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序言: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2020-11-22 人民網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引起了廣泛共鳴。

「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場舉世矚目的記者見面會上,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以清新質樸的話語,打動了無數人。後來成為媒體高頻詞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詩經·召南·採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這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的語言之所以引人入勝,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善於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夫子到毛澤東,旁徵博引、畫龍點睛,總是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激蕩。

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比如,以「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確為政必須維護好群眾利益,用「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說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述領導幹部從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凸顯改革創新的意義,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從精心用典中,我們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宗旨意識、「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務實精神。什麼是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什麼是執政者的深謀遠慮,品讀字裡行間,已經不言而喻。

習近平多次倡導,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展現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過程,其實就是在打造一張張中華文化的金質名片,向世界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這正是「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的生動範本。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共產黨人讀書作文,更會把目光投向幹事創業、治國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後是「治世」,用什麼、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領導能力、治理思想、執政風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運用於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

當今中國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尤其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鑑往知來,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啟示,為政用權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鈣質。因此,學習用典,不只是記住幾句名言、了解幾個典故,更應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由此推開門、邁開步,不斷深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走進文化、加強學習、提升素養,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千年未有之巨變,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順應時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強自信,就一定能積跬步以至千裡、積小流以成江海,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接力中,寫下我們這一代人的絢麗篇章。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之二)
    編者按:用典生動深刻又恰到好處,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深入理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著作的深刻蘊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黨的領導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必須體現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軍隊、祖國統一、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哪個領域、哪個方面、哪個環節缺失了弱化了,都會削弱黨的力量,損害黨和國家事業。
  • 崔文龍: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陽光校園 | 從新年賀詞中汲取奮進力量 做幸福一中人
    陽光校園 | 從新年賀詞中汲取奮進力量 做幸福一中人 2021-01-06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視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傳播要素分析
    《百家講壇》作為央視品牌節目,在國內有著較強的影響力,第一次有來自基層的農村老百姓參與到節目的講述中,而且不止一位,12期節目先後有16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幹部群眾參與到節目中,他們娓娓道來,情真意切,極大地豐富了節目的講述主體。 長期以來,《百家講壇》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明星學者」,他們用大眾熟悉的語言和方式,講述著各自研究領域的內容,為文化知識的傳播開拓了新的渠道。
  • 看習近平怎麼說:讀書好處多
    要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努力在實踐中增加才幹,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著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著力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  ——第四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序言》  領導幹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 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奮鬥力量,以...
    我們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的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從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為新時代的奮鬥開啟民族復興新的徵程。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這場戰爭留下的歷史記憶卻不可磨滅。在那外敵入侵、積貧積弱,面臨亡國亡種的崢嶸風月裡,中國人民以決死之精神,頑強鬥爭,不怕犧牲,終於贏得了那場事關民族命運的決定性戰爭。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導讀】華圖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理論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 郯城縣司法局組織開展「走進歷史文化 汲取擔當力量」主題黨日活動
    郯城縣司法局組織開展「走進歷史文化 汲取擔當力量」主題黨日活動 2020-06-16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墨耘書法集》——序言
    原標題:《墨耘書法集》——序言   文|袁福順   寫序的人大多是大家或名家,墨耘兄執意要我寫一篇序言,甚是惶恐,但他的誠懇不得不讓我唯令是從。他的藝術觀點清晰明確,藝術風格鮮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最求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在與時俱進的書法隊伍中,他是跋涉在書法大地上,默默耕耘的老黃牛,且為越來越多的書法界人士和書法愛好者所認可的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藝林競秀中的墨耘,穎慧好學,酷愛書畫詩文。
  • 堅定文化自信怎麼做?習近平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文章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地評線」汲取「好幹部」力量,在能量磁場感應中正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讚」艱苦奮鬥的好幹部,有人家喻戶曉,有人隱姓埋名,他們每個人都是熠熠生輝的楷模,是前行路上的燈塔,是永不過時的標兵。我們應該從這些好幹部的榜樣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忘初心跟黨走。以「好幹部」為榜樣,在思想旗幟感召中鑄魂。
  • 【理通三迤】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發掘中國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表示:「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正本才能清源,鑑往才能知來,要在歷史傳承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歷史傳承中發展。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豐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養著中國的當代文化,使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以承續其優秀的血脈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越豐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原標題: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是一個重要方面。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什麼是中華文化的底蘊?筆者認為是傳承數千年的文化道統。其他三大文明為啥消失不見了,就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道統。或者因為戰爭、文藝、氣候等各個因素被迫中斷了。
  • 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也就是說,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和升華者。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諧」、「愛國」、「友善」等價值的傳承、弘揚和升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詳細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
  • 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學習筆記:收藏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_新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