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深刻認識把握新發展階段,就要深刻認識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系統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斷提高。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表現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要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無論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破解「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抑或是跨過「進一步發展繞不開的坎」,都需要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迎難而上、奮勇前進。

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關鍵在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的原因所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發展任務仍然很重。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既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也要看到這些矛盾已經構成制約我國發展的突出短板,必須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當前,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規律表明,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只有實現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才能順利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只有大力提高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十三五」時期,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中國經濟注入澎湃動能;堅持統籌協調,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聯動性;持續構建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一步破解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踐充分證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就能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大海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聚焦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要堅定必勝信念、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錨定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增強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行動自覺,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我們定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人民日報評論部)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4日 第 05 版)

相關焦點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人民觀點)——認識和把握新...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 ——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②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十四五」時期是這一新發展階段的開局時期和起始階段。從經濟發展維度看,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徵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新基建」帶來「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
    隨著國家把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圍繞數據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對數據價值的挖掘和釋放產生巨大的催化作用,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傳統基建是「物理變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線性的,而「新基建」帶來的是「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的。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為了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黨中央開展多次調查研究,以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係》為代表,我們黨開始概況總結新時期我國社會矛盾的新表現,提出「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到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對我國階級關係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準確判斷。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矛盾論》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突出了矛盾問題(辯證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因此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矛盾及其變化,也就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蘊含著矛盾分析方法,體現了《矛盾論》的基本觀點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  事物發展過程中並存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可以劃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依據,也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
  • 提高社會風險防控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吳屹桉)11月29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會風險治理」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站在更加廣闊的視角再次闡明了這一新的重大判斷,並強調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從而準確領會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 悟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
  • 數據社會給網絡治理帶來新課題
    作者: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張翼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依據
    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力發展決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新時代的到來,產生作為新時代標誌的理論及其方略,這就是新時代主要社會現實的內在邏輯,它們以主要矛盾轉換為基點,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依據。 引言:時代分析的理論途徑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新就業形態的類型特徵與發展趨勢
    【摘要】理解新就業形態的關鍵不只是新技術、新經濟和新業態,而是隨之而來的勞動關係的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勞動方式的變革。根據勞動關係的「新」和勞動方式的「新」,新就業形態可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以「去僱主化」為典型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型)、以「多僱主化」為典型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I型)、以標準勞動關係下勞動方式的新型化為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II型)。新就業形態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勞動關係的「新」所導致的,其中最為突出表現是I型新就業形態中的「去僱主化」帶來的勞動者法律身份認定和權益保障問題。
  • 輕量化給汽車防腐蝕與老化行業帶來了五個新變化
    第五屆中國汽車防腐蝕與老化技術論壇(簡稱「VCAP」)除了務實的技術交流外,還呈現了一些行業新變化。  變化一:在汽車輕量化的發展趨勢下,輕量化材料的廣泛應用給汽車防腐蝕與老化技術研髮帶來了新的要求。
  • 張遠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動大中小企業儘快全面...
    員工來企業後,都要實行隔離14天措施,有的市還規定要去指定醫院的傳染科隔離,員工擔心隔離反而帶來感染,不願意過來;有的省市少數地區防疫措施層層加碼,到現在還不允許出村。第二是物流。很多東南沿江省份的司機來自外省市,不能到崗,物流公司及企業運輸人手不足。部分省市際的交通還沒有完全通暢,或者因為隔離要求司機不願意去,造成運費大漲,有的高達之前的4倍。
  •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學習心得體會:所蘊含哲學原理
    10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面對全國人民的期待、面對國際社會的關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認識理解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如何用這一科學論斷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提升發展?
  • 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當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中國經濟已經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我國經濟發展更加需要國際分工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我們開放的大門將會越來越大,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立足,一個互利共贏的時代也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三是要抓住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來判斷新發展格局。
  • 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把握政治經濟學對象的歷史性特徵,升華新發展階段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方法和戰略思維 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這不僅因為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也因為它所研究的總是一定歷史階段變化的經濟關係和經濟過程的趨勢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