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當今也越來越流行,但是斷章取義、片面化往往會會誤入歧途。有些家長甚至讓孩子放棄正常的學習,進入一些文化學校專門學習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智與慧結合的文化。但是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將智與慧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有些傳統文化機構甚至說,讀傳統文化經典書架上的其他書籍都可以丟了。
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裡面只有一個地方提到「慧」這個字,「智慧出,有大偽」,而道德經裡面的「明」更接近「慧」。「慧」更多出現在佛學的經典中。如果用當今心理學的概念強做近似的理解,智,更接近智商、智力以及知識和技能,而「慧」則更接近情商、價值觀、世界觀。
當代教育,「智」的部分多,「慧」的部分少,而傳統文化可以彌補其中「慧」的部分,但並非說「智」不重要,甚至在世俗的、社交化日期深入普遍的現代社會裡,智比慧更能夠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
但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慧」與「智」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我們的思維模式往往將其混淆。我們的煩惱、焦慮、壓力等往往與「慧」有關,而我們的知識、技能往往與智有關。思辨的方式,通常可以修智,但不能休慧,佛曰不可說,一說即錯。
不太貼切的比喻,一個研究生因為寫不出論文來而自殺,是智和慧都出了問題。一個人論文得了優秀論文後沾沾自喜、驕傲自大,則可能是智沒有問題但慧上不夠。一個人似乎擺脫了權情名利的煩惱,平時無憂無慮,但是實際工作啥都做不了甚至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這樣的人可以理解為慧可能有了一部分但智不夠。當然,真正的「慧」,其實應該是與智離不開的,就像西方許多哲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
「慧」更側重於向內,通常不提倡「外求」,以心轉境,而非相反,外有不得,反求諸己。「智」則更側重於向外,對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把握與應用,政治、軍事、天文、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醫學、經濟等等。智與慧,兩者不可偏廢。
如何做到智慧雙修呢?簡單的法門和原則就是,勤學、精進、喜樂、慈悲,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