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兩極-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01 中國教育新聞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當其與精神同一,則無限矣。精神存在於文化之中,存在於創造之中,存在於生生不息的世世代代的延傳中。因此,作為鑑藏家而言,在生命的時光中,可以通過藏品與古人對話,活在歷史中。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可以立言,留存於世,影響未來,其生命光景無限延展。

容庚(1894—1983年)先生既是鑑藏家,也是著作等身的飽學鴻儒。其以90歲的生命為基點,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兩極放射著精神之光華。他博古通今,在跨世紀的風雨人生中,在滄桑歷經的學術生涯裡,抒寫著一位中華民族赤子的文化篇章。

鑑藏的成就不僅僅是個人愛好所致,通常也會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生活富足和文化進步息息相關,因此有「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的俗語。然而容庚先生的收藏卻恰逢亂世,無數國之瑰寶流失散佚,令國人痛惜扼腕。容庚先生在如此艱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以一介學者之身,多年傾盡家財肆力保護保全了大量國寶,其搜羅宏富,收藏巨豐,凡青銅、古蹟字畫、名人信札、古籍善本、金石拓片,琳琅滿目。當國家遭受不幸之時,容庚先生毅然擔起了保存、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而國家承平之際,先生又以天下為公的寬博胸懷將私藏捐贈國家,與世人共享同樂。容庚先生曾說:「聚實不易,散則何難?與其身後任其散失,不如現在就完整地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成績來。」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人感佩、景仰!先生辭世後,子女秉承先父遺訓,陸續將他生前未及捐贈的文物繼續捐獻給國家。淳淳厚德,無私家風,實乃中國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話。

容庚先生不僅是一位鑑藏大家,也是一位學術泰鬥和教育家、書畫家。他生於清末廣東東莞書宦世家,歷任燕京大學教授、《燕京學報》主編、嶺南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其一生歷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畢生獻身於學術和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幾代文字學、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專門人才,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先生一生以學致藏,以藏滋學、滋藝,非斤斤於牟利、汲汲於聲名。其著《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等至今仍是從事古文字研究以及吉金收藏人的經典必讀書目。容庚先生於書法、繪畫、篆刻創作及理論著作、鑑藏研究等多有建樹。書法古厚勁朗、雅潔高華,篆刻雅厚拔俗、清氣透骨,繪畫清貴雍容,「沒骨」筋健。張橫渠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士子立鴻志,容庚先生所學、所為,殆近之歟?先生仙逝之後,家屬遵循其遺願,2019年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先生珍藏自刻、他人為其所刻以及自己收藏的印章計177方,2020年,家屬再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容庚書畫作品5件,攝影圖片文獻78件以及容庚《頌齋藏印》原鈐印譜一函四冊,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此次捐贈,中國美術館又入藏一批具有地域性、時代性、史料性多重意義的優秀作品,極大豐富了中國美術館關於書法篆刻的典藏。

今天,我們品味先生的收藏成果,瞻仰先生的學術高度,傳承先生的道德文章,就是要致力於將它們的價值於新時代中得到新的體現。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27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
    原標題:​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專家位夢華成立科普文學工作室10月15日,清華大學出版社舉辦「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位夢華科普文學工作室揭牌儀式暨新書研討會」。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及TOP10圖書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TOP10圖書《我的二本學生》黃燈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 劉永謀:創新是未來教育的關鍵詞
    近日,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
  • 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預測是基於科學原理未來還會有國家退歐環球時報:您在2013年《歷史的慣性》一書中就預測英國可能在2023年之前退出歐盟,您是基於什麼做出預測的?閻學通:在我的《歷史的慣性》那本書中,我預測歐盟會更加鬆散,英國非常可能帶頭退出。
  • 未來將探訪月球兩極!那裡的水冰有多重要?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未來三年內,至少將有八艘來自俄羅斯、印度、中國、日本和美國的太空飛行器著陸在月球表面,並開始探索月球上最具科學吸引力但又最敏感的區域,比如月球兩極。
  • 兩極格局再現?俄學者:歐洲不想和中國對抗
    據環球網7月24日援引俄羅斯學者發布的一篇名為《世界會出現全新「兩極格局」嗎》的文章中指出,美國政府持續挑動跟中國的對抗,或許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變化。
  • 【中國新聞網】專家揭秘「火星水」:含高氯酸鹽 對人體有害
    【中國新聞網】專家揭秘「火星水」:含高氯酸鹽 對人體有害 2015-09-29 中國新聞網 同時,火星上不但只有位於兩極、已經凝固成冰的水,更有隻會在和暖季節時出現、流動的液態水。  鄭永春在解釋此次發現「火星水」存在證據的意義時說,水是生命起源的要素,如果發現了水,就可以暢想一下火星上「可能會有生命」。因為在地球上就是這樣,只要有水、有合適的熱量,生命就可以生存,不管多麼極端的環境都有極端微生物在那繁衍。  此次發現的「火星水」是什麼性質的液態水?
  • 英媒指中國留學生兩極分化「學渣」拿洋文憑也吃不開
    英媒指中國留學生兩極分化「學渣」拿洋文憑也吃不開
  • 電力系統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年
    牢記抗戰偉大歷史偉大功勳偉大貢獻———全國電力系統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陳學婧  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  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記憶,它記錄曾經的奮鬥與苦難,昭示未來的光明與輝煌。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全國電力系統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銘記歷史,警示未來。
  • 中國崛起締造「兩極多強世界」新格局
    目前的世界格局,已經朝著一個新的既不是冷戰時代的兩極世界,也不是空想的多極世界的,由中美兩個大國主導的「兩極多強」的世界新格局邁進。這出乎人們的預料,卻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符合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值得進一步加以推動。一、一極世界完全行不通。除了少數幾個美國走狗國家,如日本、韓國外,沒有更多的國家贊成美國的一極霸權。歐盟自成一極的想法,早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就得到體現。
  • 我的2017書單-中國教育新聞網
    歷史上聖人所遵循的道德規範可以作為常人處世的道德規範嗎?社會生活中產生一些虛偽醜惡的現象,到底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何為道德》這本書,很薄,但啟發很大,像枚釘子幫助我們思考得更尖銳、更深刻。2.《我們如何思維》 [美]約翰·杜威著 新華出版社教育者應該大多聽說過杜威,知道一點實證主義,但大概很少有教師真正接觸過杜威的文章、真正了解過杜威的思想。
  • 朱永新:未來教育什麼樣?
    研究了一輩子中國教育的朱永新,在他61歲的時候,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關於未來教育趨勢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匯集了朱永新幾十年來從事教育研究的成果,「我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未來教育趨勢,其實是我關於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
  • 最新書事-中國教育新聞網
    (萱軒)《北大閱讀課》系列新書發布本報訊 (記者 梁傑)由現代教育出版社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培文教育文化集團等協辦的《北大閱讀課》系列新書發布會日前在京舉行。北京大學教授、本套叢書主編曹文軒現場介紹了這套叢書。
  • 馬雲:中國未來教育應進行個性化教育
    對於中國的應試教育,國內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應試教育一文不值,覺得中國培養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另一種認為雖然中國大學培養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學生,但也同時培養了大量人才,讀書參加高考仍然是最好的出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覺得中國的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引進素質教育。
  • 周其林-中國教育新聞網
    他給出的答案是:教育和培養學生。通過將學生引領到學科的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才,才是高校科研的根本。從到南開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擔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任務,他講課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即使沒有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生也能聽得懂。
  • 思想者|胡偉:中國現代化大格局與教育的未來
    【編者按】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胡偉教授看來,加快教育現代化,不能單就教育談教育,而是要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上來思考,應立足於我國現代化的大格局來審視中國教育的未來。以下是他在第17屆上海教育博覽會開幕式上的演講。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向著火星,出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向著火星,出發!】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記者胡喆 周旋)來源:新華視點微博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 好未來為世界貢獻教育公益中國經驗
    好未來集團身為其中一員,積極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努力彌補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稀缺現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世界貢獻了教育公益的中國經驗。12月22日,在教育部舉行的第六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表示,好未來集團等機構通過與教科文組織合作,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做出了貢獻,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反響。
  • 【上海教育新聞網】大學生「昆蟲」演繹古典精粹,這個學生版...
    【上海教育新聞網】大學生「昆蟲」演繹古典精粹,這個學生版《長生殿》有看頭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時間:2020-12-01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