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人,以身殉國盡展英雄本色
鄧世昌是家喻戶曉的一位近代海軍艦長,聞名中外的致遠號就是他所管理的軍艦。在甲午中日海戰中,致遠號中彈,喪失戰鬥力。於是鄧世昌下令,將致遠號船體作為最後一發炮彈,撞向日軍軍艦。這種做法,讓我們感受到了鄧世昌深深的愛國情懷。
鄧世昌的家族並算不上顯赫,他家裡是做茶葉生意的。基於當時的社會狀況,鄧世昌的父親就十分有遠見,他覺得不管以後鄧世昌做什麼事,學習知識是最重要的,只有學好了知識,有了一技之長才可以在這種社會裡生存下來。鄧世昌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努力學習,成績十分優異。而且鄧世昌還立志要成為一名海軍,報效祖國。
後來鄧世昌報考了駕駛專業,學習航海技術。由於鄧世昌的努力以及天資聰穎,鄧世昌在學習航海技術的時候成績也十分突出,也因此被船政大臣所看重。鄧世昌獲得了很多出國的機會。其中出國接新軍艦是他最珍惜的事情。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鄧世昌在國外的海軍基地以及其他的地方,看到了各種各樣先進的設備武器,這對鄧世昌有著很深的影響。他學習研究外國海軍之後,發現了當時海軍與別人的差距,於是開始摒其精華,棄其糟粕,有意將別人好的東西與自己欠缺的地方相融合。在出國期間,參觀什麼的都是次要的,但是這次出國的經歷,改變了鄧世昌的一些思想,這也對後來鄧世昌的帶兵訓練等有著重要影響。
在鄧世昌第二次去接受新的軍艦中,就有著家喻戶曉的致遠號。在接到軍艦之後,鄧世昌還帶著將士在海上訓練,即使鄧世昌生病了,他也帶病堅持訓練。各種各樣的操練,極大地增強了鄧世昌部的戰鬥力以及堅韌性。鄧世昌雖然帶兵嚴格,但是他也特別愛護自己的士兵。在其他軍艦上的船員有很多人因病去世時,因鄧世昌的早早地採取了措施,其手下兵士無一病故。
自古忠孝不得兩全,鄧世昌在準備打仗的時候正是鄧世昌父親去世的時候,鄧世昌捨棄了小家,顧全了大家,他忍受親人逝去的悲痛,努力為國備戰。最終在甲午中日海戰中,鄧世昌率領著致遠艦奮力戰鬥,抗擊外國侵略者。但是敵眾我寡,而且武器裝備也沒有敵人的先進,於是致遠號多處中彈。鄧世昌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鄧世昌選擇駕船全力撞向敵艦,選擇了一種最悲壯的方式為國捐軀。
鄧世昌犧牲後,全國上下無一不為其落淚,也因為鄧世昌的做法,人們的愛國情懷被大大激發。為什麼外國侵略者會選擇以往強大的中國作為侵略對象?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閉關鎖國政策,這政策使得我們無法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於是便在科技上被外國拉開了距離,而當時的中國也就變得落後了,落後就要挨打。
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鄧世昌完全可以選擇回來,並用剩下的時間為國家海軍多培育一些優秀的海軍將領。但是鄧世昌的做法彰顯了中國軍人的愛國情懷,更表現了中國軍人為了抵抗侵略者的決心。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鄧世昌雖然戰死於黃海,而對軍人來說,最好的歸宿就是戰場。鄧世昌的精神在一代一代地傳承。雖然那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人們不會忘記曾經有這麼一位愛國的海軍將領!軍人殉國,魂佑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