影響。視覺系統的異常發育會導致弱視,弱視治療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弱視患者臨床治療中,8歲以後的弱視因錯過了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幾乎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已不具備可塑性,難以用傳統治療手段恢復視力。

 

然而,周逸峰和呂忠林領導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實驗,對成人弱視患者和正常人進行同樣的空間視覺訓練。一組為屈光參差性弱視患者,一組為正常人。在測量了兩組被試者的視覺對比敏感度曲線以後,研究人員對他們在各自截止空間頻率下訓練,訓練結束以後,再測試兩組被試者的對比敏感度曲線。他們發現弱視患者的對比敏感度在訓練後有顯著提高,而正常人經過訓練後變化較小。

 

此外,他們還用一種叫做「高斯差」的數學模型擬合這些對比敏感度數據,並比較了屈光參差性弱視和正常對照知覺學習的空間頻率帶寬,發現弱視組的學習帶寬為4.04±0.63 Octaves(倍頻程,頻率比率為2比1的兩個頻率的間隔),正常對照組的學習帶寬為1.40±0.30 Octaves。這說明弱視患者視覺系統知覺學習的帶寬比正常的視覺系統要大得多,顯示弱視患者視覺系統與正常視覺系統相比有著更大的可塑性。因此,他們的研究為弱視患者的知覺學習治療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據有關醫療機構統計,目前,我國弱視發病率約為3%左右,成人弱視患者有3000萬左右。周逸峰等人的研究結果如果能發展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將有助於改善部分成人弱視患者的視力。

 

這項研究工作是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下完成的。(來源:科學時報 王靜 通訊員胡勝友)

 

(《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vol. 105 | no. 10 | 4068-4073,Chang-Bing Huang, Yifeng Zhou, Zhong-Lin Lu)

相關焦點

  • [文匯報]成年人視覺神經仍具可塑性
    如果將人眼看成一個光學系統,近視、遠視、散光等屬於眼睛的「低階像差」,有規律可循,可以通過佩戴眼鏡的方式進行矯正;而諸如角膜上的微小不平整等,則屬於人眼的「高階像差」,它們會不斷地變動,無法通過常規方式完成矯正。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眼球震顫、斜視、弱視可導致立體視覺喪失
    突出問題 缺乏立體視覺可能導致車禍 弱視的主要缺陷是缺乏立體視覺,看物體是平面的,而立體視覺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勞動效率,工作質量、甚至人身安全等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據調查,發生車禍的人當中,有20%是缺乏立體視覺的。
  • 「科普」弱視近視傻傻分不清,專家教你如何區分
    而弱視的表現除了視力會下降以外,他是不能被矯正的,會沒有立體感,而且對於駕駛、高精細的工作是不能勝任的。另外弱視的治療是有年齡限制的,如果超過12歲就很難徹底擺脫弱視了。如果已經成年,那麼對於擺脫弱視基本是沒有希望了。
  • 中科大實驗室研究人類弱視病理 小黑鼠竟會看「門道」
    小黑鼠挑戰「水迷宮」在科大生命學院感覺系統發育可塑性實驗室裡,一個盛有奶白色水的梯形水迷宮放在隔間的正中央。迷宮一端並排擺放著兩個被擋板隔開的電腦屏幕,上面分別顯示出密度一致的橫豎條紋圖案,負責該實驗項目的博士生王豔透露,豎條紋對應的水面下還潛藏了一塊方形的透明平臺。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Biology, 24(2), 222-227)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的論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報導了他們利用功能性和結構性磁共振腦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學,以面孔知覺學習為切入點,研究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取得的新進展
  • 大腦可塑性與受容體數量有關
    未成熟大腦具有可塑性。例如,兒童若在早期嬰幼兒階段被剝奪正常視覺刺激,就會患上弱視,導致永久性的視力缺損。還有,運動以及語言等能力的提高都與大腦發育密切相關。這種短暫的特定機能發育期被稱為「臨界期」,一般認為語言發音的認識就是在這個時期獲得。但是「臨界期」何時開始以及它的機制仍然迷霧重重。
  • 兒童弱視不關注,未來或成孩子夢想「攔路虎」
    付晶表示,兒童視力不同於成年人,孩子三歲時正常的視力數值為0.5-0.6,四歲時0.7-0.8;五歲的孩子基本可以達到視力1.0,六歲孩子的視力發育接近完善,通常數值在1.0~1.2左右。除了篩查之外,家長怎麼發現孩子是否有弱視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多觀察孩子的眼部問題。
  • 弱視男孩視力僅僅0.3 醫生妙招3個月提升至0.8
    5次訓練後,月月的視力就由0.3不到提升到了0.4;12次訓練後,視力由0.4提升到0.6;20次的治療後,月月的視力已經提升到了0.8,基本達到了正常視力水平而且雙眼融像功能等更高層次的視覺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李曉檸表示,弱視是一種「搶救性」的眼病,年齡越小,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儘早治療可有效避免因視覺功能障礙引起的孩子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負面影響。
  • 視覺系統與平衡
    這個概念對於理解前庭系統和視覺是如何聯繫的至關重要。前庭系統能給我們平衡感,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空間定位。它是一個位於內耳的感覺系統,負責協調運動和平衡。 為了維持平衡並在我們的物理世界中導航,我們必須組織和整合來自視覺(眼睛),本體感受(通過我們的肌肉和關節感知到的信息,告訴我們在空中的位置)和前庭(內耳感測運動,平衡和空間意識)系統。
  • 看不清未必是近視 小心弱視找上孩子
    「弱視是視覺系統發育過程中,受到幹擾、阻礙與抑制,得不到視覺刺激,引起發育障礙與退化,包括形覺、色覺、光覺、立體感。」湖南省人民醫院眼二科主任沙莎表示,弱視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育性眼病,是視覺發育期內,由於單眼斜視、屈光參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覺剝奪等異常視覺經驗引起的單眼或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相應年齡正常兒童,且眼部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塔夫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Adema Ribic說:「眾所周知,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成熟控制關鍵時期可塑性的開始,但是這種可塑性是如何隨著大腦成熟而減弱的原因尚不清楚。我們有證據表明,一組叫作SynCAMs的分子可能參與該過程。」 該研究聚焦於視覺皮層,這是負責處理視覺場景的大腦部分,其中的可塑性已在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
  • 弱視久治不愈?你可能忽略了這件事!
    葉黃素是構成黃斑的主要色素,它能清除自由基,過濾有害光線,對維持人體正常視覺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顯示,高密度黃斑葉黃素與保持青少年視覺敏感性有關,葉黃素可能會緩解與年齡相關的視功能衰退。青少年正處於眼球發育期,葉黃素的攝入不足或過度消耗引起的「光」傷害,是導致近視、弱視發病率高的基本原因。
  • 愛眼日:3D技術幫助弱視兒童重獲「立體感」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毛偉豪、孟菁)弱視是兒童眼病發病率中排名第二的疾病,患兒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不僅視力低下,還將一輩子生活在一個近乎平面的世界,沒有立體感。在國內臨床使用近5年的視感知覺3D系統,被證明可有效幫助弱視兒童恢復良好的雙眼視覺功能,重獲「立體感」。
  • 我國科學家發現成年視神經仍具可塑性-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小組與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研究發現,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適應光學矯正儀提高人眼光學系統質量後,再進行知覺學習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視覺功能,甚至可能達到2.0及以上的「超視力」。
  • 疫情下的網課,你得清楚什麼是弱視?弱視和近視哪個嚴重?
    疫情在舉國上下齊心協力防控下有顯著的效果,學校大部分學生還是在進行網課中,整天面對電腦我們小朋友尤其要注意保護好的眼睛視覺發育期內由於單眼斜視、屈光參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覺剝奪等異常視覺經驗引起的單眼或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相應年齡正常兒童,
  • 兒童弱視 3~6歲治療最好
    徐小平介紹,人們可能不知道,只有30%的新生兒眼位處於正位,而大約67%左右的新生兒其實都是「外斜視」的,還有3%左右是內斜位,不過隨著視覺的發育,大部分寶寶的眼位會逐漸回歸正位。內斜視就是人們常說的「鬥雞眼」,其危害性比外斜視更大,但大多與屈光不正或散光有關,有的還伴有弱視。
  • 張翼鳳組證明視網膜中早期視覺運動經驗依賴的可塑性
    這兩項工作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可塑性對神經系統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個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大腦開始從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強化有意義的連接,消除冗餘的連接,以便更高效地對外界刺激做出恰當的回應,因此這一階段內神經元表現出較高的可塑性。如果在該發育階段改變外界環境刺激,則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