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聚精會神做了一天的方案,老闆看了一眼就被打回,熬夜熬成熊貓眼,統計的數據還是漏洞百出,一個星期有5天都在天上來回飛,卻一個單子都沒有籤下來。
為了專注工作,你甚至經常放棄與家人團聚。可是這麼努力的你,卻還在原地踏步,最後落得個身心俱疲。因此,方法不對,再努力都是白費!
工作不是永遠只有一種模式,只有那些懂得管理工作節奏,能夠在高度的精力集中和有意的走神之間隨意切換的人,才是優秀的人。
《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一書顛覆了我們對於專注的定義,作者斯裡尼·皮利認為過度專注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會削弱自己的力量,不斷消耗大腦的能量,讓我們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只專注於當下,而忽視未來的機會。
斯裡尼是一位全能型學者,既是知名腦科學家、精神病學家、高管培訓師,他還是知名作家、音樂家、詩人、主題演講者,他甚至開創了神經培訓領域。
他為什麼在多個領域全面開花呢?就是掌握了科學的工作節奏,既要會專注工作,又要會走神。
一、在工作中「走神」,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經常對做事容易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的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樣的人付出的努力遠遠不夠,不會有多大的前途,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過於專注可能會讓我們錯過真正重要的事。如果太專注於工作,反而會讓自己錯過一些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約好下班後和許久未見的朋友見面,為了工作竟然忘記了;答應每天留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卻被工作全部佔據了;約定年底回家看望長輩,忙於工作錯過了時間。
工作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工作將自己的私生活塞得滿滿的,而忘記了工作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未做,錯過了只能遺憾。
專注就像一束手電筒的光,雖然明亮,但狹窄的光線只能照到你的前方,以至於周圍的事物你可能會忽略看不見。
其次,「走神」可以讓我們在需要專注的時候思維更敏捷。由於做事行為習慣和認知,我們可能會一整天都要求自己保持專注,不允許有半點懈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高效工作,內心也會更充實。
但事實並未如此,如果大腦一直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則會耗費大量的精力,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無法清晰的思考、失去做事的興趣,相反,工作效率也會打折扣。
我們常說「得不償失」,就是這樣,越想幹成一件事,反而越容易失敗,就是太專注眼前,瞎使勁,不抬頭看路,導致精力被提前消耗。
只有將緊張的狀態切換到放鬆狀態,大腦才有時間復原,讓你之後能夠煥然一新地再次回到專注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勞逸結合。
最後,「走神」可以讓我們拓寬視野。還是以手電筒的光束為例,走神就像是讓聚焦的光束向四周擴散,以便讓你的視野更寬廣,能看到重要的事物和細節,或審視過去,告訴自己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走神可以整合過去、目前和未來的信息,幫你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把你生命時間軸上的各個點連起來。
也許你在走路時突然頓悟,思緒從當前的事情上跑開了。幾個星期都沒有搞明白的事情,一下子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思路變得異常清晰。
因此,學會走神也是一項技能,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學習如何打磨和駕馭它,不讓它在你的生活裡肆意妄為。
二、讓大腦「走神」的5種方法
大腦是高耗能組織,雖然只佔身體質量的2%,卻要消耗20%的能量。大腦一直處於高速運轉狀態,會調動神經元頻繁活動放電,每次放電都需要消耗能量恢復電勢差為下次放電做準備。
如果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有可能引起罷工,最明顯的現象就是感到疲勞,工作效率下降,若想讓大腦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就要主動讓大腦「走神」,那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種方法:遐想。當你產生一些奇怪、虛構或假設性的想法時,試圖講給別人聽,可以是頭腦風暴法。
邀請同事或朋友一起圍繞自己的想法,進行思維發散,天馬行空的任意設想,可能會產生更多想法、點子和辦法。
我們的大腦有自動聯結功能,你會發現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突然間找到了更好的解決辦法。以前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現在知道了底層邏輯。
因此,任由自己的思緒飄蕩,可能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第二種:做白日夢。要對自己的白日夢做好規劃,這是一種可控制的走神,即有意識、有計劃地遠離手邊的工作,可以增強我們的好奇心,提高敏銳性,探索自己的設想、感受和感知。
做白日夢的三個步驟:
a.給自己設定一個走神的時間段,從你決定停止專注時開始。比如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
b.進入走神之前的「脫鉤點」,有意識地察覺自己開始走神;
c.真正放下了正在專注處理的工作,切換到了走神狀態,思想漂浮在輕盈的白日夢裡,內心完全鬆懈下來,放任自己神遊,因為鬧鐘會把你拉回現實。
當我們的工作處於一籌莫展時,此時,你要做的就是放下手頭文件,或者離開電腦。接著選擇一項不費腦力的活動,比如聽歌、澆花、眺望遠處,不管做什麼都要放鬆下來。
並自我開導,勸自己別為工作停滯不前感到內疚和沮喪,並提醒自己,暫時的放鬆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所以好好休息吧。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是想著工作的事,試試做些身體運動,把自己拉回走神的狀態,稍作幾次練習,你很快就學會了。
第三種:自言自語。與自己的大腦開展對話,經研究發現,自言自語作為減壓策略是有效的。用第二人稱的自言自語效果更好,把自己稱呼為「你」或者直呼名字。
女子網球運動員塞雷納威廉士會在比賽時,大喊一聲「加油,塞雷納」,而不是「加油」。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自言自語可以重塑個人想法,比如把「我沒用」改為「我需要」「為什麼我總是會碰到這種事」改為「和我同樣處於劣勢的人是怎樣克服這些缺點實現目標的」。
只要正面、積極地想問題,你就能得到圓滿的答案。自言自語還可以讓你停下來,重新評估現在做的事情,並在必要時糾正路線。養成這樣的習慣,可以讓你時不時停下手裡正在處理的工作,進行自我檢查。
第四種:冥想。就是一個沉澱思維沙子,給自己思想洗洗澡、排排毒的過程,讓自己全身心放鬆下來。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Shauna Shapiro博士,曾在Ted演講上提出:作為一名教授和科學家,我研究人們如何改變自我,如何進行自我改造,我發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正念冥想。
同樣,《哈佛幸福課》中塔爾博士也說道,冥想是幸福的處方良藥。每周6-7次15分鐘的冥想練習,能讓人的大腦得到靜謐休息,更容易感染到積極情緒。
眾所周知,賈伯斯、科比、馬雲等大佬都推崇冥想,可見冥想的好處之多。賈伯斯說:「冥想是人生成功的秘訣。」作為普通人該如何進行冥想呢?
找一個舒適且安靜的地方,用你喜歡的姿勢,趴著、躺著、坐著都可以,只要別睡著。根據現實情況對冥想的時間長短進行設置,用手機當鬧鈴,但是別忘了把手機調成靜音狀態。
閉上眼睛,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呼和吸上,仔細感受呼吸所帶給你的最細微的感受,用心去體會它,不必考慮其他。
剛開始冥想的時候,你需要關注的就是呼吸。但是,只要是人都會有走神的時候。當意識到思想「脫軌」了,不是刻意遏制想法,而是慢慢地回歸到呼吸上。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的過程,冥想時,我們可以得到心靈地解脫,可以更好地培養專注力,變得更高效。
三、如何建立科學的工作節奏?
1.使用鬧鐘。在工作中,你可能不會自覺地將走神時間放進日常工作中,但設定鬧鐘可以提醒你做真正該做的事情。
每天拿出一小段時間來練習走神,可以設定10分鐘鬧鐘,也可以讓鬧鐘來提醒你休息時間到了,不管你在幹什麼,請立即停下來。
我們可以選擇讓思想走走神,還是出去散步,甚至打個盹兒,都可以。
2.創建時間表。研究表明,人每天都把近一半的時間花在了與手頭任務無關的精神漫遊上。我們為什麼不駕馭好自己的精神力量呢?
創建一張時間表能夠幫助你規範精神漫遊,從而更好的利用它。結合你給自己制定的工作計劃,按需填充時間空隙,安排預約,時間表則可以隔斷日常工作和走神時間。
這有點像使用番茄鍾工作法,每專注45分鐘就可以走神15分鐘,每天的第一個專注時間段可以比其餘的稍長。
比如你可以先專心工作1個小時後,休息一會;但此後,就要儘量做到每專心工作45分鐘就休息15分鐘。休息期間可以自由走神,讓大腦放鬆下來。
除了較短的休息外,還可以在周內安排一些活動,比如哪天晚上和朋友聚餐,或看一場電影。沒有固定的時間,但一定要安排自己做一些與工作和慣例之外的事情,每周至少一次。
接下來,還可以給自己安排長一點的假期,在度假時保持身心放鬆,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時間,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總結:
走神是一種明智的放鬆方式,可以讓我們的思考更加靈活,休息、做白日夢、降低專注度,或許會讓你感覺自己正在浪費時間,半途而廢。
但如果你從「專注-專注-疲憊」切換到「專注-休息-專注-娛樂-專注-嘗試」的模式,你就可以從疲憊中抽離出來,利用走神給自己充電,以便下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走神方式,從而擺脫困局、實現更高效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