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字的來歷,一說法是因為他的成就,另一說法打死我也不信

2020-12-07 道訊
「道訊」出品,作者:道君

老子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思想家,本名李耳,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後世留下《道德經》這一傳世經典。《道德經》以其高度凝鍊的語句和深邃的思想性,給後世帶來了深刻影響。我們所熟知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玄之又玄等數百條成語都出自《道德經》。那麼,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問題,李耳為什麼又叫老子呢?

關於李耳為什麼叫老子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和李耳的成就有關,而另一個和傳說中李耳的身世有關。

一、老子的成就

一個原因是因為李耳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子』這個字在古代是一種敬稱,是對某方面大家的一種敬畏的稱號。比如孔子、孫子、韓非子、孟子等,在那個時期被稱為諸子百家,在學術理論上有所建樹,自成一家的人都冠之以「子」。老子作為一代先哲大聖,其思想澤被深遠,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受人敬仰,自然也當得起一個「子」。老子的成就可概括如下:

1、老子的本體論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在老子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包括「八卦」說、「五行」說、「陰陽」說等,尚處於多元本體論階段。其中,而老子創造出以「道」為萬物本原的本體論哲學體系。

2、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學說,對中國和世界建立辯證思維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老子以「知常」為標誌的認知理論,對後世確立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影響至深。

4、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對完善傳統治道觀貢獻巨大。

二、老子的身世

關於老子的身世,有一個傳說,他的母親「玉女」,一天在一棵李樹下,對著太陽凝思良久。太陽漸漸變小,突然從天上墜落,化為流星,如五色珠飛到她的嘴裡,玉女吞了下去,於是她就懷孕了。八十年後忽然她覺得右腋裂開了,生下一個男嬰。

男嬰生下來以後行了九步,像一個很成熟的幼兒。這麼一個嬰兒就顯得這麼老(成熟),母親驚叫聲:「啊!我的老子呀!"其實她的本意是「我的兒子呀"。所以稱之為「老子"。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到也不是一點來歷都沒有,它的來歷就來源於古代的創生說。

據傳說,李耳的母親是因為吃了一個李子所以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了李耳。因為李耳自己指著李子樹是他的姓氏,又因為他的耳朵比較大,所以叫他李耳,而之所以叫老子,是因為他剛一出生就鬚髮皆白。這在當時是異象,而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徵,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

老子一生都在踐行他後世做留下的思想,不追名逐利,在周朝的一個圖書館裡,皓首窮經,潛心做學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因為其成就巨大,其思想被道教發揚廣大,被道教奉為始祖,所以後來又被冠以很多名號,比如:金闕帝君,廣壽子,廣成子等。在道教中,老子死後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長生不老,自身就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話傳說,而神鬼之說也是源於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後被封為神,是理所當然的。當你了解了道家學說,你會對於老子被封神一說理解更加到位。

小結

李耳為什麼叫老子這個問題,神話傳說只是被神話的老子,老子也是人肉凡胎,怎麼可能是其母懷孕81年所生,哪吒也才3年多呀:)。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老子對後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留下的智慧,「老子」這個稱呼他當得起。不過,老子也是人,是人就無完人,對其思想,我們不能一味地崇拜,也應該以一種辯證地思維去看待。好的,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就拿來為我所用,不好的就棄之。

/完/

相關焦點

  • 一周七天的英文說法來歷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一周七天的英文說法來歷 2010-05-26 18:08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日子一天天流水般地過,周一會情緒低落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言歸正傳,下面快看君整理總結了有關「老子」得名的三個權威解釋,供大家參考。也順便從老子的名字的求證過程中,了解一下這位中華思想偉人的絢爛一生。老子【說法一】老子原名「老季聃」「老」才是老子的姓,老子不姓
  • 歷史上武松根本就沒有打死老虎,實際上打死的是他?
    《水滸傳》中,景陽岡武松打虎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的著名片段,小說中,武松借著酒勁赤手空拳,將景陽岡的老虎打死了,武松本人也因為這次事件名聲大振。但是《水滸傳》畢竟只是一部小說,其中虛構誇張的成分有很多,歷史上根本沒有武松打虎這麼一回事。
  • 「閏四月裡的說法兒」——謠言和傳染病
    騎著我的小摩託出街,等紅綠燈的時候聽到旁邊兩對兒人在聊天。一個大姐說今年閏月有「說法兒」,她得給弟弟買雞蛋,弟弟多少歲就給買多少斤。我感覺她說的不對,我聽的「說法兒」是:買罐頭,還得是桃的!這種所謂的「說法兒」經常有。什麼「閏月」、「寡婦年」、「光棍年」,你需要買雞蛋、罐頭、紅秋褲什麼的給某個親人,幫他消災避禍,保他平安順遂。
  • 中秋吃芋頭的說法,你知道幾種呢?
    中秋食芋頭,寓意闢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八月十五還被民間稱為人節。萊陽一般是早上吃芋頭,叫嘗鮮。這個時候芋頭還不是最佳的收穫時節,但由於芋頭有「餘頭」的諧音,人們為了討個彩頭,希望好日子有富餘,所以都是要在中秋佳節的時候刨點芋頭嘗嘗鮮的。
  • 我不會說英語的四種說法
    說法一、I don't speak English 釋義;我不會說英語音標:英[a dnt spik ɡl] 美[a dont spik ɡl]例句:1、Man: I don't speak English very well.人:我英語說得不好。
  •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愛情」!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諾貝爾為了創立諾貝爾獎,留下了3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今天的2.65億美元),設置了物理、化學、文學等5個獎項(後來設立了經濟學獎項),但沒有數學。因為在諾貝爾看來,寫寫算算,加減乘除的數學,只是最基礎的工具而已,是為物理、化學打基礎的,簡單來說:不夠高級。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老莊之學。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
  • 地球曾經的霸主恐龍,是因為什麼原因滅絕的?各界的說法都不一樣
    其實恐龍這個名稱的來歷,很有趣:在人類發現它是化石時,人們認為個物種與現在的蜥蜴相同,英文的原意時「恐怖的蜥蜴」,後面更多的恐龍化石出現,發現始祖鳥似乎是恐龍的直系後代,於是便推測現在的鳥兒與恐龍也有關係,這一發現直接影響了恐龍的形象,這也就是大家在西方電影中,常看到他們的龍,有著大蜥蜴一樣的外形,還順帶有著翅膀的緣故。
  • 關於中華草龜的分類的另一種說法:七種
    關於中華草龜的分類的另一種說法:七個小類別我覺得也有一些道理,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道理,一方水土也出一方作為一名養龜愛好者,我今年在嘗試從不同的產地買龜苗或受精蛋孵化,看看到底有什麼不同,現在只是初級階段,從不同的省份買了幾批龜苗
  • 阿根廷警察買遊戲機,連開23槍打死賣家,法官卻下令將他當庭釋放
    據悉,5月底,作為警察的奧斯瓦爾多通過社交網絡上購買了一個遊戲機,見到賣家盧卡斯·巴裡奧斯之後,他連開23槍打死了他。據奧斯瓦爾多的說法,當他和他的哥哥到達約好的地點時,一名年輕人帶著他們走到20米開外的街角處,隨後又出現了一名男子,讓他們交出身上所有的財物。
  • 他們分別是什麼來歷,有歷史原型嗎
    其實太白金星的實力並不強,權力在道教體系中也不高,更不是所謂的太上老君的化身,之所以太白金星頻繁出場,是因為他是玉皇大帝的特使,不管是出差還是開會,他都能湊上一腳。而太上老君則是中國神話體系地位最高的神,是他一手創立了道教,是公認的道教始祖。
  • 謎團越來越大,科學家找到另一說法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一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論文再次否定了「奧陌陌是氫分子冰山」的說法,這讓一度被認為已經塵埃落定的問題重新變得撲朔迷離。一個星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例如黑洞、恆星、行星、衛星等等,行星和衛星各自受到引力束縛進行固定軌道的運動,而小行星、彗星等小天體受到的引力作用一般是不穩定的,因此它們的運行軌跡也不穩定。
  • 這種說法究竟從何而來
    現在大家稱呼夫妻都是兩口子,所謂的兩口子是指夫妻臉,奇怪的是在說文解字等古代書中均找不到兩口子的典故,唯一的一種說法就是在乾隆年間的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中雖然有一對對的夫妻,但是明確的說法。那麼夫妻因何成為兩口子呢?
  • 人類起源:各種說法集合——人類並非地球原住民,神是外星人?
    大家好,我是舒宜昂。前幾篇文章我們分別介紹了進化論和世界各地神話故事相對統一的人類起源,最後我提到了還有很多不一樣的人類起源神話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各種各樣人類起源的說法。(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
  • 人類起源:各種說法集合——人類並非地球原住民,神是外星人?
    大家好,我是舒宜昂。前幾篇文章我們分別介紹了進化論和世界各地神話故事相對統一的人類起源,最後我提到了還有很多不一樣的人類起源神話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各種各樣人類起源的說法。(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圍繞這種說法,佛道兩教曾三次御前大論戰,道教均告敗北!
    按照梁朝和尚僧祐《出三藏記集》的說法,是由於王浮與高僧辯論佛道的優劣,每每大敗而歸,惱怒之餘,「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該說巧妙地利用了《史記·老子傳》中,老子西遊,至函谷關著「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含混說法,謂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入天竺化為佛陀(既為佛之父,亦為佛之師),創立佛教,故佛教不過是老子之教的變種而已。
  •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後來孔子深深感嘆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阿!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隻小小的飛蟲啊!」孔子的學生不懂,請問老師,為什麼稱老子是龍呢?孔子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前,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簡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件,就可以用羅網捕它。至於條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雲邀遊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龍啊!」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