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關係全局」,是「歷史性...

2021-01-08 央廣網

摘要: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以及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國家的經驗,可以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基層為原點、以集體主義為紐帶,是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中國方案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一根本性、歷史性的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標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當然,社會主要矛盾要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最為重要的,還是要看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方式方法。只有方式方法得當,社會主要矛盾才能真正轉化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那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也因此,在採用何種方式方法來化解「關係全局」的社會主要矛盾時,必須慎之又慎。  那麼,究竟應當如何化解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呢?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以及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國家的經驗,可以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基層為原點、以集體主義為紐帶,是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中國方案。  以人民為中心:  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九大報告明確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不僅因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更因為我們發展的目的和根本宗旨是為了人民,是為了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對此,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因此,以人民為中心可謂是化解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應當看到,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現轉化,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改革開放帶來我國經濟迅猛增長,並於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改革發展的成果卻沒有公平地惠及到全體人民,沒有較好地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反而在事實上出現了利益分配不公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利益分化甚至兩極分化現象,而且壟斷性利益集團的存在更是加劇了人們對利益分化的認知和不滿。  這就是說,一面是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從一個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進發(這從理論上看應當是為全體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另一面卻是利益分化的嚴酷現實。這一矛盾的現實,恰恰就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在利益分化的嚴酷事實面前,人們的情緒往往充滿著焦慮和沮喪,甚至有時候是怨恨的,不同群體之間往往瀰漫著互不信任和猜疑,甚至有時候是彼此對立的。這樣一種社會氛圍,哪來和諧相處?哪來安居樂業?又哪裡會有美好生活呢?假如人們沒有了過上美好生活的可能與希望,那麼,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這種矛盾的狀況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顯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讓人民群眾有真正的獲得感、幸福感,才能夠從根本上化解社會主要矛盾。  以基層為原點:  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陣地  在很大程度上,改革是不斷解放生產力、進而不斷調整生產關係的過程。在我國改革開放伊始,為了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便開始了對生產關係的調整。這種對生產關係調整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基層社會結構的分化與解體。  例如,在農村,在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公社體制下,生產隊是最為基層的一級基本核算單位,也是對「社員」進行管理的基層組織。伴隨著包產到戶政策以及其他改革措施的實施,原有的人民公社、生產隊體制已不復存在,個體化生產、個體化經營以及市場化導向的交往原則等完全佔據了主導地位,各種組織或消失、或名存實亡,即使那些仍然存在的基層黨組織,其作用也因為失去了工作抓手而大為削弱。  在城市,在計劃經濟時期,在保障充分就業是社會主義相比於資本主義的一大優勢的理念指導下,幾乎每一個城市居民都被安排進一個單位工作,這樣,單位和居委會一起就成為了城市社會管理與服務的基層組織。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原先那種較為普遍的單位辦社會的現象基本上已不復存在,單位(特別是公有制企業)已很難像改革前那樣發揮對員工的管理作用,其管理與服務員工的職能大大弱化,還有一些公有制企業或破產或重組,從而基本上完全把對員工的管理與服務推給了社會,而那些在改革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對員工的社會管理職能基本弱化。這樣,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單位基本上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基層社區治理結構也因單位參與的缺失而變得不再完備。  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凱歌行進中,各種各樣的矛盾與問題層出不窮,而解決矛盾與問題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產生矛盾與問題的速度,同時,由於基層社會結構的分化與解體,使得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抓手呈現匱乏狀態,這又必然加劇了矛盾與問題的累積。  因此,要化解社會矛盾,就必須使基層社會重新組織起來。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所指出的那樣:「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另一方面,在當下的中國,先外圍後核心的漸進式改革目前已經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的都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改革的難度和複雜程度都在加大。譬如,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等等,這些都不是可以靠行政命令等,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得到解決的,而是需要制定縝密科學的方案、耐心細緻的行動,方能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基層的和諧與穩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總之,上述情況說明了:最突出的矛盾與問題在基層,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的保證也在基層。當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未來的改革發展進程中,基層已經成為當下中國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戰場。  以集體主義為紐帶:  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理念  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結構不斷分化與整合的過程。在中國,社會結構的分化主要表現為原先的計劃經濟時期的各種類型的集體的分化乃至解體,這在工人和農民這兩個中國最主要的社會群體中間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原來的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集體已經不再甚至無法對他們進行管理和控制,更談不上提供什麼服務了。事實上,社會分化了之後必須要有社會整合,否則,社會就會陷入混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社會就是在不斷的分化與整合中取得進步的。當然,其中的關鍵在於採取什麼樣的社會整合的手段。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一種個人主義取向的社會整合方式,應對其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化現象,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而有不少人就想當然地認為,個人主義是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價值體系,甚至被看作唯一的思想價值體系。因此,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逐漸興起,並擠佔了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存在空間。一個重要的事實是,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它自然也一直是我國社會的主導輿論所弘揚的道德原則。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集體逐漸被削弱,乃至解體,集體、集體主義被視為和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事物而逐漸被擱置起來。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乃是倡導個人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和主體權利的個人主義思潮,並在中國的思想和實踐領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然而,由於中國的市場經濟畢竟不是西方的市場經濟,它還帶有社會主義的胎記,因此,對於西方適應的個人主義價值,完全照搬到中國就未必合適。事實上,個人主義在中國的實踐,不僅沒有真正發揮其社會整合的功能,而且走向了極端個人主義的地步。這種情況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應對社會分化,究竟應該以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為指歸?  既然中國的市場經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分化,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約束下進行的,既然中國的實踐已經證明個人主義並不適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放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集體主義?或許,以集體主義為中心,作為應對當前中國出現的社會分化的價值準則,作為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理念,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市場經濟發展的中國特色之路。  當然,不論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基層為原點,還是以集體主義為紐帶,其目標指向只有一個,那就是有效化解當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有效化解了社會主要矛盾,才能贏得民心,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築牢黨的執政基礎。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還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強力推動。正因為這樣,在上述的三個方面之外,可能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中心」,那就是「以黨為核心」。所以,在新時代,為有效化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加強黨的建設就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正因為如此,「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十九大報告如是說。  作者:郝宇青 為華東師範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相關焦點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 悟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
  • 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並據此確定黨的工作重點任務和奮鬥目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的實事求是的重大判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矛盾是前進的動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勢必帶來很多複雜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關係全局的變化,說明它不只是帶來經濟發展方面的新要求,而是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上提出了新要求;歷史性變化,主要指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當我國發展到當前階段,不平衡不充分成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便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華社發  1、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繼承和發展了《矛盾論》的觀點,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 十九大報告的七大「新表述」
    1 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重大判斷。進入新時代,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視野、從改革開放近40年曆程和十八大以來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學判斷。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斷,堅持歷史邏輯、緊扣發展現實、充分體現辯證統一規律,深刻凝練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為全黨全社會準確把握新時代工作重心和主線提供了基本的戰略遵循和實踐依據。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學習心得體會:所蘊含哲學原理
    10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面對全國人民的期待、面對國際社會的關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認識理解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如何用這一科學論斷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提升發展?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後的必然邏輯》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運動,是十幾億群眾的現實的生產勞動、生活需求等狀況的變化,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以及生產方式變革的連鎖式變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的系統性演變,必然要經歷漫長複雜的現實轉換過程。「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的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及時深化對社會矛盾的分析,找到新的主要矛盾,找到實現健康發展的新的動力源泉,就成為關係全局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 矛盾的思想是必然性的思想。一切真的思想都是必然性的思想。「哲學的目的就是掃除這種各不相干的外在性,並進而認識事物的必然性。」
  • 解讀十九大:十九大重新定義主要矛盾 意味著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一次新的定義,改變了自黨的八大以來的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多次論述。
  • 【憲法進網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全局性、歷史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
  • 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人立起新坐標
    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發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35年後,習近平在十九大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個論斷是對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新時代標定了我們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擔當。
  • 張異賓:從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傑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再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為決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  一、歷史性變革與重大政治判斷  一個歷史性變革。
  • 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的科學判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精準把握,為我們正確認識發展大勢、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遵循。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
    深刻認識把握新發展階段,就要深刻認識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系統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斷提高。
  • 【學習十九大】縣委辦齊桂君、李棟、黃書偉學習十九大精神心得體會
    一、準確把握「五新」,深刻領會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大氣磅礴、內涵豐富,3萬多字的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濃縮了5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執政的經驗和啟示。學習十九大,我認為要準確把握「五新」。1、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方位。
  • 充分認識黨的十九大的歷史地位重大意義 奮力開創西藏長足發展和...
    習近平同志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論斷,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深刻學習領會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建設的新要求,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開拓進取,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人民觀點)——認識和把握新...
    深刻認識把握新發展階段,就要深刻認識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系統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