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漢族,1957年2月生,無黨派人士,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始終秉承寓教育於科研、寓教育於日常的育人理念,教書育人取得累累碩果。他言傳身教,為國家培養優秀博士和碩士70餘名,其中多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獎勵計劃。他突出科研育人,推動本科教學改革,每年輸送數十名本科生到國際頂尖實驗室學習。他身體力行,為中學生作化學科普報告,錄製視頻公開課,引起熱烈反響。他設計研發的全新手性螺環催化劑,被國內外同行譽稱「周氏催化劑」,產生重要國際影響。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勞動模範等榮譽。
周其林始終認為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教師。他不止一次對課題組的教師和同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高校做基礎研究的最大意義是什麼?他給出的答案是:教育和培養學生。通過將學生引領到學科的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才,才是高校科研的根本。
從到南開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擔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任務,他講課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即使沒有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生也能聽得懂。為了讓學生們不僅學到知識,還學會勤於思考,周其林在課堂上想了許多辦法,除了把知識儘量講得通俗易懂外,還增加了互動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
每天早晨8點到實驗室,晚上9點離開,離開前與實驗室的學生一一交流,一周6個工作日,周其林的生活如同化學反應一樣準確。與科學研究一樣,周其林在生活上也非常細心,在他的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檔案袋,封面寫著學生的名字,每個學生發的每一篇文章和學術資料他都保留下來。
在周其林心中,他的課堂不局限於教室和實驗室。在南開大學,幾乎人人都知道,「大學者」周其林的課題組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無論本科、碩士或博士,只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體驗一番。
面對榮譽,周其林說:「我的生活不會因任何榮譽而改變,以前我為教育、科研工作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今後還會是百分之一百。」
《中國教師報》2018年09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