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哲學·宗教的偉人,其中國就有4人

2020-12-05 一個關於心的故事

老子(約公元前571—約公元前460)

真名李耳,中國周朝春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古代楚國苦縣人(今鹿邑),在道教中為太上老君的第17代化身。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裡。《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老子於公元前460年仙遊,安葬於今陝西寶雞境內。

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公元前458)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今尼泊爾南部),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祖聖誕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1-4]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1] 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英語: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槿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柏拉圖(Plato,Πλατ?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正確性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 [1]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2] 。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孟子(約公元前322—公元前289)

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魚我所欲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耶穌(約公元前6—約30)

出生於伯利恆 (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 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在三十歲時開始傳道,根據《聖經》記載, 三十三歲左右時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第三天復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日後升天並預言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榮光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

穆罕默德(約570—632)

(阿拉伯語:??????,拉丁語:Mu?ammad;約570年-632年6月8日),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為:受到善良人們高度讚揚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領袖,穆斯林認可的伊斯蘭先知,廣大穆斯林認為他是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伊斯蘭教教徒之間俗稱「穆聖」。享年63歲,葬於麥地那。

培根(1561—1626)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盧梭(1712—1778)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康德(1724—1804)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這一時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講授多門學科,同時發表了許多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1770年被聘為教授,他的思想轉入「後批判期」。從1781年開始。他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3部著作。這標誌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誕生,並帶來了一場哲學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觀點,被告蔑視基督教教義,遇到一些麻煩。但他仍不斷探索和寫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黑格爾(1770—1831)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馬克思(1818—1883)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尼採(1844—1900)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

尼採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

尼採24歲時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羅素(1872—1970)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 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在威爾斯的家中去世。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

相關焦點

  • 改變世界哲學,宗教的偉人,其中國就有4人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4.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
  • 跨越世紀的偉人:英國有霍金,德國有愛因斯坦,中國有誰呢?
    之前的一些偉人確實是給我們的生活留下了一定的理論支持,供我們後人去研究,這些人發現的一些理論,確實是可以足夠改變世界。像以下這張照片,很多人可能都看過這個照片上,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全部都集中在此了。
  • 中國有一個省最牛,近代有四位偉人出自此省,讓國人敬佩
    ;舜帝明德天下,足歷洞庭,永州九嶷山為其陵寢之地。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裡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在近代還有4位偉人出自此省,咱們來看看是哪四位偉人呢?曾國藩曾國藩是清末名臣,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之所以稱他為偉人是因為,他是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 成都人紛紛珍藏《世紀偉人珍藏懷表》
    30年後的今天,繁榮富強的中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忘記半個多世紀以前,3位卓越的領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時間不能駐足,但是偉人在人民心中卻是永恆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已深深地匯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 中國最有靈氣的一個省,近百年出了三位偉人,是中國的驕傲
    環境對於人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於是就有好山好水養美人一說,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養英雄的地方,湖南,這個省份算是中國近百年最有靈氣的一個省份了,出了三位偉人,我們來一一來列舉一下。第一個是晚清的曾國藩,土生土長的湖南人,當時在清廷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為清政府立下了不少功勞,他能文能武,一手消滅了太平天國,讓大清朝又可以苟延殘喘幾年,他在生活上非常勤儉節約,並沒有因為自己有權力而去欺負別人。
  • 愛因斯坦談宗教
    他曾說: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對於未來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徵: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更是基於對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整體的體驗而引發的宗教意識。佛教正符合了這個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可是在中國文明裡,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很模糊。所以,很多人覺得宗教在中國不重要。但如果我們回顧下歷史,就知道宗教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上述三種制度性宗教,從宋朝開始衰落,到了明清時代,已經處於了相對弱勢對位。宗教人士想擁有獨立的、重要的社會影響力,需要直接領導大量有組織的信徒才行。巫師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視的邊緣行業的。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據最新報導,該機構又於2014年底對65個國家的6萬多人作了同樣的調查,結果有63%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4%的人不回答。因為兩次調查的時間、方法和數據比較接近,我們可以取其平均數,則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7%的人口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
  • 盤點為中國做出巨大成就的偉人:一位杭州人,一位曾是華裔美國人
    盤點為中國做出巨大成就的偉人:一位杭州人,一位曾是華裔美國人在中國的近代建設中,有著無數像夜星一樣璀璨的人物,為中國的軍事物理方面做出了無數的貢獻,當中名氣比較大的兩個當屬錢學森和楊振宇了,兩位老人家都是為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
  • 3月14日究竟是什麼日子,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偉人在這一天去世?
    現今最偉大的科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在2018年的3月14日與世長辭,永遠的閉上了他的雙眼,他一生的成就和知識不光深深的影響著西方的國家,其所影響的是全球全人類,在他去世後雖然不能說全世界的人都在為之弔唁,但是只要是聽到這個消息的人都是默默的為其送上關懷。
  • 國新辦發表宗教白皮書: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宗教活動依法受到保護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待宗教的基本政策。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某一種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同一宗教中信仰某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信教公民同不信教公民一樣,享有同等政治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不會因信仰不同造成權利上的不平等。
  • 這些偉人都是魔羯座
    代表作品有《無病呻吟》《偽君子》《慳吝人》等。他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著名言論: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自己的祖國。
  • 華夏人的宗教和崇拜
    為什麼現在中國有那麼多的精神外國人,根子上,就是從民族虛無主義開始被挖斷的。 要反擊這種民族虛無主義,就得首先重建華夏人血統與文化上的雙重認同,高度統一的認同,更符合歷史真相的民族認同。在中國的歷史上,華夏人並沒有和異族大規模通婚的記錄。無論是南北朝,還是元清兩朝,胡漢都是不通婚的。貴族間的政治血盟,對於整個民族的血統來說,不過是大海裡的一滴水。
  • 永恆的人性,連偉人也無解!但偉人,卻比常人更高明!
    一個不了解人性的人,在社會上會處處碰壁。一個對人性施加了過高道德標準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很難時時保持一個好心情!法律對人性有著最高約束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在默默遵循著公民的基本準則。即便如此,人性的醜陋一面,依然無處不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便是居功至偉的大人物,亦難以超越人性,修道成仙。因為,偉人也是人,也會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 信宗教的名人都有誰?
    關鍵詞:神 神學我之前在《為什麼說不迷信釋迦牟尼的學說好》和《《聖經》的錯誤》說了佛教和基督教最原始經書的缺點,到了現代,仍然有很多名人信基督教和佛教,所以也不要迷信名人。信宗教的名人都有誰呢?京都陶瓷株式會社創建人稻盛和夫、蘋果公司創建人之一的賈伯斯[21]。信基督教神力集團董事長鄭勝濤、譚木匠公司董事長譚傳華、利園食品董事長許世輝[19]、江森自控(JohnsonControls)中國區總裁楊薏贜郭炳江、新鴻基地產聯席主□[13]。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簡述——沈桂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形成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成果。1.19號文件標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原則正式確立1982年下發的《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發〔1982〕19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宗教工作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總結,主題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文件肯定了在社會主義時期宗教長期存在,明確提出:「全黨同志務必要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
  • 《世紀偉人珍藏懷表》成都首發
    30年後的今天,繁榮富強的中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30年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忘記半個多世紀以前,3位卓越的領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的河流終將汰除浮渣,沉澱下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已深深地匯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 中國哲學的發生,為什麼源於原始宗教?
    作為中國哲學的「源頭」---原始宗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類才開始產生一種十分原始和樸素的宗教觀念。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認為,人類生活資料的獲得手段及其發展程度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們作為劃分原始社會人類發展階段性的標誌,他將「古代社會」分為:1.蒙昧期;2.野蠻期;3.文明期。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位網友在知乎網上提問稱 ,他的老師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鄧世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人,以身殉國盡展英雄本色
    鄧世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人,以身殉國盡展英雄本色鄧世昌是家喻戶曉的一位近代海軍艦長,聞名中外的致遠號就是他所管理的軍艦。在甲午中日海戰中,致遠號中彈,喪失戰鬥力。他學習研究外國海軍之後,發現了當時海軍與別人的差距,於是開始摒其精華,棄其糟粕,有意將別人好的東西與自己欠缺的地方相融合。在出國期間,參觀什麼的都是次要的,但是這次出國的經歷,改變了鄧世昌的一些思想,這也對後來鄧世昌的帶兵訓練等有著重要影響。在鄧世昌第二次去接受新的軍艦中,就有著家喻戶曉的致遠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