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沙群島海域發現古代沉船
1998年的夏天,在寧靜熾熱陽光下行駛的「瓊海00389」號船拖著一隻小艇,艇後漂浮的水手通過水鏡仔細向海下搜尋。忽然,幾座石吸引了他的目光,仔細一看,是一隻整服威儀的文官雕像,頭部已斷落,頸上長著一株珊瑚,旁邊還臥著一頭石獅。他興奮地抬手擊水發出信號,在船上焦急守候的人頓時來了情緒,並有序的投入到水下錄像、測繪、打撈遺物等工作中。這是探訪西沙群島水下文物的一個細節。
中國水下考古者認為,目前中國水下考古的主要任務是重現久已消失的海上絲綢之路,而尋覓西沙群島的水下遺物尤其是沉船遺址,是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途徑。1975年,廣東省考古工作者在西沙北礁調查時發現了為數不少的唐代青釉罐和青釉碗,便是當時沉船遺留下的物證。宋元明時期,西沙群島的暗礁仍是阻礙頻繁往返的中外船隻一道天然屏障。根據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示意圖,每次都由南京出發經福建、臺灣海峽、南海至越南南部,西沙群島正是這條主航路的必經之地。這裡曾經擋住了多少航船的去路,無人知曉。
二、遼寧綏中水下發現滿載元代瓷器和鐵器的商船
中國海上絲路,也即中國古代的航海活動及航海貿易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由今廣西、廣東、福建及浙江一帶的港口出發,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二是由渤海灣及東部沿海港口出發,至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遼寧省綏中縣三道崗海域元代沉船遺址屬於第二條航線。1991年7月,綏中縣大南鋪村的漁民在捕魚時打撈出一批古代瓷器,縣文物管理所聞訊後徵集到584件,初步鑑定為元代磁州窯的產品。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接到消息後隨即趕赴打撈出瓷器的地點進行第一次水下考古調查,初步斷定為一沉船遺址,並拉開了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的序幕。
中國領海下的寶藏探秘
中國領海下的寶藏探秘
中國領海下的寶藏探秘
中國領海下的寶藏探秘
尋找遼寧綏中水下沉船遺址是,檢測到一號點水深11.1米,水下有大致呈南北向條形物,長約25米,寬約5米,類似於船體結構。該海域水下地貌複雜,有三道大的沙崗,只有在湧大潮時才露出水面。其他小沙崗星羅棋布,形似暗礁,對來往船隻形成很大威脅。遺址中的沉船是一艘滿載元代磁州窯瓷器和鐵器的商船。船長約21米,寬約6米,船體已被小蟲吃掉,只剩下船體中和散落在周圍的大量元代鐵器和瓷器。從殘存情況觀察,原來船艙內是將鐵器置於下層,瓷器覆蓋在上面,故散落在周圍的主要是瓷器。瓷器大部分是磁州窯的典型器物,並不乏龍鳳罐嬰戲罐一類精品;也有純白釉的梅瓶,仿建窯的黑釉瓷器和綠釉瓷。現在散落的瓷器已大都打撈出水,已完整的磁州窯瓷器就有一千餘件。根據資料對比,可推斷裝運的瓷器產於磁縣觀臺窯。同船鐵器很可能與瓷器產自同一地區,因磁縣在宋元時期也是全國主要的冶鐵地點之一,但經過七百餘年的海水浸泡,鐵器已被鏽蝕結成大塊。根據沉船現存主體的體積推測,這條船的載重量應在一百噸左右,而沉船的確切年代應是元代晚期。
三、外國公司希望與中國共同發掘
在海上絲路這條上下千年、連貫亞非歐大陸的古老航道下,隱藏著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見證。1972年,在珠海市三灶島草堂灣發現一條古沉船,當地村民多次潛入沉船探摸,發現艙內有香果和檳榔,香果藥味很濃,估計是唐代阿拉伯國家的商船。船木經C14測定,結論為稍早於唐代。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海難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省臺山縣川山島附近海面進行探測作業時,發現了一艘南宋到元代的沉船,並打撈出了二百多件宋元瓷器,還有銀錠、銅錢、錫壺和鍍金腰帶等物,進而推測沉船是一艘來自南亞或西亞的外來船,來到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在滿載一船中國貨物返航時,在此遇海難而覆滅。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帶來了東西貿易的新時代,同時也增加了中國海域的西方沉船數量。法國CMAX公司和瑞典東印度公司基金會等機構都掌握了不少有關沉沒於中國海域的西方商船的北京資料,並提出了與中國共同進行水下考古發掘。據中國專家估計,在數以千計的沉船中,外國沉船大約佔30%。
四、有望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沉船
距今約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影響到遼東半島,同時山東半島也發現了遼東半島文化類型器物。距今4000年前,山東半島的龍山文化擴展到遼東半島沿海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山東半島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僅見於遼南,不見於渤海北部其他地區。這表明遼東、山東兩半島的先民不是繞道渤海西岸,而是越過老鐵山海峽直接往來的。20世紀60年代,當地漁民曾在山東長山列島的南五島與北五島之間的磯島附近的海域中,打撈出完整的嶽石文化時期的陶罐,陶器表面布滿沉積在上面的細小海生生物遺骸,可以肯定曾長久淹沒在海水中。由於器物完整,可推測當時隨沉船而落入海底的。嶽石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如果這裡有嶽石文化的沉船,那將是現今世界最古老的沉船。1979年,在山東廟島群島黑山島附近的海域找到了漢代遺物,又在廟島西海塘近岸處的海底,發現了數片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的陶片,當然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這些零星的發現,雖然不屬於沉船遺蹟的範疇,但至少提高了這一帶海域中存在嶽石文化乃至龍山文化沉船的可能性。
五、元宋大戰為南海遺留了數以千計的沉船
1278~1279年,宋元軍隊在海山先後進行了甲子門海戰、十字門(今珠海橫琴島與澳門三島間的狹窄海道)海戰,最後對崖門海戰,宋軍被元軍包圍,2000多戰船隻逃脫800艘,其餘全部覆滅。南宋宰相陸秀夫背負幼帝在臨海的奇石山跳海自盡,南宋王朝遂告滅亡。
1991~1992年,中國水下考古隊員曾先後三次在銀洲湖進行水下調查。在第二次調查時使用旁測聲納對奇石周圍的海域進行尋找,確定了幾個沉船點。第三次調查時,則在這些地點潛水取了一塊船板,C14測定,年代為距今700年左右,正與史書所載的宋元海戰年代基本相符。
颱風、暗礁等自然災害曾使那些漂泊的商船沉睡海底,戰爭等認為因素又增添了無數水下遺蹟。據專家估計,在中國沿海有不少於3000艘的古代沉船。然限於人手和財力,目前已著手挖掘的古船遺址尚不足沉船總數的百分之一。
中國領海疆域遼闊,5000年華夏民族創造了無比燦爛的人類文明。由於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輝煌無比的古代文化藝術與外交活動,各種原因而消失在領海內的寶藏,簡直讓人無法評估!作為中國人,我們期待著民族驕傲與自豪的歷史記錄早日浮出水面!
《國寶傳奇之謎》主編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