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老子和孔子的理想,也是他們的差異

2020-12-06 四教園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是古往今來讚頌社會安定繁榮的常用語!而我從來都不信歷史上會有這種時代的存在。然而,我們卻可以小中見大,發現傳統中國文化的一面——理想主義!切確的說是浪漫而不現實的理想主義。簡單的理解就是明知不可能存在還是會嚮往真實的實現。

最早提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人,大約是老子,然後就是孔子。

老子見周室衰微、天下混亂,提出他的著名觀點:讓世界回到原始社會吧,那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比老子年輕幾十歲的孔子不久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讓世界回到周公輔成王的時期吧,用周公的制度把社會建設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

老子和孔子,二位聖人的目標完全一致——建設一個極度和諧、安定的中國社會。顯然老子才是足夠的務實,唯有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懵懂未開,沒有物慾橫流,沒有三六九等,家家戶戶都只有石頭工具,誰也不會惦記別人家的東西;社會不用建設就是和諧圓滿的。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高調的提出和諧社會的口號。他的價值已經不是讓社會實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結果,而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過程。孔子和老子兩相比較,顯然孔子更為積極。儘管孔子的浪漫思想有不接地氣的成分,但這種積極的入世觀卻是現實和必須存在的。

孔、老的理想自誕生至今就沒有真正實現過,但幾千年來,他們指引的方向卻從沒有變化過,可謂華夏文明的初衷不改;能不能實現反而已經不重要了。

據正史記載,「貞觀之治」是最近接孔、老二位聖人目標的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公元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633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古時秋天行刑)。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按時到位,無一逃亡。說明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率也就少之又少。

愛好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歷史書籍除了《史記》帶有作者個人的喜好、觀念之外,其他史書都由官方編撰,完全按照孔子思想完成。所以,「貞觀之治」時期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大約只能算是理想主義的描寫。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史書不靠譜,懷疑歷史書籍屬於自作聰明的愚蠢行徑。

二位聖人的差異沒有高下之分,大多是異曲同工,所以孔老互補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為何?下回再聊。

相關焦點

  •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個傳說,只不過是個形容詞而已,社會安定,民風淳厚,要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種境界,靠的不一定是人人都家財富有,而是人的文化精神,道德修養達了一定的境界,否則都只是個空話。
  • 唐朝貞觀年間,真的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嗎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記載。比如《戰國策》中有「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韓非子》中有「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漢代賈誼《新書》中有「路不拾遺,國無獄訟」;唐代鄭棨的《開天傳信記》中有「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等等。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墨子比孔子晚一些,但他的學派在戰國時代也是顯學,曾經很是風行。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路不拾遺,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1.路不拾遺 [lù bù shí yí]基本釋義: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社會秩序安定,民風也變,得淳樸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意思就是說人們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窗,在路上丟了東西也不用擔心被別人撿走。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各諸侯國都開始畏懼它的國力。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這是孔子從他的老師老子身上學到的美德,老子是道教或道教哲學的創始人。這就是兩位哲學家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和實施美德。換句話說,為什麼在儒家思想中,易學必須由人來控制或管理?在今天的現代世界,強大的美帝國確實體現了易建聯的美德,或者至少是他們以自己的名義為之奮鬥的美德。幫助別人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嗎?搞清楚了,你就知道了任是怎麼回事。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中國的民間文化積澱豐厚,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故事,還有美麗的神話、動人的仙話,老子的神話、仙話就不少。 孔子向老子求教孔子很造虛好學,當時老於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洛陽。那天老子剛洗了頭,正在晾頭髮。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見老子披著長長的散發,理風而立,微微抬頭,雙目似閉又似開著,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風吹拂臉,聲色不動,就像一株枯樹挺立在那兒!孔子心裡打了個問號: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麼會這個樣子啊,像個枯木?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原因可能在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的緣故。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道家起自於對儒墨等學派的反動。根據這個意見,道家學派必然興起於孔子、墨子之後。但據《史記》的記載,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且年長於孔子。孔子曾赴周向老子問禮。
  •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
    老子和孔子其實他們兩個有很多的共同之處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並且他們兩個是出生在同一個時期的,他們兩個人都是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交流,可以說也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歷史佳話。他們兩個有非常多的共同語言,交流起來也不費勁,孔子他稱老子為老師,兩個人真的是非常好的師生關係。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品學兼優的10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和有關的優秀教師。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極端混亂。許多思想家都提出治理社會的方案,形成了各種學派。這些學派互相爭論,就是著名的「百家爭鳴」。《老子》一書也是在爭鳴中產生的,並在爭鳴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儒家提出仁義原則,認為恢復禮制就能穩定社會。《老子》認為那樣不行。
  • 從老子和蘇格拉底相比,看中國文化相比西方的優勢
    #傳承國學#老子和蘇格拉底是中國和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道德經》同《易經》一起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孔子50歲左右時向老子問道後對弟子說:老子是他真正的老師,他和老子比相差很遠。所以,今天我們用老子與蘇格拉底進行比較。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真·老子天下第一,兩千年前就道出宇宙真相,孔子都服他
    現在有很多人會有一句口頭禪,叫「老子天下第一」。聽起來十分的狂傲自滿,好像自己的才能無人能出其右。那麼這句話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沒錯,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中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為什麼是「老子」而不是「李子」呢,這是因為古時候「李」和「老」同音,所以稱作「老子」。老子為什麼天下第一呢,因為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聰慧過人,其創立的道家學派獨樹一幟,在唐朝更是被皇帝追認為李姓始祖。
  • 莊子的名句,孔子的名句,老子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細品!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莊子,孔子,老子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莊子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譯文: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忽然就過去了。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儒家始終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現實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說,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現實理性,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人的行事方式。在這個中庸之道中,鮮明地體現了儒家的注重現實的實用理性主義的精神。
  • 孔子問:天上幾顆星?一個7歲小孩回答後,孔子立即行禮拜他為師
    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縱觀孔子的一生,可以發現孔子有許多位老師。在這些老師中,其中有一個七歲的小孩。當時孔子問他天上有幾顆星星,這個小孩回答之後,孔子就立即拜他為師了。下面就讓小編來講一些這段故事吧。孔子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所以他在求學期間,就是聽說哪有名師就向他拜師學習。例如孔子聽說老子很有學問,所以就向老子拜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