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知了-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05 中國教育新聞網

坐落在東經109度、北緯21度的潿洲島,夏季總是那麼炎熱且漫長。而知了作為島上的常住「居民」,每每如期而至,為海島奏響天籟之音。

「這是誰在唱歌?」「是呀,誰在唱歌?」「我也不知道」……不一會兒,一個遲疑的聲音在孩子們中間響起——「知了」。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知了伴隨著我的童年,當看到同樣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們對知了不甚了解時,一絲失落的情緒划過心間,一個有趣的想法走進腦海:何不讓孩子們親近、融入自然,經由多維度、多視角的浸入式探索,觸摸、了解、認識關於知了的全息圖景,萌發孩子們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孩子們對家鄉和生活的敬畏和熱愛?

    實地探訪,觸摸知了

夏季裡的一天,我引領孩子們來到知了常常現身出沒的小樹林,孩子們循著知了的叫聲,分頭四處尋找。陳嘉豪大喊:「快看,知了在這兒!」幾個孩子湊過去再看時,卻只能看見知了從樹上飛走的身影。可他們沒有絲毫失望,反而鬥志昂揚地在樹幹、草叢、灌木中展開了地毯式搜索,陸續地,十多個孩子手上都有了一隻知了。他們有的將知了放在手中把玩,「嘻嘻,好癢!」有的用雙手捂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知了一不留神飛走了。還有的手中拿著三四隻知了展示自己的成果。與知了初次親密接觸,孩子們躍躍欲試,展現了了解知了的強烈願望。我捕捉到這一興趣,確立探究主題,設計系列活動。

    釋疑解惑,揭秘知了

孩子們對知了愛不釋手,都不約而同地詢問老師,知了的「殼」是怎麼回事?面對孩子們的疑問和不解,我把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孩子,堅信對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孩子構建自我經驗、砥礪學習思維品質、形成積極情感的心路歷程。我給予孩子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將知了的殼帶回家與父母一起探究,並鼓勵同伴之間互學,分享自己的探究所得。

一種叫聲,一隻知了,一次探尋,一個疑問……從「1」發展到「N」,自然界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每一次的探尋都是親近自然的體驗,而在自然探索中,教師伴隨著孩子們的腳步前行,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始終如一地做他們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往後幾周,小樹林知了探秘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活動,他們清楚知了還有個名字叫「蟬」,帶回家的「殼」也有個名字叫「蟬蛻」。而這,僅僅是一個美妙的開始。

    把握契機,深度認識知了

在蟬的外形探索階段,我鼓勵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並分享自己的發現。孩子們最感興趣的便是輕薄的蟬翼,頻繁振動的翅膀帶來了絲絲清涼;蟬的6隻腳上有小小的勾子,可以幫助它抓住樹幹,在手上爬的時候會帶來痒痒的感覺;蟬的嘴巴就像一根長長的針,樹木的汁就是它最美味的食物……同時,為了讓孩子們的探索走向深入、全面,我引導他們通過猜想和驗證的科學實驗法,甄別知了的雌雄,以及求偶時妙趣橫生的招式。

特別是當發現一隻正在努力蛻殼的幼蟬蟲時,所有孩子圍繞著木樁討論,他們的談吐和表情,表達著觀察知了蛻變帶來的驚喜。在將近半小時的持續觀察中,他們見證了知了的蛻變過程,對於他們自身而言,這也是一次移情、共情的難得時機。此外,我還適時向孩子們揭秘蟬蛻的功能,引導他們收集、清點蟬蛻數量,在輕鬆愉快中推進其整體發展,舒展其自然靈性。

打動孩子的心,引發孩子思想、情感、意識、認知的共鳴和活躍,是學前教育的初心。「海丫丫365成長行動」系列課程,紮根於潿洲島豐富多元的自然資源,堅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喚醒孩子自身的創造力,一如在探秘知了的教育之旅中,孩子與知了深度對話,全方位、全過程投入,回歸生活、回歸自然。

(作者單位:廣西北海市潿洲島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6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及TOP10圖書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TOP10圖書《我的二本學生》黃燈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 旅客在國外抓上百個知了猴 回國未檢疫被查扣
    青島機場口岸首次截獲幼蟬猴青島新聞網8月16日訊(記者 陳志偉)今天,青島新聞網從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近日,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在對來自日本大阪的SC8826航班進行查驗時,從一名中國籍入境旅客攜帶物中截獲幼蟬猴。
  • 最新書事-中國教育新聞網
    (萱軒)《北大閱讀課》系列新書發布本報訊 (記者 梁傑)由現代教育出版社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培文教育文化集團等協辦的《北大閱讀課》系列新書發布會日前在京舉行。北京大學教授、本套叢書主編曹文軒現場介紹了這套叢書。
  • 周其林-中國教育新聞網
    他給出的答案是:教育和培養學生。通過將學生引領到學科的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才,才是高校科研的根本。從到南開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擔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任務,他講課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即使沒有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生也能聽得懂。
  • 青少年參與「火星探秘之旅」科普專家談火星探測「七難」
    「科普中國·科學答人」第六季面向青少年設計了一場「火星探秘之旅」。「科普中國·科學答人」供圖「科普中國·科學答人」第六季面向青少年設計了一場「火星探秘之旅」。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右)在活動上作了《火星探測的前世今生》科普講座。「科普中國·科學答人」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張素)時逢探測火星「窗口期」,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成功發射。
  • 原創 | 知了知了,應是綠肥肉瘦
    ,枝頭上的知了叫個不休:"熱死了,熱死了!"這貌似是我小時候對夏天的印象,雖然天熱,但是也有很多樂趣。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捉結了龜。結了龜是一種爬行動物,生活在土壤裡,是靠植物根部的枝葉維持生命,分布於我們魯西南地區,在你們那裡叫什麼?眼下又到了結了龜,也就是金蟬出土的時候。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
    劉樂瓊 供圖    受地理位置與辦園傳統影響,我園一直致力於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此同時,我園家長也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院所,佔比約75%,他們都非常關注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為提升幼兒科學教育質量,我們堅持把家園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學領域採用家園一體化方式,共同為幼兒科學探究創造良好生態。
  • 央視探秘!hin會吃的三水人,長壽秘訣是水蟑螂、...
    央視探秘!hin會吃的三水人,長壽秘訣是水蟑螂、...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央視探秘
  • 知了 - 知了--浙江頻道--人民網
    夏天最該玩的就是抓知了。知了偏愛柳樹,但樹到底長得好不好看我看不是個問題,樓下幾棵矮樹,樹幹長得歪七扭八,枝葉稀稀拉拉,它們照樣安安頓頓俯在上面,悠閒地叫兩聲又歇兩聲地挑逗人。小鬼們最喜歡在這種樹下知了——樹矮夠得著,葉少沒阻礙。 捕蟲的杆子似乎是一根光禿禿的拖把棍,纏上鋼絲圈,套個塑膠袋,人人手上只要有這一把簡易裝備就已經夠使。抓知了首先講究目明。
  • 吃知了的影響你可知了
    據麗水當地媒體報導,知了成了夏日餐桌上的美食,據估算,當地每年要吃掉知了上億隻。  知了在生態鏈中的地位如何?如此大量捕捉、食用,會不會對物種種群造成破壞?生態鏈會受到影響嗎?本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學新。
  • 中國科技新聞網
    寒冬中,同學們發揮專業特長  雪中繪製圖案為「中國加油」  為所熱愛的校園「大工加油」  讓我們一起  為中國抗疫 點讚加油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 九村小學教育集團畢業課程之科學探秘之旅來了!
    為使學生在離開母校的最後一年留下難忘的教育片段,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九村小學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好玩又有益的畢業課程。2021年元月五日,九村小學教育集團與十二中共同合作,為學生量身打造了精彩的科學探秘之旅。
  • 中國科技館「兒童科學主題展」面向公眾開放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1月29日,「兒童科學主題展」在中國科技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滿足低齡兒童群體在「兒童科學主題展」開放時間為1月29日至5月31日,展出了中國科技館精心挑選的深受觀眾喜愛、蘊含豐富教育意義、互動體驗良好的「兒童科學樂園」36件科普展品,並融入了部分趣味教育活動。
  • 我的2017書單-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們如何思維》是杜威關於思維科學的基礎論述,在此書中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的著名觀點。90年前,此書得到過胡適、潘家洵、羅德輝、許昂若等學者推薦;90年後,此書依然帶著火炬的光芒。3.《審辯式思維》 謝小慶著 學林出版社現代社會的蕪雜尤其需要正確的思考方式,以便快速決晦明、判曲直、斷是非,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法。
  • 知了吃什麼?知了的幼蟲吃什麼?
    炎熱的七月,窗外總能傳來陣陣知了的叫聲。知了喜歡棲息於樹上,並傳來陣陣的鳴叫。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金蟬被稱唐廋肉知了猴養殖技術受推崇
    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知了猴」出土後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於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知了猴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探秘國家基因庫、海洋產業園,注入創文新動力
    國家基因庫探秘之旅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8月28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古亮宇 通訊員 吳琳君、吳戈)8月28日,大鵬新區群團工作部、新區團工委聯合大鵬辦事處團工委開展「鵬湃青年•悅動青春」之「創文明城市,建美麗大鵬」主題活動,約50名新區青少年前往國家基因庫、海洋產業園開啟生態探秘之旅。
  • 費曼談教學-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這裡,費曼作為一名教師,講述了他對物理學講授和教育的一些看法。因此,拋開物理學術語理解上的障礙,同樣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能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共鳴。(楊贏)這是我去年與前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給大學一、二年級學生講授物理學時的講義。在這些課程中,我們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使那些充滿熱情而且相當聰明的中學畢業後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仍然保持他們的興趣。
  • 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兩極-中國教育新聞網
    淳淳厚德,無私家風,實乃中國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話。容庚先生不僅是一位鑑藏大家,也是一位學術泰鬥和教育家、書畫家。他生於清末廣東東莞書宦世家,歷任燕京大學教授、《燕京學報》主編、嶺南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其一生歷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畢生獻身於學術和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幾代文字學、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專門人才,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 8月15日「探秘」帶你雲遊兩大科普教育基地
    你想足不出戶就暢遊兩大科普教育基地嗎?你想深居簡出而縱觀生物古今嗎?「探秘」帶你雲遊兩大科普教育基地,參領醫學科普奧秘,識古今生物之名,曉醫學科普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