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雙循環」的宏觀背景、概念內涵與政策方向

2020-12-05 張明宏觀金融研究

註:本文的修改版首發於《四川日報》2020年8月27日,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文中配圖攝於青島海濱。

2020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雙循環」成為了國內外熱議的一個新名詞。如何理解「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雙循環」的具體概念內涵以及「雙循環」意味著的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們深入理解這個新名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宏觀背景

在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通訊稿中,有兩段話可以作為「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第一段話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第二段話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之一,是全球經濟深陷「長期性停滯」格局,全球範圍內民粹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中美經濟摩擦全方位升級,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謂前所未有的複雜與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外需增長面臨較強的不確定性,中國還將面臨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挑戰。因此,要保證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就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內需增長。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之二,是在中美經貿摩擦過程中,美國竭力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打壓,試圖顯著削弱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後發優勢」,並努力將中美技術差距鎖定在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以晶片行業為例,目前每年中國晶片進口額已經超過原油進口額。中國在高端晶片方面非常依賴從美國的進口,而美國卻要努力來「卡脖子」。因此,面臨來自美國等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打壓,中國政府不得不通過激發國內技術自主創新來對這些高科技產品實施進口替代。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之三,是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崛起,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必然會降低,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將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內需的挖掘程度。以出口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由2006年35.2%的峰值下降至2019年的17.4%。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21日在與企業家座談時所指出的,「國內循環為主,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二、概念內涵

究竟如何理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呢?

首先,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打破國內市場上存在的各種顯性與隱性的要素流通障礙,通過促進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來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事實上,從2018年以來,中國國內市場的絕對規模就超過了美國。然而,與美國相比,在中國國內,各種要素與商品的流動面臨更大的障礙。例如,公路貨運面臨高昂的運輸成本,跨省貿易面臨更加嚴苛的檢驗檢疫流程,勞動力的跨境流動也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性政策等。這些要素與商品流動的障礙無疑會顯著削弱中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優勢。事實上,2020年4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意見》,其核心所指就是要促進要素定價的市場化以及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要素的範圍涵蓋了土地、勞動力、專業人才、金融資本、技術成果與數據。如果這一政策能夠得到充分落實,那麼對於打破國內要素流動障礙、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將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其次,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確保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大與消費持續升級。第一,這意味著要保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較快增長;第二,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緩解中國國內的收入與財產分配失衡的格局。只有讓全體人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才能促進消費需求的持續擴大與消費升級的發生;第三,要保證居民將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消費,就必須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政策,如果房價繼續快速上漲的話,更多居民收入會被用於償還月供與儲蓄買房,從長期來看,這會對消費增長形成負面積壓;第四,這也意味著必須加快戶籍改革與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熱情。

再次,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確保民營企業享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以及與國有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素來有「56789」的說法,也即民營企業貢獻了50%的財政收入、60%的經濟增長、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以及90%的新增就業。因此,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保障中國民營企業有充分成長的空間。今年在疫情衝擊下,宏觀政策的「六保」中的「保市場主體」一項,就充分說明了中央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重視。這就意味著,要避免宏觀經濟下行與金融監管強化過程中通常會出現的「國進民退」的格局重演,要向民營企業充分開放中國的服務業市場,要對中小微民營企業進行財政與金融方面的支持等。

第四,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必須確保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並促進中國企業通過各種努力實現技術進步、在產業鏈價值鏈上不斷向上攀升。如前所述,中美經貿摩擦未來有全方位升級的風險,其中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遏制將是重中之重。在這一前提下,中國政府必然會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大力發展國內高科技行業,這意味著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定價與保護、鼓勵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向技術產品轉化、對國內教育培訓體系進行調整、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等政策舉措。當然,發展高科技也並不意味著閉門造車,東邊不亮西邊亮,在美國試圖與中國實現高科技「脫鉤」的前提下,中國仍需要強化與歐洲國家、日韓等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

第五,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國政府就必須要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努力參與各種雙邊、區域與全球性多邊合作,實現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相互促進。事實上,即使在國際摩擦顯著上升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政府依然在加快國內市場的開放力度。例如,今年6月1日海南自貿港總體實施方案的出臺,就標誌著中國國內自貿區自貿港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又如,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國內金融市場以及國內金融機構的開放方面速度很快。在全球經貿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全球產業鏈演進出現了區域化的新特點。這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中國東協自貿區、RCEP、一帶一路等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增強中國在上述機制中的影響力與貢獻度,通過雙向開放來促進共同發展。

三、新一輪區域一體化即將提速

其實,在本文第二部分的概念內涵中,筆者已經提出了為了促進「雙循環」的若干政策方向,這裡不再贅述。筆者想在這裡重點分析的,是隨著國內統一大市場與國內要素自由流動的實現,在未來五年至十年內,中國國內有望形成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圍繞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形成的都市圈與城市群建設,則將會成為下一輪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增長極。

隨著要素的自由流動程度的上升,未來中國國內將會形成新一輪要素聚集,這意味著一些區域的整合與發展速度將會加快。筆者目前最看好中國國內五個區域的發展。第一個區域是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區域的核心城市除港澳外,包括深圳、廣州與佛山(東莞)。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的矽谷,這裡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結合得非常緊密。第二個區域是長三角,這個區域的核心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與南京。長三角區域是目前中國區域一體化與區域內平等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且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發展相對均衡。第三個區域是京津冀,這個區域的傳統核心城市是北京與天津。如果雄安在未來十年能夠快速發展,那麼雄安有望成為京津冀的第三個增長極。第四個區域是中部三角,核心城市是鄭州、合肥與武漢。這三個城市是中國高鐵時代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構成了中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大通道」。第五個區域是西三角,核心城市是成都、重慶與西安。這個三角的特色是製造業發展與科技研究能力相得益彰,且相對而言高素質人力資本的成本較低。

不難看出,以上五個區域都各自有一個城市三角形。在每個城市三角形中,似乎都有一個城市金融更發達一些、一個城市研發更發達一些、一個城市製造業更發達一些。這意味著這些城市之間可以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協同發展。這五個區域、15個核心城市,在未來不僅是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匯聚之地,其自身的房地產市場也有著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前景(因為面臨大規模的青年勞動力流入,以及有著更好的公共資源分布)。

更有趣的是,這五個區域在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外向型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有望形成中國版本的「雁陣模式」。在這個雁陣模式中,粵港澳灣區與長三角處於第一梯隊,中三角與西三角處於第二梯隊,而五個區域之外的其他區域則形成了第三梯隊。京津冀則相對較為特殊,可以稱之為「雁頭」。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第一梯隊的產業與企業未必要因為成本上升向東南亞或其他國家遷移,而可以更多地遷移到第二梯隊,而第二梯隊的產業與企業可以遷移到第三梯隊。通過雁陣模式的逐級傳遞與擴散,就能夠實現區域優先發展之後的全國共同發展。

(筆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

相關焦點

  • 「2020年第4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中國」雙循環下的貨幣...
    在上述變化背景之下,我國國內經濟基本盤仍然穩定,經濟韌性強、政策工具多。因此,從前述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和條件變化來看,我國經濟轉向「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具有其歷史和時代背景。根據雙循環背景下新的國際收支格局,貨幣和金融政策框架需要在以下方面推進適應性的調整和改革:第一,適應內循環為主下的國收收支變化趨勢,推動貨幣政策框架轉型、深化國內金融市場改革。在經常帳戶轉向平衡、甚至逆差的變化趨勢下,央行的貨幣政策需要重新尋錨、重塑新的政策框架。
  • 招商策略:關注十四五與雙循環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機會
    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將有一系列的政策沿著「雙循環」政策思路出臺,較多細分領域將在此背景下獲得加速發展。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OLED材料是國產替代的重點發力方向。除此之外,柔性屏材料PI膜、偏光片(PET、PMMA、COP材料)也是重點發力方向。
  •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召開
    11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論壇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新發展格局與大灣區融合」。
  • 張明:要構建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可以做很多事
    在這樣大環境下,我國應如何系統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1月10日舉行的「2021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張明發表主旨演講《全球劇變下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就上述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提出獨到觀點——「中國經濟體量經過四十年高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本身體量很大後,再靠外需拉動全盤經濟增長變的很困難,所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是外部壓力使然,也是內部轉型的必然。」
  • 聚焦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探索演化經濟學新方向
    封凱棟以「能力的層級結構與模塊化分工:全球變局下創新概念的回顧與解構」為題,基於對創新概念的解構,從產業、國家、國際體系三個層面分析支撐「模板化」的能力層級體系、創新系統條件以及美國體系。他提出「模塊化」體系的關鍵要素——競爭與分工、全球生產網絡,以及跨越「模塊化陷阱」的分析思路。
  • 周小川:宏觀審慎政策的含義
    一、宏觀審慎概念的形成背景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形成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深化以後。在討論危機的原因時,一種解釋是系統的正反饋特性。金融界有不少人具有工程背景,所以他們用系統的正反饋特性來解釋金融運行的周期性自我增強或自我減弱,用時下的語言,也就是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或逆周期性。
  •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原標題:【招商宏觀】跨周期下的宏觀調控政策——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之四 摘要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短周期看,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 宏觀政策利好持續 氫能源概念現催化劑
    記者 高升本報訊 周二晚間,股市及宏觀政策方面陸續傳來利好。上交所再度發布國際化新舉措:上交所4月23日與瑞士交易所籤署更新版合作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強兩所交流,共同探討通過存託憑證等方式推進兩地市場上市合作可行性。
  • 管清友:「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
    CFIC導讀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2020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第二期活動特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主題演講。
  • 中央部署意味深長,四大關鍵詞看懂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
    「逆周期調節」在對衝周期性因素的衝擊、平抑各種短期經濟波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則是順應經濟形勢的變化,進一步豐富並深化宏觀調控的內涵,意味著我國宏觀調控的理念更加成熟,手段和工具也更加豐富。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劉元春代表論壇研究團隊發布了論壇主報告《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與會嘉賓就2020-2021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他指出,本期年度論壇聚焦「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內外複雜因素疊加背景下中國重塑發展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戰略選擇。從外部環境看,我國面臨某些西方國家的戰略性、全方位的阻礙甚至是打壓,增加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從內部來看,我國GDP總量、人均GDP在去年都邁上了新臺階,但也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不高等問題。
  • 【前沿新論】對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的思考
    準確把握跨周期政策的深刻內涵  宏觀調控跨周期是相對於傳統逆周期調節而言的,其重在避免因短期過度刺激留下長期發展的後遺症。逆周期調節,旨在熨平經濟運行中過度的周期性波動。尤其是要圍繞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加快制度供給。在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的基礎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打通國內要素循環。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用好用足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改革宏觀調控工具,更多使用市場化手段。「十四五」期間是我國能否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
  • 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中國經濟把脈:首提「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重要會議上,提出了一系列事關下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新提法,其中更首次提及「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這一重要概念。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協調機制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超預期的成績,這一成果來之不易。
  • 張明、李曦晨、仉力:超低利率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明、李曦晨、仉力(張明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一、負利率形成的長周期背景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陷入長期性停滯,發達國家普遍採取低利率、量化寬鬆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恢復增長負利率發揮作用的主要渠道儘管各國央行實施負利率的動機並不相同,但是負利率政策對經濟活動和通貨膨脹的傳導渠道在概念上與傳統貨幣政策相似。具體而言,負利率政策將主要通過利率、信貸、資產價格和匯率等渠道進行傳導,並在前三個渠道中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 推動REITs試點 助力雙循環|新刊預告
    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請政府官員、行業領軍人物、專家學者,通過理論探討、政策分析以及對國內、國際典型案例的模式進行解讀,對我國REITs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讓公募REITs在雙循環的大潮中揚帆起航,助力中國經濟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
  • 「書訊」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宏觀調控研究
    這一事實最雄辯地說明,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是非常成功的。現在認真回顧以往的思想歷程,發現實踐與理論的矛盾並最終一定程度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致,從而給青年學者以啟迪,是本書的寫作初衷。本書是作者文集《太陽之下無新事》(經世學人文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的序言,為方便讀者閱讀,特抽出單獨成冊。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座談會近日在昆明舉行。座談會以經濟雙循環、雲南綠色食品牌、八大產業為支撐,依託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和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機遇,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和雙循環發展的國家級雲南農產品精深加工樞紐,進而實現「農民有增收、企業有營收、政府有稅收」。
  • 應高度重視明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
    11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預測認為,2021年由於經濟的持續復甦和基數因素,各類宏觀參數將全面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速預計將達到8.1%,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將達到11.4%。
  • 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抓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性,是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提。對此,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所長王在全進行了深入分析。
  • 學術指南 | 核心期刊2021年重點選題方向匯總
    根據期刊的選題方向、用稿偏好,結合自身的優勢進行寫作投稿,會更加高效準確!  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已出現較大變化,為此需要關注主要戰略方向戰略態勢的新特點、大國地區政策、地緣安全等。本期擬討論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 戰略態勢、 地緣政治與外部環境。  2021年第3期:一些大國執政者的「攪局」 或屬世界經濟秩序穩定的偶然幹擾因素,其隨執政當局的自然更迭或將趨於平息。