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2020-12-03 道簡視野

在學習中國哲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詞:「道」,它看似簡單,卻又充滿神秘氣息。

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專門來聊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道。

說到「道」,很多人認為就是《道德經》中的那個「道」。其實,「道」這個字,在很早以前就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承載了很多內容。

在先秦時期,道家和儒家並沒有那麼清晰的區分,他們都講道,不僅儒家和道家都講道,兵家也講道。甚至佛教在漢朝剛傳入中國時,也講道,後來才創造了佛家專有名詞「佛法」。

我們知道《道德經》

我們知道《道德經》分為道論篇和德論篇,在道論篇中,老子重點闡述了道,他甚至把道上升為是世界誕生的本源這麼一個高度,是道創造了一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儒家也講道,但儒家更多講的是社會人倫之道。

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為了求道與弘道,從他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

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中,很多地方都出現道,引用道,往往讓人搞不清楚,再加上現代有些人又有意無意的把道解釋的過於神秘,更是讓人云裡霧裡,難以理解。

那麼,道,到底有哪些解釋呢?通常來說,有如下四種解釋:

第一種道:很簡單,就是道路。比如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元代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道就是道路。

第二種道:也不複雜

第二種道:也不複雜,就是說的意思。比如:且聽我道來,道來。

《道德經》裡開篇語: 道可道,非常道。這第二個道就是說的意思。

重點是第三種對道的解釋。

第三種道最廣泛,如子思在《中庸》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孫子兵法》中所說:兵者,詭道也。孔子說的: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一陰一陽之謂道等等。

這類道,基本可以理解為人倫世俗,社會運轉,萬物演化,宇宙運作的方法,原理、規律、原則等;

這種類型的道,通俗點說,有小道,大道,也就是小規律(原理),大規律(原理)。

各個領域都有屬於自己的道。隨便舉個例子,如花道,茶道,香道等。

一個領導,在單位,要履行領導之道。回到家,在妻子面前,要有夫道。在孩子面前,要有父道。在父母面前,則要有孝道。

但也有貫穿於各個領域的大道。

比如,愛就是一個大道,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愛,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他也會有愛,如對父母的愛。

比如,儒家修行中,特別重視的「誠」,就是大道之一,天道和人道都要符合誠。所以《中庸》裡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

比如「中」,就是大道,儒家講中庸,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後,講得開學第一課也是「中道」。

比如在科學領域,科學家努力發現自然運作的基本規律,一個科學定律的發現,是要經過嚴格論證和實驗證明的,才能稱之為定律。而一旦成為定律,人們就可以充分依靠定律去適應和改造自然。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就是一個大道,人們通過萬有引力定律等推算出宇宙間大部分的質量是暗物質,我們此時坐在這裡,隨時都有「數噸」的暗物質穿過我們的身體,只不過這些暗物質不與我們現實世界發生任何作用,所以我們無法感觸到它。

比如,在有生命的世界,無論是人,還是新冠病毒,「生」就是一個大道,新冠病毒也知道要努力生存下去,為此,它不惜變異。 何止生命如此,太陽不也有生和滅亡嗎?

這種大道,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學習、研究和理解的。所謂順道而行,和道而行,主要也是要順應這些大道而行。這也是人生修行的要點所在。

那麼對於宇宙萬物來說,有沒有一種終極之道,或終極規律,或叫絕對真理呢?

我個人覺得,如果要討論是否有終極之道或絕對真理,那麼一定要在某個限定的前提和範圍內去討論。

但對於宇宙萬物來說,即使有終極之道或絕對真理,我們也永遠無法認識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宇宙中,那麼對宇宙就不可能有徹底的、完全的認識。

人類可能永遠不會弄清楚宇宙到底是從何而來的,除非人類能從宇宙外,來觀察這個宇宙,但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非要討論終極之道或絕對真理,那麼就會涉及到對道的第四種解釋:形而上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創造了世界的道。類似於宗教裡的「造物主」,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又像黑格爾哲學思想裡的「絕對精神」。

換個說法,第四種道就是你是否相信總有一種隱秘的規律和力量,在推動著一切發展。

大部分人是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雙看不見的手,用一種隱秘的規律和力量在推動著世界的千變萬化。

如《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創造了世界的一切,是世界的本源。

又如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裡的道,類似於一種宗教上的信仰,如西方人說的上帝。

但西方人只會努力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他們是不會試圖去發現上帝,探討上帝是什麼,更不會宣稱自己就是上帝。

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凡是可說的,一定要說清楚,凡是不可說的,則要保持沉默。

所以對第四種道, 我們可以去試著理解它,感悟它,親近它,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一種信仰,但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它,因為它不可說,不能說,也不必說。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並點擊關注,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我的公眾號:道簡視野

THE END,感謝有你!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潤澤園潤澤大學堂從四合院到潤澤園,中華文化的潤澤之道是什麼?致良知四合院立平老師分享了兩大主題:第一,從四合院到潤澤園喬遷之喜的開園儀式;第二,從雁棲湖論壇到潤澤學習會的莊嚴發布。我開始慢慢體會並明白「天理即良知」,每個人都有一顆與生俱來的良知之心;我開始慢慢體會並明白老子所講的「無為而無不為」,慢慢去體證並明白「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格局和境界。學習結束,即將離開北京時,我在天安門下許下自己生命的大願:親愛的祖國,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什麼是中華文化的底蘊?筆者認為是傳承數千年的文化道統。其他三大文明為啥消失不見了,就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道統。或者因為戰爭、文藝、氣候等各個因素被迫中斷了。
  • 《習近平用典》序言: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引起了廣泛共鳴。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不同的學術大家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所知道的最短定義來自於餘秋雨先生,「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我想,最初對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總有一個基礎或者說是思維原點吧。而這個原點是什麼呢?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這種包融情懷,源於中華傳統文化萬物同源、一氣同根的思想、源於根的立場「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的和諧共存的思想,也就是原始大同思想的認知根基。故共產主義思想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和大同思想是相通的,使得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思想文化基礎。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主要內容有:一、中華文化的一般內涵,二、中華文化的特質,三、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四、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五、中華文化與「文化強國」的關係,六、當代文化建設的困惑和癥結,七、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甲乙丙丁到底從哪裡來的?
    為中華文化發聲,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字可含萬物,一物可有千言。一個字可以囊括中華文化的根那就是:道。我們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道與術的區別。所謂術者,它是指你可以驅動和支配什麼;而所謂道者,它探究什麼東西驅動和支配著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一脈延續到今天的文明。像大家很熟悉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臘、古瑪雅、古阿茲特克,世界上所有的這些文明,要麼中斷了,要麼滅絕了。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並且,道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天地萬物中。道生天地,又蘊含在天地間。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這才是中國:道不同,更高倫的中華象符文字式法
    編者按:有老師在問學研討團討論中使用「理念」一詞時,薛英俊老師指出:以大道中華思維,用「式法」二字才是精準的,而不可用「理念」一詞。否則,就會導致兩個文化體系的亂倫,從而造成誤讀曲解、雞同鴨講現象。大家請其明白解釋一下。於是,引出了他的一番道解中華文字、文化、文明之高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僑界傳真)
    隨著一張張圖片回放,玉龍沙湖的紅山文化足跡、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遼闊草原的熱情奔放等畫面一一在營員們腦海中浮現。今年暑期,已有20年歷史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再度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掀起尋根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
  • 細數《中華小當家》裡你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什麼?
    聽到《中華小當家》這個名字,相信是絕大一部分人的回憶,就連至今也是成為了經典之中的經典。對於最初創作這部漫畫的小川悅司本身就是一個鐵桿的中國迷,在經過自己不斷研究中國菜譜之後,最終創作出了《中華小當家》。《中華小當家》這部由中國菜系連貫而成的美食動畫片,基本每集都有做菜的畫面出現,而確實在觀看的時候也曾被那些美食所吸引,想要一嘗而後快...眾多美食中最讓你記憶深刻的究竟是哪到菜品呢?
  • 考古泰鬥蘇秉琦提出的中華文化「滿天星鬥說」是什麼?
    「在中國考古、歷史工作者頭腦中,曾長期縈繞著兩個怪圈。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舊觀念;之二是把社會發展史當作全部歷史。」1994年,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為他的《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大作所寫的自序《六十年圓一夢》一文中如此表述。
  • 「四世同堂」英譯上熱搜 跨文化翻譯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聲」
    當熱議如潮水退去,值得追問的是——當我們期待更多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被講述、被理解時,中華傳統文化中專有名詞的翻譯,是否為「發聲」做好了準備?  換了語言載體,詩文依然動人  「在外國年輕人中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時,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漢字、成語以及一些特定文化符號等的翻譯非常重要。」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
  • 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
    很多書用高深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客觀全面的描述,結合各方文化儘量用簡略的語言來談下如何理解的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存在於當今市場經濟和高速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與生存共處的思維邏輯。悟「道」,每個人理解不同,中國文字是意向文字,文化也有每個人各自的理解,每個人結合自己對其理解的思想角度、深度、廣度都不一樣,這是與國外文化最大的不同,宏觀的道懂了,微觀的道只有自己悟才理解的透徹,體會的深切。
  • 蘇軾的「道可致而不可求」是什麼意思?究竟什麼是「道」?
    道是宇宙的終極奧秘,在中國文化中被稱為道;在佛家被稱為涅槃、真如、自性;在西方被稱為上帝、安拉等等。不管在哪一種文化中,對道的描述表面雖然相差極大,但實質卻是一樣的。蘇軾的『道可致而不可求』是在儒家文化的框架內對道的性質的一個描述。
  •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聖經文化的滲入
    尤其是要留意的是,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如下兩個問題: 一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比如風水佔卜 二是排斥或者沒有將基督文明納入傳統文化板塊之內。佛教思想堂而皇之列入中華文化,而關於聖經的文化基本上空缺。如同佛教文化能與中華傳統有機結合,難道基督文明,從唐朝即有之的景教,不也是中華文明應該兼收並蓄的文明之一部分?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如果說以人為本是跟以神為本在比較中形成的,那麼價值觀、價值理念一般都通過理想、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取捨和比較建立起來,一個人的價值偏好、如何選擇,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以德為本的對立面就是以刑治國,強調政令、刑罰的作用,忽視道德的作用,這是孔子反對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