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裡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2人。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
十二位代表分別為:上海組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小組的陳公博,旅日小組的周佛海。參加會議的還有武漢小組的包惠僧。
這是一幢建於一九二零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風格的 石庫門樓房,是當時出席大會的上海代表 李漢俊和他哥 哥的寓所。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在樓下一間十八平方米的客廳內召開。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分為兩部分,一是革命歷史文物展(這將是未來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二是一大原址。博物館內非常現代化,文物也非常豐富。還可以瞻仰一大代表的照片生平與根據原景複製的栩栩如生的蠟像,以及建黨時的珍貴文物、文獻等數百件展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過程以及成立後的革命活動。
莊嚴的宣誓牆
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於31日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
偉大的開篇!講述中華民族偉大轉折的重點過程!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列強入侵導致中國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年鴉片戰爭和其後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籤訂,成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籤訂
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後籤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快了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進的歷史進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隨後的《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次年籤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
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的鄧世昌配用的書章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的中方的戰敗.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二個主要戰役.這個戰役是在平壤激戰的第三天,即1894年9月17日打響的.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爆發,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激戰中,鄧世昌發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遭到日本艦隊圍攻,為保護定遠艦,鄧世昌下令致遠艦駛出戰陣,擋住襲擊定遠艦的炮火。定遠艦轉危為安,但致遠艦卻遭受重創,艦體多處受傷,艦身傾斜,彈藥用盡,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此時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於是果斷下令:「開足馬力,撞沉吉野」!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也給嚇呆了,但不幸的是,致遠艦在撞向吉野的途中,被日艦的魚雷擊中沉沒,全艦官兵202人,僅有27人獲救。
《時局圖》是中國近代時事漫畫的傑作。
圖中一個是熊,有橫霸無忌的樣子,佔東三省地方,是譬喻沙皇俄國;一個是犬,有守住不放的樣子,佔長江一帶地方,是譬喻英國;一個是香腸,有貪得無厭的樣子,佔山東地方,是譬喻德國;一個是蛤蟆,有任意收攬的樣子,佔廣東、廣西、雲南地方,是譬喻法國;一個是太陽,他的光線到福建地方,是譬喻日本;一個是鷹,飛來分食,是譬喻美國。
《時局圖》反映了愛國者呼籲中華民族覺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這幅圖在時局危急面前,再一次形象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在甲午戰爭後對中國的瓜分態勢,尤其是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吞,以喚醒國人。
這張圖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的籤訂情景。
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深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國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了一場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洋務運動,它是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當時清政府籌建了一系列的工廠,其中就包括江南製造總局,江南機器製造局在同治年間是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對於清朝的軍事力量以及重工業生產都有提升作用。
其實洋務運動的影響不光在軍事和經濟上,也同樣是一場思想的啟蒙運動.正式因為洋務運動開放了國人的思維,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正式有了一系列的富國措施,辛亥革命才能夠取得成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這經典的《少年中國說》便出自於梁啓超。
梁,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戊戌變法是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END
(本篇為第一期,日後會更新下一期)
感謝觀看!
若有錯誤歡迎糾正!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