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肥胖會降低大腦的可塑性,阻礙患者從中風或腦損傷中恢復

2021-01-12 健康科研速遞

一項世界首創的研究發現,嚴重超重的人不太可能對大腦進行重新布線,找到新的神經通路,這一發現對從中風或腦損傷中恢復的人有重要意義。

在《腦科學》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UniSA和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肥胖者的大腦可塑性受損,使得他們不太可能學習新任務或記住東西。

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涉及經顱磁刺激的實驗,測試了15名年齡在18歲至60歲之間的肥胖者,將他們與健康體重對照組的15人進行比較。

反覆的電刺激脈衝被施加到大腦中,看看它的反應有多強烈。健康體重的對照組對刺激的反應記錄了顯著的神經活動,這表明是正常的大腦可塑性反應。相比之下,肥胖組的反應微乎其微,表明其變化能力受損。

UniSA研究員Brenton Hordacre博士說,這些發現提供了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之間聯繫的第一個生理學證據。

肥胖症是基於身體質量指數(BMI),它計算身高和體重之間的比例來確定身體脂肪。一個成年人的BMI指數在25和29.9之間的人被認為是超重。超過這個數字就是肥胖。

"肥胖已經與一系列不利的健康影響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和痴呆症的風險更高,"Hordacre博士說。

"我們首次發現肥胖與大腦功能受損有關,為解決肥胖流行病的必要性增加了進一步的支持。

"越來越多的人肥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有6.5億人肥胖--這不僅對健康有影響,而且是全球衛生系統的嚴重財政負擔,"他說。

"這些新發現表明,減肥對於大腦健康老化或中風或腦損傷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學習是康復的基礎。"

中風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影響語言、認知和記憶。

Hordacre博士說,大腦尋找新路徑的能力對康復至關重要。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有1500萬人患中風,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死亡。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發現修復大腦新方法:中風有望通過藥物治癒
    大腦重新連線的能力被稱為大腦可塑性,研究人員認為人的一生都具備這種能力。但是兒童大腦的可塑性較高,而成年人的大腦通常可塑性降低。研究人員對嬰兒時期遭受中風的兒童和年輕人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些人的大腦有著驚人的「重連」功能。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Elissa Newport詳細描述了這項最新研究,這項研究涉及了12名年齡在12到25歲之間的青少年。
  • 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原標題: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中風後會影響記憶力、活動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外媒19日報導,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刺激大腦主管運動部分的神經可能有助於改善中風後的恢復。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但是,它在患有腦畸形,頑固性癲癇發作或疾病僅限於一半大腦的兒童中取得了成功,甚至令經驗豐富的科學家都感到驚訝。術後,許多孩子能夠走路、說話、閱讀和完成日常任務。大約有20%的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在成年後找到了正常的帶酬工作。11月19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表明,由於大腦其餘一半的重組比較成功,一些人從手術中恢復得很好。
  • 全世界每年有550萬人死於中風,幹細胞成為治療中風新選擇
    2020年10月7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新途徑。研究發現羊水幹細胞可以恢復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變化和適應能力,提高認知,取代由於缺血性中風導致的神經元受損或丟失。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澳洲蜘蛛毒液提取物可降低中風腦損傷
    中國日報網3月22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個可以對抗中風腦損傷的「救星」,而它竟然是一種毒蜘蛛的毒液。漏鬥網蜘蛛是澳大利亞一種毒性極強的大型蜘蛛,它能釋放全世界最危險的毒素之一,人如果被它叮咬一口,15分鐘內就會斃命。
  • 核磁共振顯示:肥胖青少年或引發腦損傷
    近日,據外媒報導,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的研究稱,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發現了肥胖青少年大腦中有損傷跡象。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120名12至16歲的青少年,其中肥胖青少年有59名,健康青少年有61名。
  • 愛滋病病毒「幫兇」CCR5基因添新「罪證」:阻礙中風康復
    科技日報北京2月27日電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在《細胞》雜誌上撰文指出,CCR5基因阻礙中風患者康復。此前研究表明,CCR5基因還是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的主要幫兇。早在1996年,科學家就發現CCR5基因控制產生的CCR5蛋白是HIV病毒進入人體T細胞的主要受體之一。
  • 新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能會使腦細胞恢復可塑性
    在使用腦組織的實驗室研究中,催產素似乎逆轉了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對腦細胞的影響。這種激素可以恢復細胞的「可塑性」,而可塑性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激素催產素起源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分。催產素在分娩、母乳餵養和社會聯繫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也可能促進浪漫的依戀。身體在性活動過程中釋放激素,從而獲得了它作為「愛激素」而聞名的化學物質。
  • 大腦可塑喚醒自然療法的理論基礎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的技術——大腦神經可塑自然的喚醒。 其實神經可塑性也稱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可塑性,是大腦在整個個體生命中發生變化的能力。舉個簡單例子,一個中風的患者,語言區域全部壞死。如果經過專業的康復師進行康復訓練。
  • 如何避免中風患者腦細胞大量死亡?有研究稱漏鬥蜘蛛毒液有用
    如何避免中風患者腦細胞大量死亡?有研究稱漏鬥蜘蛛毒液有用 漏鬥蜘蛛。視覺中國 資料漏鬥蜘蛛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蜘蛛之一。
  • 迷走神經刺激喚醒昏迷15年的植物人 這是腦損傷患者的福音or困惑
    在拉丁語中,vagus的意思是「蜿蜒」。迷走神經有10萬條神經纖維從腦幹蔓生到一系列器官,研究人員把它當作考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聯繫的目標對象。在那些神經纖維中,有大約80%負責把身體的信息傳送給大腦,而餘下的20%則負責把大腦的指令傳達給身體各個部位。
  • 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導致嚴重腦損傷,警惕患者預後遭長期損害
    英國科學家說,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嚴重損害腦部神經,出現包括中風、精神錯亂等的併發症。值得警惕的是,大量新冠患者預後是否會遭受腦部長期損害?據路透社7月8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 研究人員的這項成果發表在英國《大腦》(Brain)雜誌上。
  • ...科學家一夜之間逆轉動物「永久性」腦損傷,還讓老年大腦恢復了...
    然而,北京時間12月2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eLif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家團隊只用幾劑實驗性藥物,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恢復了動物的正常大腦功能,逆轉其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記憶力衰退和思維靈活性下降。
  • 首個基於光譜成像新冠患者腦損傷研究:類似缺氧造成的損傷,但有...
    首個基於光譜成像新冠患者腦損傷研究:類似缺氧造成的損傷,但有顯著差異  Emma Chou • 2020-11-19 11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