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炸知了、戳蟬蛻,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2020-12-04 情感學院院長

文/王先生本文原創

魯西南鄉下的夏天到處是蟬鳴,吵得人的耳朵幾乎要聾,這是許多外地人在夏季初到魯西南時的第一聽覺印象。

誇張了嗎?我想並沒有。

我的童年就是在魯西南廣袤的田野上度過的,在炎炎的夏季,我提著礦燈捉過知了,也曾吃過不少炸知了,當然也曾揮舞著長竹竿戳過蟬蛻。

可以說,沒了知了,我的童年生活便少了三分之一的充實與樂趣。

01

夏季的六月接近尾聲時,整個魯西南就儼然成了知了的海洋我至今忘不了全村老老少少一齊上陣捉知了的壯舉。

天空剛剛擦黑,大伙兒便匆匆忙忙地吃過晚飯開始準備起來了。礦燈、竹竿和塑料桶,這是捉知了必備的三件套。

雖說結伴同行可以解悶,但大家更喜歡單獨行動,畢竟兩盞礦燈同時照在同一隻知了上,歸屬權的判定就有些棘手了。

所以,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大伙兒都喜歡「單飛」,即使是一家人,也都各自奔向心中的理想地去了。

我曾經站在河堤上遠眺過捉知了的大軍,只見遠處近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燈光,就好像鬼子進村掃蕩一般。

在那個「七隻知了可以換一元錢」的年代,從地底下冒出來的知了無疑成了村民眼中「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自然,誰也不肯捨棄這一賺錢的機會,並且一家比一家跑的路多、熬的夜晚。

每次在路上遇到熟人,大家互相攀談的話題也不再是「你吃飯了沒」,取而代之的是「你捉了多少知了猴」。從來沒有想到,幾隻小小的知了猴就可以輕鬆地讓老百姓「移風易俗」。

02

雖說知了可以換錢,但我們家的知了幾乎是不賣的。

每次父親提議要把知了賣掉換點兒零花錢,母親都是用同一句話把父親給拒絕了——「咱自己家都不夠吃」。

父親拗不過,只好悻悻地燒著鍋。可油炸的知了出鍋後,父親的筷子夾得明顯比往日裡要勤快許多。一小盅白酒,幾隻金黃酥脆的知了,再用滾水燙一下腳,一天的疲憊就都消散盡了。

知了好吃,但不能在年前就將它們吃淨,因為在魯西南一帶,油炸知了是過年待客的一道傳統美食。

從溽熱的暑天到過年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如何保存知了呢?自然是得冷藏起來。

先把知了用刷子清洗乾淨,滾水焯上一遍後瀝乾水分,用塑膠袋一包,放在冰櫃裡半年都不改鮮味。

早些年家裡沒有冰箱,我們家的知了就藏在隔壁孟大娘家。為了不佔用人家太多地方,每年母親都會將數量控制在二百個左右,結結實實地塞滿一個塑料酒桶。

如今家裡有了冰箱,母親便放心大膽起來,每次都是將整個夏季的知了儲藏起來,只為了等我過年回家。

03

關於知了的記憶,又何止是只有吃呢!我生命裡的第一桶金就是通過戳蟬蛻換來的。

那時農村孩子的暑假不像城裡的孩子,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和上不完的補習班,我們的暑期作業除了一本薄薄的暑假練習冊,再沒有其他的學習任務了。

那時,我有大把大把的空閒時間可以用來在河裡抓魚、在密林之間戳蟬蛻。

戳蟬蛻的竹竿是母親幫我製作的,我們村子四周沒有很長的竹竿,為了能夠著高處的蟬蛻,母親用紅線將一長一短兩根竹竿首尾綁在一起。

我忘不了過去一個人在知了聲漫天的樹林裡抬頭行走的日子。蟬蛻的位置可謂忽高忽下、千奇百怪——有的就藏在草叢裡,觸手可及;有的則躲在高處的綠葉背後,任憑我如何揮舞竹竿,那蟬蛻就是不肯下來。

辛苦了大半天,脖子都酸脹到再也抬不起來時,我的袋子裡就有三四兩左右的蟬蛻了。按照當年一斤五十元的價格,我差不多可以拿到二十元左右的「巨款」。

對於這筆意外之財,母親從來不會伸手向我要回去,「這是你的私房錢,怎麼花,你自己做主。」

那些錢是怎麼花出去的,我記不得了,可當年屏住呼吸瞅著收購蟬蛻的那個老人手中那把忽上忽下的秤桿子的情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04

去年過年回家,母親又用花生油炸了許多知了給我吃,還是之前的味道,絲毫都沒有改變。

因為疫情的原因,大年初四我就急匆匆地坐上了前往杭城的火車,在車站裡,母親一遍遍囑託我:「知了一定要放在冰箱裡,不然容易壞。」

我一遍遍地點著頭。

回到杭城,當我興衝衝地把一盤金黃的炸知了端到舍友的面前時,他驚嚇地跳了起來。整個晚餐過程中,他的眼睛都一直躲閃著那個泛著黃油的盤子。

也許,只有魯西南人才可以享受到這份美味,這是一種殊榮,也是一種恩賜,正如放牧青山羊般古老而莊重。

我又懷念魯西南那片土地了!

#農村#

——END——

(圖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走,逮知了猴去!
    天剛擦黑的時候,知了們就像事先約定好了似的,差不多在同一個時間段裡,紛紛從泥土裡面鑽出來。小時候聽到知了的叫聲知道夏天來了,內心有種不可抑制的興奮。「知了——知了」「已經夏天了。」站在不遠處的一位晨練的老者隨聲附和著。「不早就是夏天了嗎?」我不解地問。「沒有知了叫,不算是夏天。有了知了聲才算是真正的夏天。」老人認真地解釋。
  • 知了猴蛻完皮就不能吃了?行家:剛蛻皮的才好吃,附抓知了猴攻略
    現在正值炎熱的三伏天,晚上雖然稍微有點涼風,但是依然是非常的悶熱,但是這絲毫阻擋不了人們對知了猴的嚮往,經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往小樹林裡鑽,冒著被蚊子咬的滿頭包的風險去尋找美味。小季最近也是加入到了捉知了猴的大軍之中,基本上都是晚上7點半從家出發,然後摸到差不多9點左右打道回府,運氣好的時候一晚上能摸六七十隻,運氣差的時候,基本上一晚上摸十幾隻。現在的小樹林可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季節,大家一塊摸著知了猴,一塊開著玩笑,摸知了猴是次要的,主要是在家沒事出來玩。
  • 金蟬脫殼成就了知了,留下的一味中藥卻能治病救人,你真的知了?
    童年的生活時光既漫長又短暫,那時最大的樂趣是粘知了。找來兩三根竹竿,粗綁細,大接小,扛著一步三顛,神氣活現地出了門,大人午睡,我們去粘知了。整個院子都看不見人,每棵大樹梢上都傳來蟬鳴,知了喜高,大部分竹竿都夠不著,偶爾發現一個低處的,立刻收聲斂氣,躡手躡腳地向其靠攏。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捉蟬,但最好的辦法就是粘。
  • 原創 | 知了知了,應是綠肥肉瘦
    河邊的柳樹像一個駝背的老爺爺,它沒精打彩地呆立在那兒,小狗們張大嘴,伸著紅紅的,長長的舌頭,一顫一顫,一喘一喘的,好像在埋怨說:"風也不知道躲...」,枝頭上的知了叫個不休:"熱死了,熱死了!"這貌似是我小時候對夏天的印象,雖然天熱,但是也有很多樂趣。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捉結了龜。結了龜是一種爬行動物,生活在土壤裡,是靠植物根部的枝葉維持生命,分布於我們魯西南地區,在你們那裡叫什麼?
  • 市民夜晚出動抓知了 知了作用可不少
    知了猴所含的蛋白質包含了多種對我們人體有益的胺基酸,光是人體必需的就佔胺基酸總量的46%,可想而知知了猴的營養價值是多麼的豐富了。而且知了猴的營養價值還包括它含有的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鈣磷鐵等人體需求量比較大的礦物質知了猴含得相當的豐富,除此之外,知了猴15%的優質油脂含量也使知了猴的營養價值得到大大的加分,這些油脂富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減低我們的膽固醇,維持血壓的平衡。
  • 知了 - 知了--浙江頻道--人民網
    算算日子,過不了多久,蟬似乎又快蜂擁而來了。想起記憶裡那此起彼伏的蟬鳴,我竟有些興奮起來。 小時候皮,天天和夥伴們在外面撒野,刨土坑挖蚯蚓,矮樹叢抓蜻蜓。夏天最該玩的就是抓知了。知了偏愛柳樹,但樹到底長得好不好看我看不是個問題,樓下幾棵矮樹,樹幹長得歪七扭八,枝葉稀稀拉拉,它們照樣安安頓頓俯在上面,悠閒地叫兩聲又歇兩聲地挑逗人。
  • 知了猴市場上70元一斤,養殖知了猴是不是很賺錢?答案來了
    知了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鋅等微量元素,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非常高,100克知了含有71克的蛋白質,是難得的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同時知了猴含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知了龜含有豐富的甲殼素,能夠緩解皮膚衰老,傳統中醫認為知了猴有止咳生津滋陰補腎的功效,蟬蛻還是一味常用中藥材。在山東,河南等地早有食用知了猴的食俗,稱知了龜為「唐僧肉」。
  • 知情知了|回望故鄉
    這不,吃著千裡之外捎來的知了,驚喜之時,遙想起童年時鄉親們摸知了的情形。細細回味起來,摸知了不僅能食,而且別有樂趣。麥子上場,知了爬牆。每當割倒麥子,在場打著粒兒,那知了就開始陸續地拱出地面了。走在返回的路上,看著瓶裡、桶裡那知了猴張牙舞爪的樣子,那份收穫的滿足感便自然而然地喜形於色,溢於言表,心中有著難得的樂趣和快意。夜深了,星星眨巴著眼,仍有人在黑黑的夜摸知了猴,家裡門依然虛掩著,等待未歸的人;天亮了,太陽還沒有露臉,便有人踏著重重的露水,拿著長竿、兜兒,輕輕地推開屋門,一陣風跑向樹林,去捉脫殼的嬌嫩知了,揀脫去的殼。
  • 知了猴在農村街頭搶先開賣!農民直呼:價格太貴了,吃不起
    這些野生的食物的味道,是任何零食都代替不了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種只有夏天才能見到的野味:知了猴,它是蟬的幼蟲。還記得,小時候生活條件差,夏天酷熱,蚊子還到處亂飛,所以很不喜歡過夏天。但有一件趣事還是讓人很開心的,那就是跟著大人去樹林裡捉知了猴,運氣好的話,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捉到一大堆,帶回家,讓媽媽做熟了吃,那美味至今都忘不了。
  • 知了帖-光明日報-光明網
    它們的存在,仿佛都與人的生死有關,所以人們要口含或在身上佩戴了它們才肯去另一個世界。    蟬的俗名要比蜣螂的好聽一些,叫「知了」,而蜣螂在我們的民間被叫做「屎殼螂」,這三個字要是讓古埃及人聽了肯定會生氣,會覺得是對他們的一種冒犯。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把屎殼螂當作護身符。
  • 知了猴上市60元一斤 養殖者每晚能收穫兩萬隻
    記者了解到,盛夏時節正是知了猴大量上市的季節,人們不僅能在樹林裡體會捉知了猴的樂趣,也能把它帶上餐桌做成一盤美味。可有細心的市民發現,市面上銷售的知了猴價格一年比一年高,如此小玩意的身價更是超過了許多高檔海鮮的價格。     知了猴上市60元一斤    「知了猴近期開始上市了,想買半斤嘗嘗鮮,可發現這小東西的價格可真不親民。」
  • 記憶中的美食:油炸知了猴
    #當代吃貨圖鑑#我們小時候,吃的東西沒有現在這麼豐富,可是能吃到的美味,那都是原汁原味的。今天要說的這項美食,你可能聽說過,但不一定吃過。小時候,一到夏天,我特別愛去外婆家。外婆家處於黃河中下遊,土地上有一層薄薄的沙土,很利於知了繁殖。夏天晚上,小姨會帶著我,打著手電筒,去河堤上捉知了猴。你知道什麼是知了猴嗎? 就是在地下呆了四年的知了,剛鑽出來透氣,還沒來得及退殼的知了。
  • 童年趣事——摸「知了猴」
    一到夏天的傍晚,村裡的小夥伴會結伴沿著水渠邊的楊樹,摸「知了猴」。「知了猴」剛剛從土裡鑽出來,都在樹根,有時被草擋著,因為沒有手電筒,都靠去「摸」。天沒有完全黑下來,蠕動很慢的「知了猴」被眼尖的夥伴看到,就會聽到歡快的叫聲,「我摸了一隻」。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油炸知了猴做法步驟(圖)
    就不知道如此瘋狂捕捉蟬猴,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有專家表示,蟬在林業上屬於害蟲,捕捉它不會對林業造成危害,但是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並不主張大家大量消滅。  其實蟬猴是可以通過人工養殖的,據聞技術簡單,投資極少而且見效快。蟬以吸食樹根汁生長,當年夏季產卵入土,生長兩年後出土;它全身是寶,幼蟲含有大量的高蛋白,可食用,蟬殼是中藥的明目藥材;幼蟲夏季收購後,裝入冰櫃冷凍保鮮,可全年食用。
  • 農民瞅準市場養知了猴 一夏收入七八十萬(圖)
    核心提示    捉知了猴,在很多人的腦海裡是童年的美好回憶;吃知了猴,也是諸多市民去飯店時必點的佳餚。很多人以為知了猴都是純野生的,其實不然,在黃島區寶山鎮有位農民名叫潘永昌,已經養殖知了猴6年了。
  • 知了,記憶深處的呼喚!
    記得小時候,在家鄉的盛夏,我們在放假後,每天泡在河裡洗澡,摸魚,或者湊在一起捉知了,對於知了肯定是我們小時候很喜歡的昆蟲了,特別是知了那不覺疲憊的叫聲,讓我們很好奇,它為什麼要不停的叫呢,難道有很多很多的心事要向別人傾訴嗎?
  • 探秘知了-中國教育新聞網
    而知了作為島上的常住「居民」,每每如期而至,為海島奏響天籟之音。「這是誰在唱歌?」「是呀,誰在唱歌?」「我也不知道」……不一會兒,一個遲疑的聲音在孩子們中間響起——「知了」。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知了伴隨著我的童年,當看到同樣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們對知了不甚了解時,一絲失落的情緒划過心間,一個有趣的想法走進腦海:何不讓孩子們親近、融入自然,經由多維度、多視角的浸入式探索,觸摸、了解、認識關於知了的全息圖景,萌發孩子們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孩子們對家鄉和生活的敬畏和熱愛?
  • 知了在浙江的吃法你知道伐?
    在衢州常山等一些地方,在這個季節,就展開捕捉行動,抓住知了的幼蟲,銷往麗水,一夜可獲利不少。那麼這種蟬幼蟲到底有何營養價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金蟬的幼蟲各個地方稱呼不一樣,知了龜、知了猴、爬爬、食孩兒、老少狗、爬叉等均是它的名字,可能在網上傳出新聞之前,很多人並不知道,知了也能吃?其實,知了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也極高,素有唐僧肉的美譽。
  • 知了?多年以後就沒有人知了 蟬為何不吵了?剛出土就被吃了!
    我們單聽一種聲音就夠了,那就是知了,知了!知了聲音不絕於耳,讓本來就燥熱的夏天,心裡更加煩躁,特別是人困馬乏,好想好好一個午覺,剛剛睡著,或者即將睡著,而你的耳畔不斷的響起知了知了的聲音,那時候真的恨不得爬起來,把它們一個一個的抓起來關起,然人卻又對它無可奈何。
  • 知了猴不能吃了嗎
    在整個北方地區,與人類生活最為密切的昆蟲就是知了猴。據作者研究,全國關於知了猴的叫法足有二、三百種,可以說是稱謂最多的蟲子。回想過去,作者在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去捉知了猴。為什麼捉它?因為好吃唄!油炸之後色澤金黃、內外酥脆、味道鮮美、濃香馥鬱。在一個村莊裡只要有一戶油炸金蟬,滿村子都能聞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