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2020-11-30 大洋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作視頻主旨演講時指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抓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性,是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提。對此,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所長王在全進行了深入分析。

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一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同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為主的內循環發展模式,也不同於改革開放以來「兩頭在外」的「雙循環」發展模式。當前,我國提出的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模式重構,中國經濟關係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受阻,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梗阻問題,為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而構建的一種新發展格局,這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在於暢通國內的經濟循環。同時,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下的發展戰略選擇。

二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是走封閉僵化之路,也不是縮小對外開放的大門。黨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經濟發展新階段背景下的產物,其主要目的在於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要特徵在於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走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之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科技創新這個短板需要補上,核心技術買不來,只能靠自己,就這個意義而言,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作為重點,自力更生搞科技創新是當務之急。但是,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由於疫情原因,經濟全球化受阻,中國開放的大門可以開得小一點,也不能盲目的判斷,由於以美國為首的少數幾個國家對中國的經濟、貿易、技術等方面的幹預和打壓,中國就要退回到冷戰時期形成兩邊對立。當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中國經濟已經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我國經濟發展更加需要國際分工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我們開放的大門將會越來越大,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立足,一個互利共贏的時代也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三是要抓住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來判斷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認識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樞紐」。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來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著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短板突出的領域,例如科技、教育、醫療、收入差別、國企改革等問題,只有重點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出有效的發展格局與發展戰略。

新發展格局,是順應我國發展新階段、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第一次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理論」列入改革開放以來「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系列理論之一。這是黨中央順應時代要求所作出的戰略深化和戰略再定位,是我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解決新時期面臨的各種中長期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新發展格局是基於新時代中國順應當前國內國際形勢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而做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決擇。從國際形勢來看,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地位的提升,在科技、文化、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對華採取打壓舉措,特別是在科技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方面。這表明在今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逆全球化、民族主義、單邊主義將會成為一種常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有待重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蔓延是這次發展戰略調整的導火線。由於疫情的暴發和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經濟全球化和產業供需體系受到極大打擊,各國在思考未來發展的同時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發展模式,而外循環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也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一種新選擇。

從國內形勢來看,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徵。新矛盾、新問題、新任務的產生,意味著過去的發展戰略和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首先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轉換,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從最初的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依靠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來發展經濟已動力不足,當前經濟增長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其次,內需消費驅動力明顯。近幾年來,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平均超過60%。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中國的內需和消費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堅實保障,消費升級將帶來產業升級,醫療、文化教育、旅遊、信息消費等第三產業和新興經濟領域的發展,將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再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使我們更加認識到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解決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長期任務。經濟發展要更加依靠自身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內循環來推動。

最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目前中國外向型發展戰略轉型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貿依存度從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二是貿易順差從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來的2%-3%;三是加工貿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國集中度大幅度下降等。這些都表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的科學判斷和正確戰略抉擇。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所長 王在全

相關焦點

  • 經濟大家談|深刻認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內涵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經濟大家談|做好「放管服」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大家談 | 讓新技術更好造福老年人群體經濟大家談 | 數據要素參與分配更好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大家談 | 為全球前沿科技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經濟大家談 | 充分理解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經濟價值經濟大家談 | 如何以減稅降費促進「雙循環」暢通發展
  •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從三個維度來闡釋「現代化」的含義、從不同發展階段解讀「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深入分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一起來看。經濟大家談 | 使人才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大家談 | 促進中國經濟良性循環發展經濟大家談 | 以雙循環格局提升產業鏈水平經濟大家談 | 科學認識城市發展規律,讓城市更高效更宜居經濟大家談 | 銀髮消費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得力引擎經濟大家談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他特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還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深入理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科學路徑以及工作著力點等指明了方向。
  •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入闡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特徵和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有效路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於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確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
  • 陳雷剛:廣東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哲學意蘊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科學研判當前國內外大勢、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戰略之舉。廣東是全國經濟大省,「雙區建設」貫通國內國際,完全有條件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積極作用。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作為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談雙循環背景下 民營經濟發展新機遇
    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不僅僅是"十四五"規劃,到2035年前,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意味著,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成為我國發展的新風向標。這就要求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效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意味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均將蘊含雙維度的動態演進。其中,內部循環的變動指向了"行穩"目標。
  • 經濟日報鍾經文:深刻把握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精髓要義
    從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到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討論;從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部署經濟工作,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幾個月來一再提及的全新命題,也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審時度勢給出的堅定答案,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形勢發展變化的科學洞察和全面把握,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
  • 劉鶴5000字長文,信息量巨大,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劉鶴5000字長文,信息量巨大,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點題...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運用科學思維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堅持運用科學思維作出的戰略抉擇。
  • 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的定位與發展戰略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闡述了對新發展格局的認識。他說,我國經濟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都面臨著外需形勢的變化,短期看當然是新冠疫情衝擊和影響,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目前危機超出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支撐新發展格局,實際現在已經是國內大循環做主體了。
  • 「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暨第20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將會進一步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 十四五期推動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路徑選擇
    「十四五」期間,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動能,提升創新能力,選擇最佳實施路徑或策略,優化業務結構布局,加快實現集團戰略突破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央企及地方國有企業面臨一項重大實踐課題。
  • 新發展格局十問 - 黨員教育移動培訓網上專欄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於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何理解把握新發展格局?
  • 張明|「雙循環」的宏觀背景、概念內涵與政策方向
    2020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雙循環」成為了國內外熱議的一個新名詞。如何理解「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雙循環」的具體概念內涵以及「雙循環」意味著的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們深入理解這個新名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看習近平這幾次重要講話,弄懂「大循環」「雙循環」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著眼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從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闡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國內國際大勢和經濟社會形勢的基礎上,審時度勢作出的前瞻未來的戰略部署。我們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應對挑戰,奮勇前進。
  • ...新高地打造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扛起自貿港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歷史擔當
    劉賜貴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自貿港的引領作用,著力建設開放新高地,著力推進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切實扛起海南自貿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