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引起了廣泛共鳴。
「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場舉世矚目的記者見面會上,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以清新質樸的話語,打動了無數人。後來成為媒體高頻詞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詩經·召南·採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這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的語言之所以引人入勝,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善於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夫子到毛澤東,旁徵博引、畫龍點睛,總是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激蕩。
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比如,以「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確為政必須維護好群眾利益,用「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說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述領導幹部從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凸顯改革創新的意義,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從精心用典中,我們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宗旨意識、「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務實精神。什麼是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什麼是執政者的深謀遠慮,品讀字裡行間,已經不言而喻。
習近平多次倡導,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展現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過程,其實就是在打造一張張中華文化的金質名片,向世界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這正是「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的生動範本。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共產黨人讀書作文,更會把目光投向幹事創業、治國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後是「治世」,用什麼、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領導能力、治理思想、執政風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運用於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
當今中國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尤其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鑑往知來,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啟示,為政用權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鈣質。因此,學習用典,不只是記住幾句名言、了解幾個典故,更應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由此推開門、邁開步,不斷深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走進文化、加強學習、提升素養,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千年未有之巨變,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順應時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強自信,就一定能積跬步以至千裡、積小流以成江海,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接力中,寫下我們這一代人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