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兒女,我們都深切地明白,在中國的發展長河裡歷經了那麼一段歷史:它如同隧道,雖然在其中行走的時間並不漫長,然而中國人民卻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澆築,去成就了這段光輝歲月——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近代史。
在這歷經內憂外患,民族危亡的時代,國之不國,民族之危呼之欲出。然而正是有那麼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他們奮起不平,以身殉國,將個人之魂與民族氣概相融匯,把自己的身軀永遠停留在了那個骨氣傲然,血氣方剛的年華。他們在臨終之際,從容不迫,輕描淡寫,卻揮灑出一句句慷慨激昂的遺言,更是激起了後世中華兒女無限的感慨與無盡的欽佩。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份欽佩,一起回首這些勇士們的臨終之詞,一起走進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句經典遺言,一起感受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與高瞻遠矚。
殉身革命道民族之魂
譚嗣同,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與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弟並稱為「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不顧他人勸說,堅持留下來,以坦蕩之色從容就義,最終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血肉之軀。
在其行刑之時,劊子手的鈍刀一刀一刀落下,鮮血一股一股的向外翻湧,譚嗣同卻面帶微笑,仰頭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悲壯的豪言,何等堅決的信念與精神,令我們不禁為之嘆然!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率先舉起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為革命事業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他在臨別前的遺囑中寫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代偉大的英雄人物即使是與世長辭的一刻也時刻關係著國家的命脈與民族的前途——他用短短數語,凝結了一個時代的精髓,標誌了一代中華兒女的前進方向;用不長的一生詮釋了生而為華夏子民的意義。這種大義,這份死而後已的堅守,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需牢記與學習的。
英勇奮戰訴中華血氣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其一生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等多次民族鬥爭。
在其晚年,清政府不僅沒有讓其安享天倫之樂,更是授予其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官位要職。年邁的李鴻章恪職盡守,鞠躬盡瘁,帶病與洋人鬥智鬥勇,無奈周旋之餘代表大清與11國籤訂了《辛丑條約》。或是他感受到自己的大限將至,在臨終不久前作了首《絕命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熄,諸君莫作等閒看。」據說這是李鴻章臨死前所做的一首詩,慷慨悲歌,一述平生,一代民族領袖只能用無奈與警告來勸誡後世,感慨落寞的民族,企圖喚醒沉睡中無所作為的子民,倒也當真是永遠的沉睡在了中華覺醒事業之中。
張自忠,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可以說,從抗戰一開始他就有「報國必死」的決心,每每登上戰場,他都打得英勇悲壯,在每次戰前還會寫下一封信,回來的時候再把信撕掉。棗宜會戰(他犧牲的這場戰役)前夕,他留下了兩封信,一封信是致將士們,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將,卻沒給家裡留下隻言片語。致將士的信中寫道:「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他面對日軍侵犯,臨危不懼,以從容赴死之心馳騁沙場,彰顯了中華民族無可匹敵的傲骨與血性!
纖細筆桿顯華夏氣骨
其實這種英雄氣概不僅僅是體現在那些奮戰一線的民族英雄與浴血革命的青年將領們身上,還有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筆桿敲打著時代的沉淪,用生動的文字書寫著中華的氣魄。王國維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他用一部部作品傳播著先進的思想,試圖拯救危亡之時局,在他發現國家已然幾近危局,民族已不復從前之時,他帶著自己的寄託與傷感毅然投湖而死。後人在其衣服口袋裡發現了他的遺書,上面只有短短數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多麼決然的語態,他不是戰士,不是將領,卻用筆桿書寫了「國之危也,吾絕不苟活」的中華氣骨,不得不讓人感慨、敬畏。
所以說,近代中國雖是危亡之國,卻絕不是懦弱之國,一位位英雄偉人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中華之傲氣;用以身赴死的決心彰顯了民族的氣魄……可所謂,國雖危,而人心不倒,民族之魂不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