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約公元前571—約公元前460)
真名李耳,中國周朝春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古代楚國苦縣人(今鹿邑),在道教中為太上老君的第17代化身。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裡。《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老子於公元前460年仙遊,安葬於今陝西寶雞境內。
2.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公元前458)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今尼泊爾南部),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祖聖誕日。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1] 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4.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英語: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5.柏拉圖(Plato,Πλατ?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正確性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6.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7.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 [1]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2] 。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8.孟子(約公元前322—公元前289)
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人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魚我所欲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9.耶穌(約公元前6—約30)
出生於伯利恆 (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 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在三十歲時開始傳道,根據《聖經》記載, 三十三歲左右時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第三天復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日後升天並預言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榮光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
10.穆罕默德(約570—632)
(阿拉伯語:??????,拉丁語:Mu?ammad;約570年-632年6月8日),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義為:受到善良人們高度讚揚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領袖,穆斯林認可的伊斯蘭先知,廣大穆斯林認為他是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伊斯蘭教教徒之間俗稱「穆聖」。享年63歲,葬於麥地那。
11.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
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1]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12.盧梭(1712—1778)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13.康德(1724—1804)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這一時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講授多門學科,同時發表了許多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1770年被聘為教授,他的思想轉入「後批判期」。從1781年開始。他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3部著作。這標誌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誕生,並帶來了一場哲學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觀點,被告蔑視基督教教義,遇到一些麻煩。但他仍不斷探索和寫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14.黑格爾(1770—1831)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15.馬克思(1818—1883)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16.尼採(1844—1900)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
尼採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
尼採24歲時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17.羅素(1872—1970)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 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在威爾斯的家中去世。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