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的「網紅季」

2020-12-06 新民晚報

說夏天的火熱和歡樂都是知了唱出來的絕不為過。知了的唱腔高昂激越,仿佛將蟄伏地下數年修煉的內功,匯聚於夏,讓原本認為它聒噪的人們,體驗其特立獨行的精彩,收穫夏的饋贈。

知了與夏天是有約定的:夏天的綠肥紅瘦,讓知了當仁不讓領銜昆蟲界放歌,也讓無愁少年玩出遊戲的新花樣。

如今,早年受知了歡唱誘惑的少年,已然人到了中年乃至白髮皓首。那些年的暑假午後,在門窗敞開的室內,放下竹榻,用井水揩拭,放肆地躺在竹榻上,通體的涼爽掠過身軀,在知了的催眠中體驗涼熱同享。知了的歡唱,像極了上海話唱詞「熱煞特、熱煞特……」

且說,那知了幾度修煉的內功,惹得少年大汗淋漓,也給知了取了綽號「野無知」(上海話對知了的叫法);其實,說少年「也無知」倒更貼切。不滿足隔空傾聽知了歌唱的少年,腦洞大開欲與「野無知」零距離:用麵粉反覆揉捏,直至有了很強的黏性,再將其粘在竹竿頂端,作為捕捉「野無知」的工具。成為俘虜的知了,被安置在用棒冰小棍做成的籠子裡,餵以它番茄、毛豆、西瓜皮之類,一群「小巴臘子」頭挨頭圍住籠子盯視知了,果然,耐不得寂寞的知了「熱煞特、熱煞特……」極力表現自己,它的體內如同有個蜂鳴器,隨著叫聲響起,翅翼微微震動。「也無知」的少年,覺得用麵粉調製的黏性不強,到修鞋匠的攤位上討來輪胎殘片,放在煤球爐上熬化做成黏合劑去粘知了。少年還說,「野無知」半路被捉來「養不家」,要找到樹底下的小洞,將還未變身的知了挖掘出來,讓其呈齒形的細細小腿吊鉤在家裡的蚊帳上,觀賞它慢慢地蛻去外殼,嬗變成彈眼落睛的知了。不會唱歌的「啞巴」知了幸運地被放生;會唱的知了照例被安置在小籠子裡,配給「家常食物」。殊不知,知了其實是靠吮吸樹上的清露和養料生存的,環境逼仄的籠子,豈能阻擋它對大樹的嚮往,困於小籠裡的知了,還未被少年馴化就已經夭折,只留下少年的無奈惘然。

夏天,是知了的網紅季;秋風起,它們又行將進入新一輪的地下蟄伏期。生生不息,還未行遠,已期待未來夏的火熱、夏的快樂,網紅季亦是知了的永恆季。

今夏正在走遠,未見粘知了的少年……(張林鳳)

相關焦點

  • 本周網紅:「海知了」
    ▽沒錯,我就是最近在石老人附近出現的「海知了」啦!聽說我在青島成了網紅?有、有點害羞呢…如果你們實在是喜歡我們海知了不如等我們再長大一點、再長多一些!因為我們和對蝦、梭子蟹不太一樣我們要長大「成人」至少要兩三年……現在,我們還是小寶寶呢
  • 巧用蜘蛛網 抓知了不費力
    巧用蜘蛛網 抓知了不費力 相關視頻
  • 知了猴市場上70元一斤,養殖知了猴是不是很賺錢?答案來了
    說到夏季裡的美食,許多人自然想到有「網紅美味」之稱的小龍蝦,不管是在路邊攤還是大酒店,肉質肥嫩,蝦黃飽滿的小龍蝦都是許多人喜歡的美食,不過這今年有一種來自農村樹下的野味,不僅在營養上還是價格上都力壓小龍蝦,成為許多食客的新寵,讓小龍蝦走下「網紅」神壇。這種野味就是知了龜。
  • 知了 - 知了--浙江頻道--人民網
    夏天最該玩的就是抓知了。知了偏愛柳樹,但樹到底長得好不好看我看不是個問題,樓下幾棵矮樹,樹幹長得歪七扭八,枝葉稀稀拉拉,它們照樣安安頓頓俯在上面,悠閒地叫兩聲又歇兩聲地挑逗人。小鬼們最喜歡在這種樹下知了——樹矮夠得著,葉少沒阻礙。 捕蟲的杆子似乎是一根光禿禿的拖把棍,纏上鋼絲圈,套個塑膠袋,人人手上只要有這一把簡易裝備就已經夠使。抓知了首先講究目明。
  • 吃知了的影響你可知了
    據麗水當地媒體報導,知了成了夏日餐桌上的美食,據估算,當地每年要吃掉知了上億隻。  知了在生態鏈中的地位如何?如此大量捕捉、食用,會不會對物種種群造成破壞?生態鏈會受到影響嗎?本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學新。
  • 知了吃什麼?知了的幼蟲吃什麼?
    炎熱的七月,窗外總能傳來陣陣知了的叫聲。知了喜歡棲息於樹上,並傳來陣陣的鳴叫。
  • 知了能不能吃 食用價值你知道嗎
    知了雖然吵卻少有危害,反而還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下面就請走進知了的世界。  知了能不能吃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嚇人,可是有位姓錢的吃貨曾在網上稱讚知了是好吃到停不下來,3斤知了分分鐘就吃光。於是我們找到這位吃貨,並向他了解了知了是怎麼擺上餐桌的。
  • 原創 | 知了知了,應是綠肥肉瘦
    ,枝頭上的知了叫個不休:"熱死了,熱死了!"這貌似是我小時候對夏天的印象,雖然天熱,但是也有很多樂趣。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捉結了龜。結了龜是一種爬行動物,生活在土壤裡,是靠植物根部的枝葉維持生命,分布於我們魯西南地區,在你們那裡叫什麼?眼下又到了結了龜,也就是金蟬出土的時候。
  • 知了猴哪個部位可以吃,外殼能吃嗎?知了猴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每當知了叫的時候,晚上很多人會去野外抓知了的幼蟲——知了猴回家來食用。近些年知了猴成為了夜宵市場的小網紅,有人還說它要比小龍蝦好吃、有營養。不過現在知了猴數量少了,因此價格也貴了,目前確實要比小龍蝦貴得多,普遍都是在七八十塊錢一斤了。吃過小龍蝦的都知道,它是需要掐頭去尾,只吃中間部分。那知了猴哪個部位不能吃,外殼也能吃嗎?知了猴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 知了營養好但不能隨便吃 有人10顆油炸知了下肚差點休克
    他想了想說,當天晚上第一次吃了油炸知了,以前從來沒有吃過,聽人家說知了油炸後很好吃,營養也很不錯,男子想嘗試一下。他自己動手去樹上抓知了,拿回家洗乾淨,油鍋裡一陣翻滾後起鍋,搭配著黃燦燦、噴噴香的知了,他還喝起了小酒。誰知道兩三個小時後,男子皮膚出現一塊塊的紅疹,而且渾身瘙癢,料想情況不對,趕緊到醫院就診。
  • 市民夜晚出動抓知了 知了作用可不少
    7月12日,湖北省襄陽市,市民夜晚在樹林裡抓知了。在漢江襄陽城區段的一個沙洲上,生長著數百畝楊樹林,近一個月來,每晚都有成百上千的市民趁著夜晚成群結隊在裡面抓知了。  襄陽本地收購的知了大部分都銷往山東,每天發貨在5萬斤左右。  說起知了猴的營養價值,民間就有把知了猴比作唐僧肉的說法,意為知了猴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味道也鮮美可口,有一種讓人吃了就會長生不老的感覺。
  • 昆蟲科普|知了知了,你到底知道什麼了?
    昆蟲科普|知了知了,你到底知道什麼了?……」每年夏天總有一種昆蟲的叫聲縈繞耳邊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知 了知了為啥又叫作蟬呢?你聽 》》》2黑蚱蟬夏天來臨之時,上海最常見的蟬便是黑蚱蟬了,俗稱知了,別稱「野烏子」、「熱死啦」。是上海地區個頭最大的蟬。體長約40-50mm;體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澤;複眼強突出;刺吸式口器;中胸背板寬大;翅透明;前足腿節有齒刺。雄蟲腹部有發音器,雌蟲腹端有發達的產卵器。
  • 知了猴冷凍一年能吃嗎 放入冷凍箱內冷凍儲存
    知了猴冷凍一年能吃嗎 放入冷凍箱內冷凍儲存時間:2018-07-20 17:07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知了猴冷凍一年能吃嗎 放入冷凍箱內冷凍儲存 知了猴冷凍一年能吃嗎?知了猴冷凍一年能不能吃要看具體情況,如果沒有變質,還是可以吃的,如果已經變質了,就不能吃了。
  • 金蟬脫殼成就了知了,留下的一味中藥卻能治病救人,你真的知了?
    「知了,知了,知了……」樹上的蟬兒正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著呢!正是它的歌聲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住,問一問你究竟知道什麼了?每到盛夏,知了就神不知鬼不覺地上了樹,天越悶它越叫,你高興時它就叫得高興,你若心煩,它會平添心煩,一刻不停,居高臨下地鼓譟,你只有躲開的份,沒辦法制止它。忙碌的人們並不在意知了的歌聲是優美還是悽婉。
  • 知情知了|回望故鄉
    知情知了文/榮凡詩知了,學名叫蟬。對這小昆蟲,各地稱謂不同,一個地方一種叫法。幼蟲時,其形似猴,爬行如龜,故俗名,膠東叫「知了猴」,老家鄆城叫「嘟老龜」;一旦脫去半透明的琥珀色的「外衣」,這裡叫「知了」,老家叫「嘟老子」。據說,古代叫:「蜩螗」,如今還有叫:「爬蟬」「解了猴」「鑰匙頭」的,叫法多多。
  • 知了?多年以後就沒有人知了 蟬為何不吵了?剛出土就被吃了!
    我們單聽一種聲音就夠了,那就是知了,知了!知了聲音不絕於耳,讓本來就燥熱的夏天,心裡更加煩躁,特別是人困馬乏,好想好好一個午覺,剛剛睡著,或者即將睡著,而你的耳畔不斷的響起知了知了的聲音,那時候真的恨不得爬起來,把它們一個一個的抓起來關起,然人卻又對它無可奈何。
  • 知了,記憶深處的呼喚!
    記得小時候,在家鄉的盛夏,我們在放假後,每天泡在河裡洗澡,摸魚,或者湊在一起捉知了,對於知了肯定是我們小時候很喜歡的昆蟲了,特別是知了那不覺疲憊的叫聲,讓我們很好奇,它為什麼要不停的叫呢,難道有很多很多的心事要向別人傾訴嗎?
  • 三伏將至,知了猴出現,吃知了猴對身體有危害嗎?看完有數了!
    三伏天馬上就要到了,對於喜歡吃美食的人來說,有一種美食即將出爐,對,這種美食就是知了猴。知了猴是蟬的幼蟲,從土中爬出來還沒開始蛻殼時的狀態。往年人們對吃知了猴並沒有什麼其它想法,但是由於今年情況特殊,很多人會問,吃知了猴有危害嗎?
  • 山東各地「知了猴」叫法大全!竟有稱「神仙」的!
    來看看吧(以下多為音譯):濟南:知了猴子、哨吃狗、哨卻商河:蕭蕭仲宮附近:老勺狗王舍人附近:神仙德州:知了爬、 金蟬、知了鬼、知了子慶云:小笑猴齊河:老勺猴陵城區:爬爬聊城:知了龜東昌府區:節拉龜臨清:季牛爬陽穀:肚了龜
  • 捉知了、炸知了、戳蟬蛻,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我的童年就是在魯西南廣袤的田野上度過的,在炎炎的夏季,我提著礦燈捉過知了,也曾吃過不少炸知了,當然也曾揮舞著長竹竿戳過蟬蛻。可以說,沒了知了,我的童年生活便少了三分之一的充實與樂趣。我曾經站在河堤上遠眺過捉知了的大軍,只見遠處近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燈光,就好像鬼子進村掃蕩一般。在那個「七隻知了可以換一元錢」的年代,從地底下冒出來的知了無疑成了村民眼中「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自然,誰也不肯捨棄這一賺錢的機會,並且一家比一家跑的路多、熬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