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 知了--浙江頻道--人民網

2020-12-01 人民網

這幾天,難得閒,我抽空到西湖邊走了走。氣溫越來越高,湖邊已滿眼是綠,初夏的味道已經有點起來了。

算算日子,過不了多久,蟬似乎又快蜂擁而來了。想起記憶裡那此起彼伏的蟬鳴,我竟有些興奮起來。

小時候皮,天天和夥伴們在外面撒野,刨土坑挖蚯蚓,矮樹叢抓蜻蜓。夏天最該玩的就是抓知了。知了偏愛柳樹,但樹到底長得好不好看我看不是個問題,樓下幾棵矮樹,樹幹長得歪七扭八,枝葉稀稀拉拉,它們照樣安安頓頓俯在上面,悠閒地叫兩聲又歇兩聲地挑逗人。小鬼們最喜歡在這種樹下知了——樹矮夠得著,葉少沒阻礙。

捕蟲的杆子似乎是一根光禿禿的拖把棍,纏上鋼絲圈,套個塑膠袋,人人手上只要有這一把簡易裝備就已經夠使。抓知了首先講究目明。黑乎乎的知了貼著褐色的樹皮上並不容易被發現,要眯著眼睛仔細找,樹枝樹幹的一圈都有可能藏身它們。找見了又要注意下手輕巧。需要輕輕用袋口的正中央剛好捂住知了,然後往下蹭。蹭得好,一下就能來一隻,蹭不好,可能就從左右的鏤空裡飛了。

小時候人小,眼睛還好使,卻經常使不上勁控不住長杆子,胳膊隨便一晃就是一場空,白白太陽底下曬,說不定還倒黴吃上一口知了尿。所以說知了不好抓,從中午日當午暴曬到日西落也就只有那麼十幾二十個。大多不是飛了,就是位置刁鑽只能眼巴巴地幹看著。

抓來的知了幹什麼呢?總不能白白放走,那就炸了吃吧。炸知了也算在那時盛行各地,至少盛行在我小時候。先用剪子剪了兩扇薄翼讓它不能飛,再用剪子狠狠心掐頭掐尾,然後剪開肚子挖出內臟。全程,那一刀一刀剪下去的都是活物,要放現在,一想到它在手裡掙扎的震顫和一啞一啞逐漸失聲的哀鳴,我就渾身發麻。要不是小孩不知好賴,又是饞蟲比天大,恐怕也不敢下手。

知了要炸的好吃,需要像醃肉一樣醃,醃好了再放進滾油裡炸。具體什麼味我也不記得,好像是椒鹽味,又似乎是醬油味,但肯定是噴香噴香,不比炸雞炸魷魚什麼的差,不然以我現在的膽子一想到就該是反胃,寫到這也不會就差點流出口水。

記憶裡似乎就吃過兩頓炸知了,還是小夥伴們一起抓才抓夠量一碗下油鍋,只可惜大家一分也只有一人幾隻。不盡興,不盡興,所以到現在還惦記。

雖然現在嘴巴吃的食物不缺山珍海味,眼睛看的植物修剪的造型悅目,精神追求的是一片靜心修身養性,但是從那幾棵醜兮兮的柳樹上,用一根破棍子捉回來的,土巴巴又鬧哄哄的幾隻知了,我確實到現在還是惦記。

回憶正酣,身邊起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鳴聲將我叫醒,一看,前來遊玩的車輛已將湖邊的馬路堵了個嚴嚴實實。

「這刺耳的鳴笛聲裡,應該是聽不見蟬鳴的吧。」想起這,我笑了笑,繼續被人群裹住帶向斷橋……

相關焦點

  • 吃知了的影響你可知了
    浙江在線7月14日訊(浙江日報記者/沈晶晶 區委報導組/吳立庫)夏日蟬鳴,這是知了與時令的關聯。自古以來,大家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它的鳴聲,詩人墨客聞蟬鳴而愁,「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孩子們則在期待抓知了的樂趣。  最近,在浙江的一些地方,作為夏季標配的知了,正遭逢命運對它們的考驗。
  • 知了在浙江的吃法你知道伐?
    夏天,窗外的知了不停的叫,南朝人王籍卻聽出了人生境界,一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就名垂詩史,如果王籍是吃貨,聽到知了的叫怕是另外一番感悟了。在衢州常山等一些地方,在這個季節,就展開捕捉行動,抓住知了的幼蟲,銷往麗水,一夜可獲利不少。那麼這種蟬幼蟲到底有何營養價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金蟬的幼蟲各個地方稱呼不一樣,知了龜、知了猴、爬爬、食孩兒、老少狗、爬叉等均是它的名字,可能在網上傳出新聞之前,很多人並不知道,知了也能吃?其實,知了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也極高,素有唐僧肉的美譽。
  • 知了?多年以後就沒有人知了 蟬為何不吵了?剛出土就被吃了!
    我們單聽一種聲音就夠了,那就是知了,知了!知了聲音不絕於耳,讓本來就燥熱的夏天,心裡更加煩躁,特別是人困馬乏,好想好好一個午覺,剛剛睡著,或者即將睡著,而你的耳畔不斷的響起知了知了的聲音,那時候真的恨不得爬起來,把它們一個一個的抓起來關起,然人卻又對它無可奈何。
  • 知了吃什麼?知了的幼蟲吃什麼?
    炎熱的七月,窗外總能傳來陣陣知了的叫聲。知了喜歡棲息於樹上,並傳來陣陣的鳴叫。
  • 原創 | 知了知了,應是綠肥肉瘦
    ,枝頭上的知了叫個不休:"熱死了,熱死了!"這貌似是我小時候對夏天的印象,雖然天熱,但是也有很多樂趣。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捉結了龜。結了龜是一種爬行動物,生活在土壤裡,是靠植物根部的枝葉維持生命,分布於我們魯西南地區,在你們那裡叫什麼?眼下又到了結了龜,也就是金蟬出土的時候。
  • 市民夜晚出動抓知了 知了作用可不少
    7月12日,湖北省襄陽市,市民夜晚在樹林裡抓知了。在漢江襄陽城區段的一個沙洲上,生長著數百畝楊樹林,近一個月來,每晚都有成百上千的市民趁著夜晚成群結隊在裡面抓知了。  襄陽本地收購的知了大部分都銷往山東,每天發貨在5萬斤左右。  說起知了猴的營養價值,民間就有把知了猴比作唐僧肉的說法,意為知了猴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味道也鮮美可口,有一種讓人吃了就會長生不老的感覺。
  • 知了的「網紅季」
    知了與夏天是有約定的:夏天的綠肥紅瘦,讓知了當仁不讓領銜昆蟲界放歌,也讓無愁少年玩出遊戲的新花樣。如今,早年受知了歡唱誘惑的少年,已然人到了中年乃至白髮皓首。那些年的暑假午後,在門窗敞開的室內,放下竹榻,用井水揩拭,放肆地躺在竹榻上,通體的涼爽掠過身軀,在知了的催眠中體驗涼熱同享。
  • 昆蟲科普|知了知了,你到底知道什麼了?
    昆蟲科普|知了知了,你到底知道什麼了?……」每年夏天總有一種昆蟲的叫聲縈繞耳邊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知 了知了為啥又叫作蟬呢?你聽 》》》2黑蚱蟬夏天來臨之時,上海最常見的蟬便是黑蚱蟬了,俗稱知了,別稱「野烏子」、「熱死啦」。是上海地區個頭最大的蟬。體長約40-50mm;體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澤;複眼強突出;刺吸式口器;中胸背板寬大;翅透明;前足腿節有齒刺。雄蟲腹部有發音器,雌蟲腹端有發達的產卵器。
  • 1000隻知了殼賣150元 12歲小女孩撿知了殼給父親治病
    中新網衢州8月21日電(見習記者 周禹龍 通訊員 盛偉)雖然立秋已過,但是浙江衢州市常山縣招賢鎮泉目山村依舊酷熱難當,山上成片的胡柚樹已掛滿了拳頭大小的青胡柚。12歲的樊春瑛頂著瘦小的身子穿梭在胡柚林裡,細細抬頭尋找著知了殼,一個、兩個、三個……每找到一個,她的內心便欣喜一分,因為在她心裡,每一個知了殼都代表著她父親痊癒的一份希望。「一斤知了殼能賣150元,1000來只知了殼才能湊成一斤。但今年知了少,每天找二個小時,只能找到二三十隻,賺到的錢不足5元。」樊春瑛深知這點錢微不足道,但好歹也是一份收入。
  • 金蟬脫殼成就了知了,留下的一味中藥卻能治病救人,你真的知了?
    「知了,知了,知了……」樹上的蟬兒正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著呢!正是它的歌聲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住,問一問你究竟知道什麼了?每到盛夏,知了就神不知鬼不覺地上了樹,天越悶它越叫,你高興時它就叫得高興,你若心煩,它會平添心煩,一刻不停,居高臨下地鼓譟,你只有躲開的份,沒辦法制止它。忙碌的人們並不在意知了的歌聲是優美還是悽婉。
  • 知情知了|回望故鄉
    知情知了文/榮凡詩知了,學名叫蟬。對這小昆蟲,各地稱謂不同,一個地方一種叫法。幼蟲時,其形似猴,爬行如龜,故俗名,膠東叫「知了猴」,老家鄆城叫「嘟老龜」;一旦脫去半透明的琥珀色的「外衣」,這裡叫「知了」,老家叫「嘟老子」。據說,古代叫:「蜩螗」,如今還有叫:「爬蟬」「解了猴」「鑰匙頭」的,叫法多多。
  • 知了,記憶深處的呼喚!
    記得小時候,在家鄉的盛夏,我們在放假後,每天泡在河裡洗澡,摸魚,或者湊在一起捉知了,對於知了肯定是我們小時候很喜歡的昆蟲了,特別是知了那不覺疲憊的叫聲,讓我們很好奇,它為什麼要不停的叫呢,難道有很多很多的心事要向別人傾訴嗎?
  • 三伏將至,知了猴出現,吃知了猴對身體有危害嗎?看完有數了!
    三伏天馬上就要到了,對於喜歡吃美食的人來說,有一種美食即將出爐,對,這種美食就是知了猴。知了猴是蟬的幼蟲,從土中爬出來還沒開始蛻殼時的狀態。往年人們對吃知了猴並沒有什麼其它想法,但是由於今年情況特殊,很多人會問,吃知了猴有危害嗎?
  • 知了猴市場上70元一斤,養殖知了猴是不是很賺錢?答案來了
    知了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鋅等微量元素,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非常高,100克知了含有71克的蛋白質,是難得的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同時知了猴含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知了龜含有豐富的甲殼素,能夠緩解皮膚衰老,傳統中醫認為知了猴有止咳生津滋陰補腎的功效,蟬蛻還是一味常用中藥材。在山東,河南等地早有食用知了猴的食俗,稱知了龜為「唐僧肉」。
  • 捉知了、炸知了、戳蟬蛻,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我的童年就是在魯西南廣袤的田野上度過的,在炎炎的夏季,我提著礦燈捉過知了,也曾吃過不少炸知了,當然也曾揮舞著長竹竿戳過蟬蛻。可以說,沒了知了,我的童年生活便少了三分之一的充實與樂趣。我曾經站在河堤上遠眺過捉知了的大軍,只見遠處近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燈光,就好像鬼子進村掃蕩一般。在那個「七隻知了可以換一元錢」的年代,從地底下冒出來的知了無疑成了村民眼中「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自然,誰也不肯捨棄這一賺錢的機會,並且一家比一家跑的路多、熬的夜晚。
  • 油炸知了不能隨便吃,又有人中招了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蓉 通訊員 管玲琳隨著盛夏到來,杭城也開啟了「聒噪」模式。現在,每天從早到晚,知了叫個不停,而且一陣響過一陣。這時候,作為吃貨的你,是不是想起了一道美食?金黃的,酥脆的,香嫩的……沒錯,那就是油炸知了。但是,這個知了可不是誰都能吃的!
  • 走,逮知了猴去!
    蟬(學名:Cicadidae;英文名:Cicada、Cicala 或 Cicale)是昆蟲綱半翅目頸喙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小時候在鄉下老家,一到夏天,小知了就會從地底下踴躍而出。尤其是下過雨以後,小知了最多。傍晚,晚飯也顧不得吃,就拿個手電筒,跑到樹底下去掏知了。
  • 探秘知了-中國教育新聞網
    而知了作為島上的常住「居民」,每每如期而至,為海島奏響天籟之音。「這是誰在唱歌?」「是呀,誰在唱歌?」「我也不知道」……不一會兒,一個遲疑的聲音在孩子們中間響起——「知了」。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知了伴隨著我的童年,當看到同樣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們對知了不甚了解時,一絲失落的情緒划過心間,一個有趣的想法走進腦海:何不讓孩子們親近、融入自然,經由多維度、多視角的浸入式探索,觸摸、了解、認識關於知了的全息圖景,萌發孩子們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孩子們對家鄉和生活的敬畏和熱愛?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青島海灘「海知了」是什麼
    《今日》有話說:讓「海知了」長住島城,善莫大焉!  一件小事引起了這麼大的關注,是我們在播出這條新聞之前始料不及的,這說明市民們的生態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大家不願意看到我們身邊的環境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害。從前幾年銷聲匿跡,到這幾年「重現江湖」,「海知了」的回歸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對島城海洋資源修復工作的充分肯定。  專家說,「海知了」就像泥土中的蚯蚓,對疏鬆和清潔沙灘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善待這個小生命,讓它在青島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並成為島城海灘一道新的風景線。
  • 「知了猴」將大量出沒,「禁野令」之下還能吃知了猴嗎?
    導讀: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禁野令」來了,知了猴還能吃嗎?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如今地攤也放開了,很多人到了晚上都出來擺地攤了。在夜宵攤上,入侵物種小龍蝦就是最火爆的,很多人都會特意點上一份,邊喝啤酒邊吃小龍蝦,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