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是古往今來讚頌社會安定繁榮的常用語!而我從來都不信歷史上會有這種時代的存在。然而,我們卻可以小中見大,發現傳統中國文化的一面——理想主義!切確的說是浪漫而不現實的理想主義。簡單的理解就是明知不可能存在還是會嚮往真實的實現。
最早提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人,大約是老子,然後就是孔子。
老子見周室衰微、天下混亂,提出他的著名觀點:讓世界回到原始社會吧,那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比老子年輕幾十歲的孔子不久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讓世界回到周公輔成王的時期吧,用周公的制度把社會建設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
老子和孔子,二位聖人的目標完全一致——建設一個極度和諧、安定的中國社會。顯然老子才是足夠的務實,唯有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懵懂未開,沒有物慾橫流,沒有三六九等,家家戶戶都只有石頭工具,誰也不會惦記別人家的東西;社會不用建設就是和諧圓滿的。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高調的提出和諧社會的口號。他的價值已經不是讓社會實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結果,而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過程。孔子和老子兩相比較,顯然孔子更為積極。儘管孔子的浪漫思想有不接地氣的成分,但這種積極的入世觀卻是現實和必須存在的。
孔、老的理想自誕生至今就沒有真正實現過,但幾千年來,他們指引的方向卻從沒有變化過,可謂華夏文明的初衷不改;能不能實現反而已經不重要了。
據正史記載,「貞觀之治」是最近接孔、老二位聖人目標的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公元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633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古時秋天行刑)。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按時到位,無一逃亡。說明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率也就少之又少。
愛好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歷史書籍除了《史記》帶有作者個人的喜好、觀念之外,其他史書都由官方編撰,完全按照孔子思想完成。所以,「貞觀之治」時期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大約只能算是理想主義的描寫。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史書不靠譜,懷疑歷史書籍屬於自作聰明的愚蠢行徑。
二位聖人的差異沒有高下之分,大多是異曲同工,所以孔老互補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為何?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